佟丹丹
摘要: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重點和重要基礎是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近年來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承接非首都功能轉移、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但同時還應看到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過程中仍存在不少的問題。本文就是從這些問題人手,提出河北省為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更好地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策略和辦法。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對策研究
一、河北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是當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所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指出,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習總書記這樣的提法是對產業體系從一個新的角度進行重新定義,使大家對一、二、三產業這種傳統劃分的認識,擴展到制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各種要素及其關系上面,從而更加明確優化產業體系的發力方向。
從國內國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來看,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重點和重要基礎就是要建設競爭力強、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當前國際上,產業變革呈現出了新的態勢,如:全球科技創新突飛猛進,智能制造進入高速發展期,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此同時國內經濟也發生深刻變革,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既要推動經濟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又要不斷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使人民能夠分享發展的成果,構建競爭力強、高質量的現代產業體系是重要的保障和必然的選擇。
最近幾年來,河北省主動按照國家部署安排毫不動搖下大力氣堅持去產能,產業方面積極優化調結構與開發新的增長動力兩手抓,既下大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又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尤其是最近兩年,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如服務業,過去河北的經濟是由工業主導,服務業在三大產業中的比重要遠遠低于第二產業工業,而在2018年,其占比排在第一位,實現了主導產業轉變的大突破;在此基礎之上,2019年河北省服務業的增加值,不僅比重第一次超過了50%,其增長速度也超過第二產業,服務業成為促進河北省經濟發展的第一大動力源變為現實。
目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河北省在產業發展方面的思路和根本要求就是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安排:毫不動搖地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此全省堅持創新驅動引領、促進各要素融合協同發展、打造產業鏈條完整暢通,努力提升產業發展的整體質量和國際競爭力,從而更好地深度融人京津冀協同發展、補齊區域發展短板,走好產業從“做大”到“做強”穩步跨越的每一步。
二、當前河北省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河北省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重要階段,近年來在主動適應國家部署安排和把握當前經濟發展形勢、京津冀產業承接、產業結構調整與積極培育新動能方面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同時還應看到在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業做強做優、科技創新、產業鏈的完整性等方面還存在短板。鋼鐵、裝備制造等產業規模體量雖在全國乃至世界占據較大比重,但“大而不強”,在國際上競爭力不強;產業體系不夠優化、產業結構層次偏低、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品牌的定位規劃等方面的發展滯后、產業鏈水平和產業發展與北京天津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等問題依然明顯。
三、河北省構建競爭力強的、助推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的對策建議
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各產業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需要諸多方面一齊努力,形成“大合唱”。不僅要堅持省內傳統產業的轉型以及優化升級和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兩者各取所長、相互取長補短,使提升產業基礎能力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形成良性互動,還要將省內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以及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融合起來,使各產業之間能夠相互促進、協調推進,以此促進省內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和競爭力不斷提升。
1.大力發展省內的現代農業,以此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向深入。推動農業由增加產量轉向提質增效創品牌,調優產品產業結構,通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促進規模化經營、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促進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推動當地農業優化和轉型升級,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推動農村大力發展新產業新模式新和新業態,通過不斷大力挖掘農業的多種價值功能,將農業與生態、文化、教育等相結合。推動農村三大產業相互融合發展,不僅可以降低流通交易成本從而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保證農產品質量增強其市場競爭力,農民還可以通過分享二三產業增值收益增加收入,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推動河北省現代農業的發展、鄉村產業振興戰略的有序推進以及城鄉協調可持續發展。
2.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國家實力的支柱,更是國際競爭力的象征。如何推動并實現河北省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將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二者的發展進行深度融合,使之成為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和突破困局的重要舉措。而融合的關鍵就是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從而提升整個制造業的附加值,依托并推進鋼鐵、石化、食品等這些省內現有產業基礎和優勢產業向“微笑曲線”的兩端去拓展和延伸產業鏈條,如:前端的技術研發、中高端制造,后端的市場營銷、精深加工、品牌建設,構建鏈條完整、上下游合作緊密且協同創新、競爭力強的產業體系。
3.夯實要素支撐,為現代產業體系筑牢保障。其中包括要加強頂層設計進行全局性的謀劃以及各級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形成聯動,從而使政策、金融、科技、人才等要素的作用能夠更好地發揮出來。針對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進行科技創新布局,再針對創新鏈的各個環節去布局和完善資金鏈和人才鏈,這樣才是四大要素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帶動作用,以此促進財稅的支持作用、現代金融的多種功能得以發揮,從而更好分散科技創新和創業的風險。為加快促進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包括要加快科技要素的培育和人力資源的開發,通過改革省內現有的創新體制,真正激發、釋放科研人員的動力、活力,提高企業科研決策的話語權,以此夯實產業發展的技術保障;大力加強企業家人才、科技領軍人才、中高端技能人才、多層次產業人才等人才隊伍的教育、吸引和培養,實現人力資源的積累和產業的發展協同推進;圍繞所要打造的重點產業和產業鏈條,打造產業集群,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吸引、培育或聯合一些具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平臺和企業盡快實現省內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4.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優化產業發展環境。現代產業體系的建設,不僅需要補齊各要素之間的短板使其協同發展、提升各要素的供給質量,還需要在制度創新、政策創新、體制創新等方面不斷深化并推進改革,從而為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不斷優化公平、公正、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市場環境和完善有效的政策環境。市場監管制度的實施方面要遵循公平統一的原則,要素配置要遵循市場化的原則,減少行政分配、政府干預,從而使各生產要素可以更好地流動自由、資源配置可以提高效率;在“放管服”改革方面仍要不斷深入推進,減稅降費,減輕企業的稅費負擔;轉變政府職能,不斷優化創新創業企業的發展環境,為其提供政策、金融、法律、人才等全方位的服務,大力支持新模式新業態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