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珠


摘要:針對目前我國公益慈善組織監管缺失、運作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本文提出“區塊鏈+公益慈善”的新模式。這一應用模式能推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加強公益慈善項目的有效性,提高社會資源的利用率,有效監管每一筆慈善捐款。通過對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公益領域的優勢分析,有助于推動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順利展開,真正將社會與政府的慈善捐助及監督管理落到實處。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urrent problems of lack of supervision, opaque operation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 of public charity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 new model of "blockchain + public charity" was proposed. This application mod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haritable undertakings,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charitable projects,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of social resources, and effectively supervise every charitable dona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block chai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public welfare, it is helpful to promot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licy and truly implement the charitable donatio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government.
關鍵詞:區塊鏈;公益慈善;精準扶貧
Key words: block chain;public welfare charity;targeted poverty reduction
中圖分類號:C913.7;TP311.1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4-0100-03
0 ?引言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仍有近551萬人處于貧困狀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月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千元,巨大的貧富差距嚴重阻礙了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步伐[1]。在我國精準扶貧的進程中,社會慈善機構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現有的慈善機構面臨著諸多難題,如活動范圍和受助對象受限、監管審查耗時耗力、公信力下降等,由此慈善機構很難以高效的方式致力于精準扶貧工作。為此,本文提出一種透明、便捷、有效的公益慈善新模式,利用“區塊鏈+慈善公益”提升我國的公益組織的公信力,推動我國精準扶貧有效進行,助力我國全面小康建設。
1 ?研究背景
1.1 慈善領域管理現狀及問題
慈善組織近年來之所以能夠得到社會公眾、基金會、企業乃至政府的資金捐贈和支持,與其自身的公益性、自治性及志愿性的特點直接相關。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社會組織總數量為81.6萬個,社會公益總價值達3265.2億元,內地接收捐贈1338.33億元,實現六年來連續增長。公益慈善項目的大力推進,取決于慈善組織是否能夠合法存在并良性發展,其根本在于慈善組織的公信力[2]。我國在公益信息披露領域所頒布的強制性規定也在一步步走向完善,2016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慈善法》中,規定了慈善組織信息公開的基本原則,即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也對信息公開的主體、內容、渠道、時限作了規定,有利于實現慈善組織與利益相關者兩方的雙贏結果。
由此,社會各界對慈善組織在道德標準及運行規范上提出更高的要求。慈善組織必須秉持公開透明的原則,依靠信息公開、管理透明的模式來接受全社會監督;公益團體只有接受來自社會選擇的制約,傳遞自身的可靠度、專業度,才得以在眾多捐贈者和潛在捐贈者面前增強公信力,使團體更易于在同行業中贏得好評。
慈善組織公信力的影響因素包括幾個方面:首先,慈善公益活動缺乏一種便捷、透明的運作流程,一些慈善機構在與政府所推行的精準扶貧工作接軌過程中受限。其次,慈善組織缺乏有效的內外監管,政府對于慈善機構募捐資金流動狀況的監管審查手續繁瑣、耗時耗力。再次,慈善組織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機制,公眾對公益組織、公益項目信息公開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仍有較大不滿。根據基金會中心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全國納入指數的7128家基金會的FTI(基金會透明標準評價系統)均值僅為51.34分(滿分100分)[3]。最后,一旦出現慈善機構的募捐資金被濫用等負面新聞,會讓捐贈者產生懷疑,破壞了捐贈者與慈善機構的信任關系,嚴重損害了慈善機構的公信力,進而導致慈善資金捐贈中斷,慈善機構隨之失去了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
1.2 區塊鏈技術基本原理與特點
區塊鏈是基于P2P網絡技術、加密技術、時間戳技術的構架理念,這一理念中包含了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等,越來越多的行業在與區塊鏈理念融合后,變得更加透明化、公開化,同時也大大提高了效率[4]。通過全民參與的記賬方式,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中心化、多節點參與、存儲的數據不可偽造和篡改、公開透明等特點。這一技術的重大意義在于改變了傳統的記賬方式(單式記賬法—復式記賬法—分布式記賬法)和傳統的信任方式(中心化的第三方—去中心化共識)。
信息披露是廣大民眾最為關心的慈善公益領域問題,區塊鏈技術的特點,使其能有效提升慈善機構社會公信力。通過創建一種理想型的“可編程社會”,區塊鏈幾乎可以記錄任何能以代碼形式進行表達的有價值的事物,使公益的供需兩端無縫連接,且將整個過程完整記錄,同時呈現給所有利益相關者。從本質上說,區塊鏈在公益領域中的應用是利用區塊鏈的共同記賬以及不可篡改等優勢,加入公眾的參與,重新構造出一種去中心化的記賬+信任機制,營造公開透明,消滅信息不對稱,用共信力助力公信力建設,由此助力公益組織更便捷有效地實現信息披露的及時和透明。公益組織應用這一技術,能夠實現信息披露的及時、公開和透明,規避信息不對稱,利于公眾對其進行有效監督,從而實現以共信力提升公益組織的公信力建設。區塊鏈+慈善公益的模式正在逐漸發揮其推動社會發展的優勢。
2 ?“區塊鏈+慈善”模式創新
公益慈善行業的信息披露是否準確、及時,直接影響慈善組織的公信力,也是公益項目所有利益相關者最為關注的焦點。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慈善信息平臺不僅能對捐助資源進行實時監控,還能進一步加強信息流動,避免由信息不對稱引起的衍生問題,其基本業務流程如圖1所示。針對公益慈善行業存在的問題,如在公益善款上對受益方提交的信息審核不夠、善款發放和使用過程難以透明公開、項目成本高及事后監督難等,都可以通過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慈善服務平臺得以改善。同時,該平臺還可以根據公益慈善涉及的捐資人、基金管理人、受資助公益組織、受資助人、社會公眾、監管機構等各關聯方的需求,有效地進行信息資源整合及業務流程優化,做到信息透明公開,更好地提升慈善組織公信力。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慈善區塊鏈服務平臺能夠將公益信息通過區塊鏈瀏覽器,移動終端等渠道,供相關利益方直接查詢,最大限度滿足捐資人、基金管理人、受資助公益組織、監管機構、受資助人、社會公眾六類關聯方的知情權。
區塊鏈+慈善服務平臺根據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設置專門接口,項目發起方、捐款方、受益方和平臺系統維護方可以超級賬戶的身份接入平臺。在每個慈善項目的執行過程中,善款的具體流向及使用情況可以實時體現出來,并為項目各方、監管方和公眾設定不同的權限級別進行查看,項目各參與方可通過專有賬戶對項目進行實時監控管理,監管方和公眾則通過移動終端或區塊鏈瀏覽器對慈善項目信息進行查詢。基于區塊鏈存儲的數據不可偽造和篡改的特點,每一筆捐助善款在平臺上的流轉,其全部過程能夠在區塊鏈上實時受到監控,確保善款使用的透明性和安全性[5]。根據項目各相關方對慈善項目執行具體細節要求,區塊鏈+慈善服務平臺的整體架構圖如圖2所示。
3 ?“區塊鏈+慈善”助推社會公益
基于區塊鏈的基本原理及技術特征,其應用于公益領域的優勢可以總結成下述三個方面,而這些優勢在實際應用中有助于提升外部問責的強制性。
3.1 區塊鏈建立新的信任機制
區塊鏈用區塊的方式將數據按照時間線存儲起來,讓個人掌握數據和數據權利,利用數學方法來實現信息對稱和信任達成。數據鏈上的數據通過密碼學技術有序鏈接起來,在加密和解密過程中運用非對稱密碼來保證數據傳輸、訪問的安全和不可篡改。因為數據不可篡改、可以追溯,同時,這些數據掌握在每一個參與者手中,由此有效地實現公益行動中信息的無損傳遞。參與者不再需要知道公益組織的口碑到底如何,更不需要求助中心化的第三方機構來進行背書。只需要信任數學算法就可以建立互信,減少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人們在進行捐贈時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對組織進行背景調查,降低了參與成本,區塊鏈真正實現了“無需信任的信任”。
3.2 區塊鏈構建的慈善捐助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難題
區塊鏈技術的實質是通過算法為人們創造信用,達成共識背書,從而極大地轉變了傳統模式圍繞中心機構建立的依賴信息關系,不需要中央服務器就可以生成和更新數據。因此,慈善組織應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建立新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信息傳遞機制。區塊鏈的信息生成有賴于全網參與者的共同維護和分布存儲,每個參與者都是系統的節點,每個節點都擁有整個系統的數據庫,可以查看所有存儲在鏈上的數據。同時,每個參與方也有機會在數據庫中寫入和更新數據,數據庫實現多節點背書,由此更好地提升信息的公開透明[6]。
隨著基于區塊鏈技術構建的慈善信息平臺的應用推廣,可以將各類更細化、更獨特的需求表達出來并找到相應的解決方式;孤立存在于各處,而沒有被完整的收集和展示的公益信息也可以上鏈存儲,任何公益項目的參與者、受益者、監督者都可以加入進來,分享信息,保證多方共同見證捐贈及公益行動事實的發生。信息分布動態均衡后,各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就解決了;從行業的角度來說,公益組織可以實時看到行業內其他組織在做什么,并就此調整組織自身的投入,提高公益行業的資源利用效率。
3.3 區塊鏈慈善平臺能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無效資源配置
區塊鏈技術的點對點傳輸和以數學方法定義信任的共識機制,有效解決了信任和價值傳輸的可靠性問題,去中心化帶來了中介組織交易成本的降低。以數字形式,利用區塊鏈技術可實現從資產認證、記錄到交易、流通等環節,實現隨時清算、審計和交易,快速便捷且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一方面可減少公益組織大量的繁瑣重復勞動,另一方面也解決了公益組織內部管理制度不完善的問題。
綜上,區塊鏈技術可以鏈接信任,不僅單方面地推動了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還提高了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能夠進一步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區塊鏈技術可以鏈接信息,信息加強了公益慈善項目的有效性,推動了我國精準扶貧政策的進一步展開,避免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各種衍生問題,提高社會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實現資源的效用最大化;區塊鏈技術可以鏈接監管,眾多節點的共同監管真實呈現了區塊鏈上的全部數據并實時監控,使每一筆捐助善款的透明性和安全性大大提高,有效彌補了當前公益慈善過程中資金依賴人工核實和跟蹤的不足,使受捐者切實受到資助。
4 ?結語
我們相信,區塊鏈服務平臺的上線應用能重新賦能公益慈善的未來,同時,區塊鏈與破解公益慈善管理中的效率低、資金來源及使用不透明等難題有著天然的契合,而這也是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公益慈善領域的內在動力。本文對“區塊鏈+公益”的模式進行分析與思考,但區塊鏈技術應用于慈善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戰,有待結合實際案例進一步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20年1月.
[2]鐘曉慧,陳安娜.我國慈善募捐監管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國際經驗借鑒[J].嶺南學刊,2017(02):54-62.
[3]基金會中心網.中基透明指數.http://fti.foundationcenter.org.cn,2019年12月21日.
[4]蘇恒.區塊鏈技術在公益扶貧領域應用的思考和實踐[J].中國金融電腦,2017(07):11-15.
[5]李琪,李勍,朱建明,關曉瑤,王慧,郄晨梓.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慈善應用模式與平臺[J].計算機應用,2017,37(S2):287-292.
[6]張楠,王名.公益4.0:中國公益慈善的區塊鏈時代[J].中國非營利評論,2018,22(02):7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