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揚陽 杜紅玉
【摘 要】本文針對廣西民辦高校構建“四個協同”實踐育人體系面臨的合作缺乏合力、方式較為單一、保障措施與考評體系不夠完善等困難,提出建立實踐育人合力機制、拓寬實踐育人協同平臺、優化實踐育人教學內容、建立實踐育人考核評價、完善實踐育人保障機制等“四個協同”實踐育人體系構建策略。
【關鍵詞】民辦高校 ?四個協同 ?實踐育人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5C-0106-02
廣西民辦高校作為廣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主要對接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的需求。近年來,廣西民辦高校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起步晚、起點低,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依然存在實踐育人環節較為薄弱的問題。因此,廣西民辦高校構建“四個協同”(校企協同、校政協同、校校協同、國內外協同)實踐育人體系,發揮“四個協同”的作用,對廣西民辦高校內涵式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廣西民辦高校構建“四個協同”實踐育人體系的意義
(一)貫徹落實國家教育方針。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黨的十九大報告在談到“優先發展教育”時指出,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2015年教育部等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建立學校、地方政府、行業、企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辦學合作治理機制。《廣西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提出,實施人才培養能力提升項目,加快部分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在此背景下,廣西民辦高校作為廣西高等教育重要的辦學力量,構建校企協同、校政協同、校校協同、國內外協同的“四個協同”實踐育人體系,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體現。
(二)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2017年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建設實踐育人質量提升體系,整合各類實踐資源,拓展實踐平臺,扎實推動實踐育人。這就要求以學生為本,切實掌握其對實踐教育及學習的內在需求,充分意識到實踐教育對學生成長與發展的重要性,并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動手能力。廣西民辦高校以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而構建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相適應的實踐育人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有助于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
二、廣西民辦高校構建“四個協同”實踐育人體系面臨的困難
(一)“四個協同”實踐育人合作缺乏合力。首先,地方政府和企業對實踐育人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和財力對接民辦高校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缺乏長期有效的溝通聯系機制,導致活動流于形式,沒有很好地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實踐和鍛煉機會。其次,廣西民辦高校對“四個協同”基礎上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點掌握不清晰,無法找準自己的定位,欠缺整體、完善的實踐育人規劃,缺少有針對性且成熟的實踐育人體系,無法有效利用“四個協同”開展應用型人才培養,致使四方合作的導向性、協同性不夠,缺失合作的內在動力,無法有效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二)實踐育人方式較為單一、輕視過程實效。廣西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基本上沿用了國內普通高校人才培養的模式,無論是在課程的設置還是在實際的教學操作中,都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實踐。大多數課程由教師一講到底,理論課上成了真正的“理論課”,缺乏實踐環節,甚至一些具有豐富實踐內容的課程,也被教師上成了“理論課”,實踐育人方式相對單一,缺少面向學生的實踐教育氛圍及環境,最終影響到實踐育人的過程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效果。
(三)實踐育人保障措施與考評體系不夠完善。廣西民辦高校由于實踐育人工作保障不到位,缺乏有效實踐管理指導,經費投入不足,以及“四個協同”實踐育人合作聯系不夠緊密,難以建立長期有效的社會實踐基地。同時沒有建立科學合理、切實可行的“四個協同”實踐育人聯動考核評價體系,考核形式較為單一,以理論教學內容考核為主,嚴重影響了實踐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廣西民辦高校“四個協同”實踐育人體系構建策略
(一)建立實踐育人合力機制。廣西民辦高校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教務處、學工處、人力資源部、團委等部門協調配合的實踐育人組織機制,統籌推進實踐育人工作。高校黨委要圍繞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這一根本任務,從實踐育人的指導思想、人才培養方案、具體實施措施、經費保障、實踐基地等方面對實踐育人工作進行頂層設計和統籌,建立完善的實踐育人機制。教務處、二級學院要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合理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特點分類制訂實踐育人培養方案并分類組織實施。學生工作處、團委要加強對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學科競賽活動的指導管理,支持成立各類專業學生社團,開展各類學術交流活動。人力資源部、教師發展中心要出臺專任教師參與實踐育人的激勵制度和措施,對教師指導學生專業實踐、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創新創業等實踐活動提出考核辦法和工作。
(二)拓寬實踐育人協同平臺。實踐教學環節是增強人才實際動手能力的重要環節。廣西民辦高校要充分利用各類教學實踐資源,積極與政府、企業、學校以及國內外其他社會資源探索建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深度合作,積極探索和優化與之相對應的實踐教學模式,共同制定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利用“四個協同”,共同搭建四大實踐育人協同平臺—— 教育引領平臺、社會服務平臺、專業實踐平臺、就業創業平臺,共同抓好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教育引導平臺主要是依托與當地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碑等紅色教育資源建立大學生思政教育實踐基地并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文化教育實踐活動。社會服務平臺主要是依托政府、企業、社區、敬老院共建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并開展志愿服務、掛職鍛煉、暑期“三下鄉”慰問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等實踐活動。專業實踐平臺主要是高校根據專業設置情況,與政府、企業、學校等簽訂掛牌各類實踐基地并開展學生專業實踐活動,滿足學生實踐能力提升需求。就業創業實踐平臺是指高校建立一批學生綜合就業創業基地并遴選、培育、孵化創業項目,為學生參與實踐提供更多機會與選擇,進而推動教育引領教育、社會服務活動、專業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等載體有機融合。
(三)優化實踐育人教學內容。廣西民辦高校要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市場對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為目標導向,制訂合理的實踐教學計劃,開發和完善實踐育人課程,建立與專業課程相配套的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合理優化實踐教學內容,有效把握實踐教學內容與人才培養、理論教學之間的關系,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同時根據高校學科專業特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學生生源特點等因素,組織相關學科研究團隊編寫系列實踐教材,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四)建立實踐育人考核評價。廣西民辦高校只有制定完善的考核評價長效機制,才能保證實踐教學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讓實踐育人工作真正落地。首先,將實踐育人工作納入高校辦學質量和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標并作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課程優化的重要依據。其次,廣西民辦高校要與“四個協同”單位共同制定實踐育人考核評價內容、“雙向”考核評價機制和標準,按照“計劃、實施、檢查、總結”四個步驟考核評價實踐過程。最后,在“四個協同”模式下從多層次、多維度對學生實踐活動進行全方位立體考核,評價過程和結果要體現多元化、符合學生個性化的成長和發展,對學生的成長成才具有證明激勵引導作用。
(五)完善實踐育人保障機制。管理體制和保障機制是高校實踐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重要保證。廣西民辦高校要明確實踐育人的機構、人員以及部門職責,給予場地、資金保障,建立和完善實踐育人管理制度和運行保障機制,切實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做好保障工作。教務處要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特點,制定實踐育人實施方案、人才培養方案、實踐教學計劃、專業實踐學分計算與轉換等管理制度,積極做好社會實踐基地建設,暢通與政府、企業、學校的溝通渠道以及國內外溝通渠道,形成共同發展的合力機制,確保實踐教學環節的有序開展。教學質量監控中心要健全實踐教學監控體系,加強對實踐教育的指導和監督,加強實施部門的責任監督,同時認真總結實踐教學經驗,為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供指導。教師發展中心要加強師資力量建設,以學生為本,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重點,不斷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專業知識和應用實踐能力。教師工作部要將教師指導學生實踐活動納入教師崗位績效考評,督促教師參與實踐育人,構建“三全育人”體系,提高實踐育人成效。學生工作處、團委要多組織開展思想引領、校園文化、就業創業等方面的實踐活動,為各類學生組織和個人提供實踐指導和經費保障。后勤處要建立與實踐育人相適應的服務保障措施。
綜上所述,廣西民辦高校要堅持以生為本,積極通過構建和完善實踐育人的合力機制、協同平臺、教學內容、評價考核、保障機制,構建適合廣西民辦高校的“四個協同”實踐育人體系,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應用能力,提高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一批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忠,劉成立,陳雪瑩.民辦高校實踐育人體系建設的路徑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15(10).
[2]周琳.“一生一策”培養模式下實踐育人體系探究——以常州工學院為例[J].江蘇理工學院學報,2017(1).
[3]王春光,張旭,牟獻友.對構建高等教育多元化實踐育人體系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7(1).
[4]王向嶺.政校行企四方聯動模式下高職院校實踐育人長效機制研究——以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春運實踐育人為典型個案[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8(5).
【基金項目】2018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立項項目“基于‘四個協同的民辦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018JGZ153)
【作者簡介】曾揚陽,男,廣西賓陽人,廣西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杜紅玉,女,廣西南寧人,廣西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