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專業師資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專業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提出實施靈活的用人機制、實施多渠道教師培養提升工程、校企共建師資隊伍等智能制造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路徑。
【關鍵詞】民族地區 ?高職院校 ?智能制造專業 ?師資隊伍 ?建設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C-0098-02
從2015 年國務院發布《中國制造 2025》以來,我國逐漸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智能制造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的深度融合,它是實現制造強國的核心技術,傳統的制造將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方向轉型。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必須有相應的人才作支撐,當前智能制造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與智能制造產業發展相比是滯后的。要培養智能制造技術應用人才,首先要有合格的智能制造專業教師。然而,智能制造專業教師緊缺是高職院校尤其是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普遍面臨的問題。因此,組建一支高水平的復合型智能制造專業師資隊伍,是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亟須解決的問題。
一、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專業師資隊伍現狀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位于桂西北的河池市金城江區,這里是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當地經濟以農業和有色金屬的開采、冶煉為主,工業基礎薄弱,經濟發展相對滯后,制造業欠發達。受學院地處區位和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影響,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要大量引進優秀的現代智能制造方面專業人才是非常困難的。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制造類專業教師隊伍存在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和專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從年齡結構來看,45歲以上和30歲以下的教師人數較多;從學歷結構來看,研究生以上學歷的不多,大部分是大學本科畢業;從職稱結構來看,副高以上職稱教師僅占12.5% ,中級職稱教師占38.2%,初級職稱教師占46.1%,技師或高級技師教師占24.3%,“雙師型”教師占28.7%;從專業結構來看,以機械和機電類專業為主,有現代智能制造技術經驗的教師很少。可見,學院制造類專業教師隊伍的整體基礎是相對薄弱的,特別是智能制造方向的教師更是嚴重不足,學院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人力開展人才引進和培養。
二、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路徑
(一)實施靈活的用人機制,拓寬人才引進渠道。招聘和引進人才是師資隊伍建設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近年來,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在政策上對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引進給予傾斜,拓寬人才引進渠道,從企業和高校畢業生中引進了一批制造類專業教師,使制造類專業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和職稱結構得到較大的改善。但由于學院地理位置的限制,要想引進優秀的智能制造專業人才非常困難。針對這個特殊情況,學院采取了以下靈活的用人機制:一是從企業引進高端技術型人才,針對性引進在企業工作3~5年的專業技術人員。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經過幾年的企業鍛煉,有較為豐富的實際生產經驗,有參與企業技術研發的經歷,有一定的獨立工作基礎,他們熟悉智能制造工藝流程,懂得企業員工應掌握的技術技能,這些經歷對其今后開展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二是適當降低學歷和職稱要求,增加在企業的工作背景、參與的技術工作、擁有的技能、個人創新創造成果和職業資格證書等方面要求。三是對特定崗位擁有特殊技能的人才采取個別聘任的措施,比如對參加省級以上技能競賽獲獎的人員給予相應的個別待遇,即在各個技能崗位上聘任能工巧匠來開展教學,提高學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同時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二)實施多渠道教師培養提升工程。對于民族地區的高職院校來說,由于經濟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想大量引進高技術智能制造人才是不現實的,要實現智能制造專業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更多的還是要靠自身科學的培養,提升制造類專業教師水平和能力。對此,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采取的措施有:第一,出臺政策,鼓勵教師向智能制造技術方向轉型。為了調動教師們轉型的積極性,從學院出臺政策開始,自愿轉型的教師在三年內通過學院和企業聯合組成的考核小組考核,即為轉型成功,享受學院給予的相關待遇。第二,積極派送教師參加各種智能制造方向的培訓。近幾年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派送參加智能制造技術培訓的教師多達8批次,參加培訓的教師有27人次,培訓總時長達3000余人天,大大提升了智能制造專業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專業技能。第三,派送教師長期駐廠工作,教師們駐廠期間參與企業鍛煉、技術研發和生產管理等,這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專業能力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第四,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與新加坡、英國、德國等同類院校和企業進行了合作,建立了海外實驗實訓基地,組織本校多批次的教師赴海外學習培訓,充分利用海外的優質教育資源為受訓教師提供培訓,確保每批次的培訓都取得最佳的效果。通過海外交流,教師們開闊了視野,提升了國際化水平。
(三)校企共建師資隊伍。職業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職業教育師資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們既要精通本學科的理論知識,又要精通行業多項技能,這樣全才型的教師是難以培養的。對此,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專業可與企業共建由學校老師和企業工程師及崗位師傅組成的師資隊伍。
校企共建師資隊伍可結合現代學徒制進行。由于國家還沒有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相關的配套政策,在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時往往是學校比較積極,而企業往往熱情不高。對此,必須找到雙贏的合作方案,學校要為企業著想,讓企業在合作中得到實惠。首先,學校派去企業駐廠的是由科研能力較強的資深教師和年輕教師組成的團隊,而不是僅僅派出老師到企業實習。資深教師實踐經驗豐富、科研能力強,有能力與企業共同開發項目,甚至可以為企業解決生產技術難題,能為企業創造一定的價值。資深教師在做項目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得到進一步提升,將來有可能會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年輕教師則在實踐中得到學習和實踐鍛煉的機會。其次,學校可利用自身優勢派出教師為企業員工進行基礎性的培訓和相關的理論指導。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幾年的現代學徒制試點,目前已經和多家企業合作,互相派駐工程師和教師,實行校企互聘互派雙向掛職的雙師工作制,即學院教師又是企業的工程師,企業工程師也是學院的教師。這樣學校在企業開設有課堂,企業在學校開有工廠,形成廠中有校、校中有廠的局面,雙方的合作是雙贏的。
綜上所述,民族地區高職院校受經濟和地理區位的影響,智能制造專業教師隊伍建設存在多方面限制,對此,可有針對性地引進人才,多渠道開展教師能力提升工程,通過深度的校企融合共建師資隊伍,走出一條有地方特色的智能制造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路子。
【參考文獻】
[1]賀紅.高職院校推行現代學徒制的師資隊伍建設實踐策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3).
[2]冉新成.邊疆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8).
[3]楊定成,陳彩微,肖志堅.分析現代學徒制的校企教師互聘互用管理機制[J].中外企業家,2019(35).
[4]李傳偉,董先,姜義.基于現代學徒制的師資隊伍培養模式研究[J].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5(3).
[5]薛勝男,蔣新革.基于雙師工作室的現代學徒制“雙導師”隊伍建設[J].南方職業教學刊,2016(11).
[6]董秀紅.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凱里學院學報,2019(12).
[7]張金良,黃華,楊成菊,徐增勤.談山區高職校制造類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與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6(5).
【基金項目】廣西職業教育工業機器人技術及智能制造技術專業群發展研究基地[桂教職成(2018)37號]
【作者簡介】蘭小光(1964— ),男,研究生,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工程師,研究方向:機械設計與制造。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