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楠,馬雪兒,明月紅,常改改,馬萱,蔡雯
(新疆醫科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和飲食結構的改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已成為人類群體中常見的慢性肝病之一。有研究表明,NAFLD的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血尿酸等指標均會發生較大改變[1-2],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命質量。本文旨在探討NAFLD的相關危險因素,為臨床的預防和治療提供理論依據和方向。
選擇2018年1月至12月在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進行體檢的經腹部B超確診NAFLD者265例,并選取同期體檢且無NAFLD者279例作為非NAFLD組。NAFLD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肝臟病學分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診療指南(修訂版)》的臨床診斷標準[3]。排除有精神障礙或認知功能不全、大量飲酒史、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嚴重感染者。
1.2.1 體格檢查
根據診斷標準及相關參考文獻,結合實際情況,設計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年齡、性別、家族史、既往病史、飲酒史、飲食習慣等。由經過培訓的問卷調查員統一發放,對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當場獨立完成調查問卷后,由經過培訓的護士按標準方法測量其身高、體重、腹圍、收縮壓、舒張壓,并進行體質指數的計算。
1.2.2 生化指標檢測
清晨采集受檢者禁食12 h空腹靜脈血5 mL,當日內采用日立706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液生化指標檢測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血紅蛋白濃度、空腹血糖、TC、TG、HDL-C、LDL-C、BUN、ALT、AST、SUA、SCr指標。
1.2.3 B超檢查
受試者空腹,取平臥位,由兩名超聲醫生采用美國通用公司的LOGQI5OOPro彩色超聲診斷儀進行腹部B超檢查。
共調查體檢對象544人,NAFLD者265例,非NAFLD者279例;年齡24~73歲,NAFLD人群和非NAFLD人群平均年齡分別為(44.02±10.06)(40.25±10.70)歲。
NAFLD患者的BMI、腹圍、SBP、DBP、中性粒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計數、血糖、TG、TC、LDL-C、BUN、SUA、ALT均高于非NAFLD患者,HDL-C水平低于非NAFLD患者,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以NAFLD為因變量,以年齡、超重、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SUA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TG升高、高尿酸血癥對NAFLD的影響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NAFLD是一種由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堆積,以肝細胞脂肪變性和脂質蓄積為主要特征且無過量飲酒史的臨床病理綜合征[4]。肥胖與NAFLD的發病密切相關,有研究顯示,肥胖人群NAFLD的患病率較非肥胖人群顯著升高[5]。此外,隨著人們日益普遍的高蛋白、高糖、高脂肪的飲食方式,高脂血癥以及糖尿病的發生也在日益增加。高脂血癥可通過增加輸入肝臟的游離脂肪酸而促使肝細胞脂肪變性。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為胰島素抵抗,致使脂蛋白合成受阻,從而使大量葡萄糖及脂肪酸沉積在肝臟內并轉化為脂肪。再者,血尿酸誘導果糖代謝的機制與NAFLD發生發展有關。本研究中,NAFLD組BMI、血糖、TG、TC、LDL-C、SUA均顯著高于非NAFLD組,提示這些指標的異常與NAFLD的發生有直接關聯。
綜上所述,血糖、血脂及血尿酸與NAFLD之間的關系密切,是NAFLD的危險因素。因此,控制三者水平,是預防和治療NAFLD的有效措施之一。
表1 NAFLD組及非NAFLD組各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1 NAFLD組及非NAFLD組各臨床指標的比較(±s)
注:BMI:體質指數;SBP:收縮壓;DBP:舒張壓;TG:甘油三酯;TC:總膽固醇;H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BUN:血尿素氮;SCr:血肌酐;GFR:腎小球濾過率;SUA:血尿酸;AST:天冬氨酸轉氨酶;ALT:丙氨酸轉氨酶。
?

表2 NAFLD影響因素的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