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晴
(中央音樂學院,北京 100000)
管風琴被莫扎特稱之為“樂器之王”,其能做的音樂變化遠超其他任意樂器[1],18世紀,管風琴音樂伴隨著鍵盤復調音樂被音樂巨匠J.S.巴赫推向了高峰。
19世紀,復調音樂衰落,歌劇、交響樂興起。管風琴作為一件樂器,也隨著時代發展和人們審美的轉變發生了變化。19世紀中期,天才的法國制琴巨匠卡巴耶-科爾(Cavaillé-Coll,1811~1899)改變了法國管風琴界,使管風琴從原來更適合演奏鍵盤復調作品的樂器變得既能通過旋律性的音樂來表達出細膩入微的情感,讓管風琴音樂交響化的設想有了技術上的可行,作曲家也能更大維度地展現管風琴交響化的一面。這樣的改造對19世紀的聲音審美和管風琴音樂都產生了非常直接的影響[2],法國管風琴交響學派由此誕生。
1860年,基于卡巴耶-科爾所改造的管風琴,法國管風琴交響學派奠基人塞扎爾·弗朗克(César Franck,1822~1890)創作了《大交響曲,Op.17(Grande pièce symphonique)》,這是法國第一首交響化管風琴作品[3],為管風琴打開了除復調作品和傳統鍵盤器樂體裁以外的新思路,奠定了法國管風琴交響學派的基礎。此后,以夏爾-馬力·維多爾為代表的的一大批法國管風琴交響學派優秀作曲家,對傳統巴洛克管風琴音樂體裁進行改造創新,參考交響樂的曲式結構等創作出一大批優秀作品。
管風琴交響曲用管風琴模仿管弦樂隊的音色、質感,作品更具有交響化的特點。它是管風琴交響學派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體裁。
第一首以“管風琴交響曲”來命名的作品來自夏爾-馬力·維多爾(Charles-Marie Widor,1845~1937)于1887年完稿的作品——《第一管風琴交響曲,Op.13 No.1(Organ Symphony No.1)》。維多爾一生寫了10首管風琴交響曲,被稱之為“管風琴交響曲之父”[4]。此后,他的學生路易·維漾(Louis Vierne,1870~1937)也寫了六首管風琴交響曲[5]。這十六首管風琴交響曲堪稱法國管風琴交響學派19~20世紀的集大成之作,是管風琴演奏的必備曲目。這些管風琴交響曲不僅是一種器樂獨奏體裁,針對管風琴自身特點,在借鑒和模仿了交響樂隊的聲音和音樂形式基礎上,創造性地對傳統交響樂進行了量身定做式的改造,創造了法國管風琴交響曲的獨特風格。
以維多爾《管風琴第五交響曲,Op.42 No.1》和維漾《管風琴第二交響曲,Op.20》的樂章結構為例:

維多爾《第五交響曲》(共5樂章)維漾《第二交響曲》(共5樂章)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 快板(Allegro)如歌的(Allegro Cantabile) 眾贊歌(Choral)接近于小快板的行板(Andantino quasi Allegretto) 諧謔曲(Scherzo)柔板(Adagio) 如歌的(Cantabile)托卡塔(Toccata) 終曲(Final)
管風琴交響曲將古典時期所制定下來的交響樂四樂章按“快板—慢板—小步舞曲或諧謔曲—急板”的結構去創作,增加了較為快速的第五樂章——“終曲”,而且將第四樂章改為慢板樂章后。管風琴交響樂常常根據音樂需求增設一些傳統器樂體裁的樂章。
又如維漾的《管風琴第一交響曲,Op.14》:

第一樂章:前奏曲(Prélude):四四拍、變奏曲式,音樂風格莊嚴第二樂章:賦格(Fugue):四四拍,慢板第三樂章:田園曲(Pastorale):八六拍,三段體第四樂章:活潑的快板(Allegro Vivace):四二拍,三段體第五樂章:行板(Andante):八三拍,三段體第六樂章:終曲(Final):小快板,二二拍,托卡塔,奏鳴曲式
前奏曲與賦格是鍵盤器樂獨有的音樂體裁,起源于巴洛克時期。維漾用它來代替交響曲原有的第一樂章,來展示管風琴獨有的復調風格,證明作曲家本人高超的復調對位技巧,音栓配置相比起巴洛克時期更為多樣化,音樂格調莊重嚴肅,來模仿管弦樂隊的編制和展現交響作品的深刻的哲學思想。
從樂章的曲式結構來看,管風琴家常常將奏鳴曲式替換成每個段落更碎片化、變化更加豐富的變奏曲或回旋曲式,甚至有些樂章還采用了帕薩卡利亞這樣的古舞曲形式,很多交響曲聽起來十分像是巴洛克時期多個不同風格的小型舞曲所組成的組曲,體現出法國本民族音樂元素,充分體現法國風格。
托卡塔,也稱為“展技曲”或“觸技曲”,通常節奏緊促、具有炫技性,是鍵盤樂器獨有的一種自由即興式的音樂體裁。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托卡塔通常具有多個段落,節奏較為自由,手鍵盤以音階和琶音為主快速跑動,但樂曲和聲較為簡單,通常只是從屬到主,腳鍵盤上通常也是一個長音或是一條長旋律,如J.S.巴赫最著名的那首《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BWV 565》。
這種體裁被“以旋律、和聲、舞曲為音樂主要構成”的法國所學習后,法國管風琴交響學派的作品沿襲了其腳鍵盤演奏主要旋律的設計,但將左右手改為用類似于鋼琴的細碎的無窮動式的分解和聲來作為伴奏織體[6],節奏也由不規則變為了規則,類似法國的舞曲,風格活潑歡快,常常在婚禮上演奏。它也不再像巴洛克時期那樣被切割成一個個段落,而是通常采用交響曲中常用的奏鳴曲式或三段體。與巴洛克時期托卡塔不同的是,它不僅僅可以作為交響曲的一個樂章跟隨全曲一起演奏,還可以作為一個單獨的樂曲來演繹。如維漾最為著名的《管風琴第一交響曲》中的第五樂章(譜例1):

譜例1
法國管風琴交響樂曲對巴洛克時期的古老體裁“托卡塔”的創新,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之后含有這類音樂特征的樂曲都被稱作“法國托卡塔”。法國托卡塔的影響甚至輻射到了近現代,直至今日依然還有不少作曲家以“法國托卡塔”來創作或是即興演奏。
巴洛克時期的管風琴音樂主要是復調音樂,演奏織體也以多聲織體為主,而法國管風琴交響學派的作品則在演奏織體上做了創新[7]。
管風琴交響學派的演奏織體主要有三種:
(1)這是一種雙手和腳分別演奏五六個不同的聲部來創造出管弦樂隊的效果的和聲織體。有時也將幾乎所有的音栓疊加在一起演奏一條旋律,來表現樂隊齊奏的效果,如維多爾《第六交響曲》的第一樂章(譜例2):

譜例2
(2)類似模仿交響樂的縮譜,演奏者的右手和左手分別演奏管樂聲部和弦樂聲部,腳鍵盤演奏低音的多聲織體。有時腳鍵盤上會通過較短的音符來模仿低音提琴的撥奏,如維多爾《第八交響曲》的第一樂章(譜例3):

譜例3
(3)通過伴奏織體的音響效果來模仿交響樂中一些樂器的演奏方式,如維多爾《哥特交響曲》的第二樂章(譜例4):

譜例4
這一種伴奏織體既不屬于鍵盤樂器的常規伴奏織體,也不屬于其他任何一件樂器。但是它能演奏出弦樂震音般的效果,這一特點被維漾、梅西安等人后來擴展為用管風琴去模仿車水馬龍的嘈雜聲、大自然的鳥叫聲等,為管風琴進入近現代時期打下了基礎。
巴洛克時期,每個管風琴演奏家都可以根據樂譜做許多自由即興的發揮,包括音栓配置也由演奏者自己根據音樂風格和琴的特性進行自由選擇。卡巴耶-科爾對音栓音色進行了改良,使基準管(Principal)、弦樂管(Strings)、笛管(Flute)、簧片管(Reeds)中的每一個音栓都有了自己的個性,更加貼合管弦樂隊音響效果的多樣性,作品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了音栓配置的要求。
如在維多爾《哥特交響曲》第二樂章中(譜例5),作曲家分別用了笛管(Flute)、基礎音栓(Foundation)和古大提琴(Gambe)的音栓,來模仿長笛、小提琴和低音提琴等樂器的音色。

譜例5
在管風琴交響曲中,最為常見的音栓組合是基礎音栓(英:Foundation,法:Fonds),即同時拉出基準管、弦樂管和笛管。這三個系別的音栓可以對應管弦樂隊中較為柔美的弦樂組和木管組的音色,而簧片音栓則模仿銅管組,通常利用簧管活栓(Anches Ventils)控制發聲[8],樂譜開始處常常會有“簧片音栓準備(Anches préparees)”這樣的標記(譜例6)。

譜例6
這樣的音栓配置設計不僅能逼真地模仿管弦樂隊中銅管組進入和退出的效果,也使演奏者能夠更為輕松地將音樂直接漸強一個層次,既給演奏者和助理帶來便利,同時也增加了管風琴音色變化的層次感和多樣性。
管風琴交響學派打破了原有的管風琴教會音樂的束縛,跳脫出巴洛克時期鍵盤器樂體裁的框架,將器樂本身特點和時代新興的音樂體裁有機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音樂風格。管風琴交響學派的影響范圍擴展到全世界,這一流派作品中的一些音樂表現手法也常常被后人所借鑒,比如梅西安的作品常見組曲末樂章中加入法國托卡塔來表現歡快喜悅的音樂氛圍,推動樂曲不斷前進,到達音樂情緒的最高點,使樂曲結束在氣勢恢宏的音響效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