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帶一路”的目的在于通過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新時代和平發展旗幟,積極開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并建立密切關系,共同建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共同體。中國雖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卻在經濟增長與文化對外輸出之間存在著比例不平衡的現狀。有著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化,作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我們有充足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對外文化傳播上有極大的潛力。本文就“一帶一路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問題提出建議并為破除當前障礙提供應對策略。
關鍵詞:“一帶一路”;文化自信;障礙;策略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20)08-0008-03
一、“一帶一路”提出背景
在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合作倡議,要求建立“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當前,世界正發生復雜且深刻的變化,世界金融危機的威脅依然潛伏,國際經濟復蘇緩慢,當前依然是“西強東弱”的局面,中國在對外貿易中依然存在很多壁壘,面對日益變幻的世界發展趨勢,共建“一帶一路”有助于突破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提高沿線發展中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的發展。
二、中國“‘一帶一路文化傳播”發展現狀(一)發展成果
“一帶一路”的內涵具有廣泛性與具體性,關鍵在于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加強理解,培養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全方位的文化交流是實現國家繁榮、人民幸福這一目標不可缺少的部分,加強文化交流就是為了更好地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體現出中華文化極強的包容性、普惠性及共享性。因此要充分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
目前,中國在文化經濟貿易方面成果顯著,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文化產品貿易體量大。
伴隨著“一帶一路”的建設和發展,孔子學院便成了傳播中華文化最主要的陣地,對于全世界來說,孔子學院已經成為各國人民學習中國語言文字、了解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進行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媒介和平臺。通過文化交流來帶動文明的相互借鑒,“一帶一路”沿線的54個國家已經建立了153所孔子學院,149個孔子課堂。全球學習漢語的人數已經達到1億多人,同時數十個國家已經將漢語列入了國民教育體系。中國成為一些國家或地區的學生選擇留學的首選國家。
(二)存在問題
1.文化出口地區分布不平衡
在對外文化出口的六大地區中,文化輸出表現出不平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分為六個地區:蒙俄地區、中東歐地區、西亞地區、中亞地區、東亞地區和東南亞地區,與東南亞文化雙邊貿易較多[1],在2013年出現幾何倍增長,但在2015年后出現下降趨勢。與蒙俄地區、中亞地區和中東歐地區之間的貿易往來相對較少。總體而言貿易往來分布不均衡。
2.文化貿易產品不均衡
文化貿易產品包括電影、書籍、報紙、圖片、針織物、陶瓷產品、珍寶、金屬、玩具運動產品和藝術收藏品等。通過分析2013年到2016年貿易走向可以了解到,藝術品、印刷書物等在貿易中所占比例較小,平均占額5%~6%,寶石金屬產品在2014年增幅超過200%,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在2015年有所回落,但是占比依然較高。
3.交流過程中文化輸出意識淡薄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眾多,面臨著民族信仰和宗教信仰不同的現實情況,且在沿線國家主要盛行的是伊斯蘭教和基督教,而儒家、佛教、道家學說較少。再加上語言不同,這就給對外文化交流的政府機構與民間企業造成了一定障礙。“一帶一路”的建設是經濟的崛起,當然也必須伴隨文化的崛起,這就要求我們在文化傳播中要彰顯自己的文化特色,對外來文化采取辯證取舍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強本民族文化對外輸出。然而在文化對外輸出中,我們卻缺少這種觀點,以致形成了重視工程建設不注重后續工程“售后”的狀態,包括在項目使用中,后期人員安排上不注重文化傳播,從而造成沿線國家對中國援建人員的誤解。如中國在非洲和東南亞的一些援建項目中,在醫護、教師等人員安排、運行維護和機構介入上沒有注重文化傳播,從而使當地人認為中國人員的到來是對當地資源的掠奪,搶奪了本地就業機會,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而西方國家的人員則會先進行醫療方面的義診、技術設施使用的講解,再在潛移默化下,讓當地人對他們產生好感。
4.文化傳播的“文化折扣現象”
“文化折扣現象”就是因為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對外來文化認知度較低,從而出現對外來文化傳播折損,從而導致國際市場中的文化產品不被其他地區受眾認同或理解并使其價值減低的現象。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過程中,“電影文化”的輸出是一項重要的交流策略。以對外文化傳播產品電影《長城》為例,這部電影的主線就是長城,對中國人來說長城的概念很容易理解,它不單是一個防御性建筑物的概念,同時也包涵了中國歷史的記憶,但是這部電影在拍攝中過度迎合西方的審美模式,采取好萊塢特效,使得畫面宏偉卻遮蓋了對故事情節的敘事,簡單的情節、粗糙的人物關系處理,缺乏中國特色的敘事框架,讓國外人員很難將故事情節與長城聯系起來,因此產生歧義,降低了國外人員對中國文化的理解,降低了文化傳播效果。而印度電影、韓國電影則極力樹立本國民族特色,以鮮明的民族特色高調張揚本民族文化,并對國家形象進行積極的形象樹立,有極強的民族文化辨識度,這就使我們不得不重視這類文化的影響。因此在“一帶一路”文化傳播過程中首先要了解當地文化,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尊重彼此間存在的文化差異,以此來提高文化認同。
5.文化傳播中多“快餐”,少內涵
當前文化傳播中,文化產品多,“快餐”文化體現在,提及對中國的印象時,國外人員較多的聯系到的是茶葉、瓷器、臉譜等具象物品,但對于深層次的茶文化、瓷器制作與發展和對于京劇藝術的了解卻知之甚少,缺少對中國文化的辨識能力。“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和人民大都對中國文化的理解相對淺薄,對中國文化具有一定的刻板印象,他們了解文化的途徑一般是通過大國宣傳片和社交媒體等,接觸文化的途徑較為單一,難以了解其深層次內涵,而內涵傳播的喪失使得中國文化成為無根之木,難以長久吸引國外人員。如在動漫方面《成龍歷險記》描述了中國的十二生肖、臉譜和中國龍文化;再如《功夫熊貓》,這是中國的國寶級形象,電影中的熊貓形象憨態可掬,栩栩如生;中國古代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從軍,表達了中國人的忠孝和堅強不屈等品格,但是這些優秀作品都是由美國拍攝和制作的,不能全部體現中國的語言符號,沒有展現出中華民族的特色內容,難以做到“講好中國故事”。
三、應對策略
(一)注重文化輸出,加強頂層設計
“一帶一路”建設,對于中國人民與沿線國家的人民來說都需要共同打造一個和諧美麗的“未來”,這不僅需要硬件建設,還需要軟件建設。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一方面,要注重培養文化輸出意識,建立起中國特色文化服務體系與文化交流模式,解決沿線人民在精神需求、情感需求、物質需求等多層次的交流,針對基礎設施要完善售后服務,做好宣傳,與當地人民進行交流,了解沿線人民的需求。在文化輸出中要立足本民族文化,從平民化角度入手進行宣傳,便于沿線人民理解,如紀錄片《絲路,重新開始的旅程》就是以平民化的視角來講述人物,將中國人的仁愛和平,艱苦樸素的形象成功地傳給各國人民[2]。
另一方面,加強文化對外開放的格局,加強頂層設計,發揮政府引領模式,制定中外文化交流戰略,充分發揮國內各省市的對外交流模式,依靠東盟、上海合作組織、中阿合作論壇等現有的合作平臺,進一步豐富和展現有機框架。在“一帶一路”中形成“高層認可——中層執行——基層支持”的良好渠道,并倡導以法律、文件、告示等形式形成國家間相互磋商機制。
(二)重新定位國際市場,緩解市場不平衡現狀從上文我們可以看出,當前我國的主要交流地區是東南亞,其他五個地區文化貿易較少,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文化貿易潛力,這就需要深入調研各國的文化需求,挖掘市場份額。中東歐地區有豐富的文化遺產,政府和民間對文化遺產有較高的傳承和較強的保護,因此中國可以和中東歐地區國家合作開展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貿易活動,如文化研究和保護技術產權方面的問題。借助“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潛在市場需求結合本民族文化進行創新,自主研發文創產品。
中國在文化產品貿易中的類型主要集中在寶石金屬方面,對于印刷書刊、電影等文化產品貿易量少,這也說明了我國在文化創新產品方面能力較弱。我國在傳播像電影等數字出版物產品時可以利用國外具有較強話語權的多媒體平臺進行廣告營銷,利用外媒的公信力來增強沿線國家對電影和書刊的興趣,增強中國文化的受眾影響。同時可以挖掘新媒體技術在文化傳播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Facebook、Twitter等移動終端來分析國外受眾的需求,開發新的文化項目,傳播好中國聲音。
(三)創建中國品牌,減少文化折扣現象
傳播好中國聲音要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建設,以此打造屬于中國的“現代化符號”。在動漫產業方面,挖掘中國傳統元素,將中國水墨元素和新型建模技術相融合,創造屬于中國人自己的動漫產品,如中國和日本合作制作的一次動漫《三國演義》,從畫面效果和呈現視覺元素等方面都能體現出了中國元素。一方面,體現出現代科技的渲染效果。音樂藝術方面我們創作過《梁祝》《二泉映月》等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音樂,在對外傳播中可以將傳統樂器的伴奏效果匯入,如中國古代整體編鐘的打擊效果,也可以加入現在音樂元素的呼麥和說唱等,促進中國傳統音樂效果和現代音樂的融合;另一方面,傳播各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易于各國人民接受而減少文化折扣現象。尋求“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文化的共同切入點,尋求能夠引起各個國家共鳴的文化,豐富文化傳播的內涵并建立起能夠引起共情的觸發機制。佛教文化在沿線國家有較多印記,可以以佛教文化為切入點,展開文化傳播,使沿線國家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增加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培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信任度。
四、結語
錢穆曾指出:“復興中華文化不僅為我國民族振衰救弊,實亦可以為世界文化開其新生”[3]。文化交流能夠助力國家發展,文化因交流而繁榮,文明因互鑒而豐富。“一帶一路”包含三種宗教,四種古文化,上百種語言,盡管文化各異,但都有相互共同的文化內涵,“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人類社會共同的價值愿景,以“中國智慧”豐富文化內涵,塑造大國文化形象,并將為世界帶來正能量,注入新的活力,做出更大的貢獻[4]。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將進一步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
[1]竺杏月.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貿易的發展分析[J].經濟觀察,2019(4).
[2]朱偉健.“一帶一路”題材紀錄片的跨文化傳播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9:24.
[3]錢穆.中國文化叢談[M].臺北:三民書局,1975.
[4]丁威.發揮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及其努力方向與建議——基于習近平的相關論述[J].新銳新論,2018(6).
[責任編輯:武典]
收稿日期:2020-01-15
作者簡介:彭渤,男,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網絡新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