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如今新會計準則已經在我國全面實行,基于新會計準則的實施使得財務報表有了新的變化,在會計科目和財務指標上的變化是最為主要的,而由此給銀行財務報表帶來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銀行財務報表標準化已經成為了趨勢,因此本文就針對在當前的新會計制度下,銀行財務報表在實施的過程中最容易遇到的問題進行研究,進而提出有效提高銀行自身風險管理水平的方式方法,并且基于此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從而提高銀行在財務報表上的標準化水平。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財務報表;標準化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識別碼:A文章編號:
2096-3157(2020)17-0157-02
眾所周知,財務報表的標準化對于銀行這類行業而言在財務工作的開展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標準化的財務報表才可以更加準確地反映銀行自身的財務狀況,才能夠清楚地展現銀行自身的經營業績以及現金流等相關數據,因此運用標準化的財務報表對于銀行而言作用很大,是有利于銀行自身認識過去、評價現在以及規劃未來的有效展現方式,同時也更加方便銀行自身使用以及對于銀行相關投資人負責。
一、新會計準則中財務報表主要數據的變化
1.對金融資產和負債重新分類和統一
研究新會計準則對于銀行財務報表的影響,首先要明白新會計準則相較于傳統的會計準則的變化是什么。新會計準則以資產和負債持有的目的和功能進行了新的標準建立,相較于原來的流動性的分類統計方法,新會計準則將金融工具歸類為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這是進行了針對性的目的化分類,同時對于金融資產部分又進行了更加精確的細分,主要細分為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資產、持有到期投資貸款以及衍生的金融資產其他部分,同時在金融負債上也進行了更加準確的細化,包括有公允價值計量的金融負債和衍生金融負債兩部分,因此我們通過分析可以發現新會計準則在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上區分更加明確,更具有目的性,更能夠以標準歸類來防范相關金融風險的產生。
2.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和攤余成本發生變化
除了對于金融資產以及負債的統一分類之外,新會計準則還對于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以及攤余成本的指定方式進行了改變。公允價值計量本身指的是資產和負債按照市場參與者在計量日發生的有序交易中出現的資產出售或者轉移負債過程收入和支付的相關價值計量。可見公允價值計量是當前市場經濟下維護相關產權秩序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的重要方式,因此公允價值計量在新會計準則下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而對于銀行而言,在實行新會計準則的過程中需要明確依據初始的金融資產或者金融負債來按照公允價值計量,對于不同的金融資產或者金融負債在計量上有不同的計算方式,因此在進行財務報表的過程銀行應該根據當前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者負債以及相關的出售金融資產等按照當前的實際利率來進行計算,最終運用攤余成本計量來保證財務報表更能夠直觀地體現當前銀行的經營狀況,同時也能夠直觀地展現銀行自身的金融資產或者負債過程中的相關成本或者收益,而在實際利率法的使用過程應該涉及到的有到期投資、應收款項、貸款以及其他負債等。
3.取代表外核算
取代表外核算指的是銀行把衍生的金融工具納入到財務報表中,同時依據公允價值計算方式進行計算以及反映在財務報表上。以往銀行往往都是將期權、期貨以及遠期外匯等相關的衍生金融工具放在財務報表外單獨核算,但是新會計準則要求的則是將這類金融衍生工具也要納入到財務報表中按照公允價值進行入賬核算,從而避免潛在損失出現,因此這對于銀行以往的操作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前,很多銀行都沒有將銀行中的期貨以及匯兌等下相關的金融衍生工具披露出來;但是現如今新會計準則要求將這些內容納入到財務報表內進行核算,從而更加直觀地指導這些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損益情況,從而更有利于避免出現不明損失,能夠及時發現原因,預防潛在的金融風險,提高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
4.將非結構化數據納入財務報表
非結構化數據其實就是一些不能夠通過計算機處理加工的數據,比如音像或者一些圖片等。在以往,銀行在財務報表中往往都會忽視這些非結構化的數據,沒有進行針對性的處理,也沒有在財務報表中表現出來,這本身是銀行自身不注重這些非結構化數據的計量。但是在新會計準則中,這些非結構化數據也需要在財務報表中展示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夠有助于報表使用者準確了解銀行的所有財務狀況以及相關的運營情況,從而更有利于銀行規劃和管理未來的發展和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二、銀行財務報表標準化中存在的問題
1.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易受市場波動影響
公允價值的計量其本身是跟市場息息相關的,最容易受到市場波動的影響,因此在新會計準則實行之后,我國的諸多銀行在金融資產以及金融負債上的損益標準發生了很大變化。銀行業將金融資產以及金融負債發生的公允價值變化納入了新會計準則要求的銀行損益之后,公允價值的價值波動就很難真正的停止,市場的任何波動都可能對銀行自身的財務以及盈利能力產生沖擊,再加上我國資本金融市場在機制上還不夠完善,相關的發展途徑不夠成熟,導致很多金融工具自身的公允價值沒有準確的標準參考,很容易受到人為地操縱,從而影響銀行自身財務報表數據的準確性,同時也可能影響到銀行自身財務報表的標準化,因此對于公允價值的判斷方式需要進行統一。在協調不同投資者以及相關家屬的同時加強對于投資者和管理者的把控,從而盡可能降低現金流的不穩定性,增加銀行對于公允價值計量在技術操作上的掌控力。
2.逐筆計提減值準備對資產和利潤產生影響
在對新的會計準則的研究中不難發現,新會計準則明確規定,對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應該依據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要把資產負債中的波動計入到當期銀行的損益中,同時要隨時要求銀行對賬面價值進行檢查。一旦有任何證據表明銀行內部的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出現減值,就應該及時作出減值準備,對銀行而言,資產減值準備的金額應該等于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可回收金融減去攤余成本的差額,因此可回收金融是十分重要的,而可回收金額往往是由金融資產的現金流依據當前的利率折現二來的,因此要考慮相關的擔保物的公允價值。這跟以往銀行實行的金融資產等級分類來計算減值準備的方式方法上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新會計準則下,人為因素對于銀行減值準備的影響被降低了,當然由此引發的銀行不良金融資產余額和新增金融資產之間是存在一定的數據偏差的;但是由此實行的新會計準則對于我國銀行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減值準備是有很大的影響的,因此銀行在財務報表標準化上的改革也是必須的。
3.非結構化數據沒有統一的計算標準
現如今,新會計準則已經將非結構化數據納入到了銀行財務報表的核算上,這是基于當前大數據時代下,銀行等相關已經有能力處理這種非結構化數據的情況下,非結構化數據的重視程度也才不斷地被提高了。當然現如今新會計準則對于這些非結構化數據在財務報表上的數據計量標準還沒有進行統一,因此每一個銀行還是存在財務報表不統一、沒有辦法標準化等問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跟銀行自身管理層對于非結構化數據的認識不到位有關,同時也跟我國各大商業銀行內部缺乏溝通交流、管理體制差異較大有直接的關系。就現如今的情況來看,諸多銀行還是沒有辦法真正將銀行的無形資產計入到財務報表中,由此得到的資料處理并不嚴謹完整,但是非結構數據本身是有很多重要作用的,因此非結構化數據的標準化處理是早晚的事情,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三、銀行提升財務報表標準化水平的對策
1.提高風險管理水平
對于銀行而言,重視金融資產的安全是最重要的,因此在這個過程銀行需要提高自身的風險管理水平,同時要學會創新,引入優秀的管理技術,在新會計準則的指導下,按照相關的金融風險管理政策,加強對于金融工具的管理,從而提高銀行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對于銀行自身而言,加強對于銀行內部的控制制度建設,以信息手段以及大數據作為支撐,了解市場發展現狀以及客戶相關信用信息,從而保證銀行對于風險管控的意識以及風險警惕的意識。各大銀行之間也應該建立緊密聯系,共同提高應對風險的能力,從而保證銀行自身財務報表的標準化,同時針對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的市場波動情況,在這個重要的過渡時期,更應該全面考量公允價值潛在的復雜性,多運用信息技術,了解相關信息來運以及擴大銀行自身對于公允價值計量的環境營造和條件控制,從而保證銀行財務報表的標準化,盡可能降低公允價值對于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
2.重視計提減值準備
對于銀行而言,計提減值是需要綜合考量的。以國家政策為前提,綜合考慮風控以及資產配置等諸多問題,從而提高銀行的金融資產質量。隨時關注銀行各項資金的流動和提取,防止呆賬提取,同時要保證銀行金融負債的合理性,明確收支平衡。關注相關的銀行外業務以及關聯業務,多學習國際優秀銀行管理模式,多了解當前國際對于財務報表標準化的研究成果,確保會計財務信息的準確真實。
3.加強大數據信息系統建設
對于我國的商業銀行發展而言,大數據以及信息技術的引入以及建設是十分重要的。大數據時代悄然來臨,大數據帶來的財務數據處理能力是以往不具備的,也由此給非結構化數據處理帶來的技術上的可能,因此無論是國有銀行還是商業銀行,都應該積極引入大數據技術,對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分類處理,保證財務報表能夠真正反映出銀行財務狀況。
四、總結
經過對于新會計準則的全面研究,不難發現,在新會計準則下,銀行自身的財務報表標準化建設更加重要,只有重視銀行的財務報表標準化建設才能夠促進銀行抗風險能力的提高,才能夠更早發現銀行內部存在的風險隱患,及時發現,及時抵御。
參考文獻:
[1]黃曉芝.公允價值會計信息的資本市場定價效率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4.
[2]劉媖.新會計準則對銀行業的影響[J].財政監督,2008,(24):65~66.
[3]黑繼豐,劉曉波.銀行審計應關注的五個問題[J].河北金融,2003,(3):18~19.
[4]胡汶濤.論資產減值在現行會計準則下應用[J].納稅,2018,(30):151~151.
作者簡介:范紅杰,供職于哈爾濱銀行哈爾濱分行,中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