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成 董偉

摘要:利用近年來我國在建設工程領域取得的新成就和大連理工大學師生、校友參與重大工程項目的經歷,探索建立了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思政教學新模式。按照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對每章節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和設計,建立了課程思政素材庫和案例集,并將思政教育資源與課程教學內容自然對接,實現了課程專業知識與思政教學的有機結合和統一。
關鍵詞: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工程建設;鋼筋混凝土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2.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5-2909(2020)04-0169-05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一論述指明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的發展方向和改革目標。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形成全課程育人、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服務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高等教育的光榮使命。
課程思政的實質是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通過挖掘高校專業課教學中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客觀科學的世界觀,實現人文、科技知識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升華[1]。負責專業課程的教師在教好專業課程的同時,還要從國家意識形態的戰略高度出發,牢牢把握專業課培養專業人才的課程地位,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讓專業課教學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環節。
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特別是“一帶一路”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以來,我國工程建設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新成就。這些新成就一方面極大地增強了全國人民的自豪感,同時也對我國高等學校土木工程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為此,我們不僅要加強、拓展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專業基礎,更要激發、培養學生的專業自豪感和國家責任感,培養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內容涉及我國工程建設新成果和新技術,因此,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大有可為,有助于學生掌握和了解“一帶一路”“生態文明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相關理念,樹立“大國意識”和“大國自信”。
一、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專業課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存在誤區
雖然目前各高校對課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有了全面認識,也相繼出臺了指導性文件和規范化要求,但長期以來形成的專業課和思想政治課割裂,以及教師對課程思政認識上的差異,造成在課程思政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阻力重重。面對學校提出的要求,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很多專業課教師感到力不從心,無從下手。傳統上,高等學校對專業課教學的評價標準往往重視專業知識和學科中的主要概念、原理和方法,較少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意識的滲透,甚至有些教師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價值引領”僅僅是“思政課”的任務和責任,思政教育是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的職責和任務,與自己無關[2]。這是思政課與專業課程之間“兩張皮”、各門課程之間“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合力難以形成的一個重要根源。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正是針對這一高校課程體系和教學實踐中長期存在的“痛點”,強調所有教師都有育人職責,所有課程都有育人功能。這也是我國在新形勢下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創新,全面實現立德與樹人、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結合。
(二)課程思政的素材和內涵建設不足
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思政。沒有好的課程建設,沒有內涵豐富、緊密聯系課程內容的思政素材,課程思政就變成了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甚至是為了思政而思政。思政教育功能不發揮好,課程思政教學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就會導致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之間出現割裂,甚至沖突。這種將思政內容和課程本身專業知識割裂的做法,只會給專業課學習造成負擔,削弱思政教育的效果,其功能只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此,尊重課程知識體系和教學規律,以課程內容為突破點,豐富課程思政素材,強化思政課程內涵,才是有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根本和有效途徑[3]。
(三)課程思政建設的手段單一,缺乏靈活性和針對性
高校不同專業、不同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都有其獨特性,各門課程也有其自身的教學規律和要求,因此,實施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既要符合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和根本宗旨的要求,又要“因課”制宜,尋求符合課程內容和知識結構體系的思政教育手段,切不可搞一刀切、大包干等“大水漫灌”“一哄而上”的強制性規定,要在尊重課程自身建設規律的前提下,緊密圍繞每門課程自身的特點,在實現課程對學生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努力建立并探索實踐每門課程所特有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豐富課程思政的資源和素材,完善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為此,高校開設的所有課程都應以課程思政新理念為指導,充分挖掘不同課程的德育功能,并不斷優化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和手段。唯其如此,才能真正讓各類非思政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的目標成為現實。
二、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為例
(一)課程特點分析
鋼筋混凝土結構是土木、水利、港口與航道、交通工程等專業的主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基礎課,從內容上可分為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和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兩部分。其中混凝土結構設計原理是學習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礎,課程內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結構設計的基本理論、混凝土構件受力性能、設計計算方法和配筋構造等。基本理論是造就人才的基礎,決定了人才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和未來發展的潛力,而對工程標準、規范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則反映為對工作的適應性[4]。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教學內容與國家政策方針、技術進步,以及國際交流合作具有緊密聯系。這些特征使得我國工程建設領域的重大項目及成就能夠自然而然地與課程專業知識相融合。
(二)我國近年來工程建設的新成就
目前在中國,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應用最多的一種結構形式,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使用鋼筋混凝土結構最多的國家。其主要原材料水泥產量已于2017年達到23.2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進入21世紀的20年,我國在工程建設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一批處于國際領先甚至世界第一的重大工程相繼建成,如三峽大壩、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等。其中,經過6年籌備、9年建設、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2018年底建成通車,這一超級工程集橋梁、隧道和人工島于一體,其建設難度之大,被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它的建成不僅標志著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駛入快車道。港珠澳大橋創造了多項世界第一:(1)最長的跨海大橋;(2)最長的鋼結構橋梁;(3)最長的海底沉管隧道;(4)最大斷面的公路隧道;(5)最大體量的沉管;(6)深海之中數萬噸沉管最精準對接。中國高鐵在短短十幾年的發展中同樣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1)高鐵里程超過2.9萬公里,日本、歐洲、美國的運營線路里程總和不及中國一半;(2)中國高鐵技術適應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沙漠(西北)、凍土(東北)環境;(3)2019年底建成通車的京張高鐵,是世界上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公里/小時的高寒、大風沙高速鐵路。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近65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東亞、西亞、南亞、中亞、中東歐等)擁有承建項目6 000余個,建設了一大批增進當地民生福祉的重點項目,鐵路、橋梁、商業和公共建筑、機場等。例如:中老鐵路,北起中老邊境、南抵萬象,線路全長414 km,其中橋梁長度近62 km,隧道長度近198 km,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標準、使用中國設備[5];橋梁方面,孟加拉帕德瑪大橋位于孟加拉首都達卡偏西南約40 km,橫跨帕德瑪河,距印度洋入??谥本€距離約150 km,是連接首都與西南片區的主要交通要道,其主橋水中墩基礎采用傾斜鋼管樁,為提高鋼管樁承載能力、增加鋼管樁剛度,施工中采用鋼管樁岸上分兩段制造、平臺上借助自制導向架控制傾斜度進行插打[6];建筑方面,由中國建筑集團設計和施工的埃塞俄比亞商業銀行總部大樓,位于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主塔樓高度近200 m,是當地最高建筑,在建筑設計方案中,辦公大廈側立面上有一個空隙,展示出城市的新視角,獲得了建筑設計競賽一等獎[7]。圖1為教師介紹“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背景及我國建設市場發展前景授課場景。
(三)學校師生和校友參與重大項目案例庫建設
我國在建設工程領域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取得的歷史性成果,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基石和體現。在這些重大工程中,有大連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大工”)師生和校友的身影。比如張寧川教授團隊承擔的“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沉管定位及沉放物模試驗”項目為大橋施工過程中的方案選擇、設備參數論證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試驗過程中的照片如圖2所示)[8]。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常務副總尹海卿是“大工”水利系海洋石油建設工程專業1983屆校友,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設計負責人梁桁是“大工”土木系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1991級校友……這些工程項目,以及參與項目的老師、校友既是工程建設的參與者,又是我國建設工程領域創新發展的見證者和實踐者,更是激勵在校大學生奮發有為、刻苦求學的榜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這些重大工程案例和校友們的勵志經歷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遠遠勝過單純的口頭說教。
(四)課程思政教學模式的架構和實踐
課程思政教學實施的難點在于如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思政素材和元素在課程知識體系中自然滲透、無縫對接,也是課程思政教學模式能否建設成功和有效實施的關鍵。因此,本著“因課”制宜、“一課一建”的原則,針對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知識體系及其特點,對每章節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規劃和設計,建立工程素材、案例等思政教育資源與課程教學內容的對應關系。比如:在第一章緒論中介紹鋼筋混凝土結構工程案例時,以港珠澳大橋為例,一方面強調其工程規模和難度世界之最,另一方面從專業角度指出鋼筋混凝土用量之龐大;在學習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相關內容時,介紹“港珠澳大橋設計使用年限達120年,是國內首次,國際罕見”,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這一超級工程的認識。又如,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章節中,將預制裝配式建筑的發展以及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成功應用作為課程思政的內容:為落實和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國近年來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設計標準、生產建造和驗收規范,具有了大批成熟的設計團隊,具備了自主研發的生產流水線和自動化生產全套設備,以及一批有著豐富理論和實踐經驗的高級專家和熟練產業工人,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和實施,裝配式技術率先代表中國建筑業走出去,實現了在國內工廠預制部分或全部構件,然后運輸到海外施工現場,通過輸出標準技術成套裝備和技術服務造?!耙粠б宦贰毖鼐€國家[9]。
三、課程思政建設成果總結和效果分析
(一)課程思政資料庫、素材和案例集建設
針對目前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內容隨意性大、切入點困難、與相關課程聯系不夠緊密等問題,以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教學為載體,充分利用近年來我國在重大工程建設項目和“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成果,特別是學校師生、畢業校友參與以上重大項目的經歷和成果,建設了完整的課程思政教學素材和案例集,使課堂思政緊跟專業特色,全面提高了課程思政教學效果,培養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專業自豪感。
(二)鋼筋混凝土結構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和實踐
按照鋼筋混凝土結構教學大綱要求,對每章節內容進行針對性的規劃和設計,將工程案例、校友成就等思政教育資源與課程知識內容深度融合,將重大工程案例和校友的勵志經歷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了課程專業知識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的有機結合。
(三)提高學生對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成就的認識,為學生擇業、就業創造條件
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畢業設計、認識實習、生產實習以及企業社會調研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主動參與到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中去,為畢業后的擇業、就業創造條件。
參考文獻:
[1]付映杰,徐漫歡,陳晨,等.課程思政—生態文明建設在“海洋生物學”教學中的實踐[J]. 科教文匯,2019(455): 77-78.
[2]張麗娟. 高校土木工程專業課程思政建設探討. 課程教育研究[J].2017(42): 239.
[3]彭亞萍,胡大柱,茍小泉,等.土木工程概論課程思政教育改革與實踐[J].高教學刊, 2019(2): 128-129,132.
[4]徐有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混凝土結構教學的建議[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 14(S2): 7-10.
[5]新華網.中老鐵路最長橋梁開始架梁施工[J]. 改革與開放, 2019(3): 132.
[6]潘軍,熊仕坤. 孟加拉帕德瑪大橋超長大直徑傾斜鋼管樁施工技術[J]. 世界橋梁, 2018, 46(6): 16-20.
[7]許松華. 埃塞俄比亞的商業銀行總部[J].建筑創作,2010(2):13-14.
[8]在服務國家重大需求中貢獻大工人的智慧——我校師生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側記[EB/OL].大連理工大學新聞網,2018.11.6,http://news.dlut.edu.cn/info/1003/53692.htm.
[9]毛洪濤. “裝配式”中國制造和技術要率先走在“一帶一路”上[J].施工企業管理, 2018, 359(7): 27.
Abstract: The new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China and ?the experiences of teachers and fellow students currently studying in the campus or already graduated are used as media to explore the new teaching pattern for politic-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The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nd section have been specially planned and designed to include these media in terms of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then the media database and case set are built up. The politic-ideological education ?is successfully and natural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process.
Key words:politic-ideological; ?teaching mod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s
(責任編輯 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