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歌曲本是源于西方的一種定義,但在中國的發展進程中又吸納了大量中國傳統審美特征和文化元素,并呈現出獨特的審美特征。從當前的研究現狀來看,當前已經有很多學者關注與這一領域的探索,且在演唱表現、教學、審美等方面擁有了一些思考成果,但質言之,這樣的研究現狀仍有很大的拓展研習空間,還需要我們在現有基礎上予以加深、拓寬、延伸。
關鍵詞:古詩詞藝術歌曲;發展;現狀
一、基本定義范疇及其發展
本文所謂“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指的那些運用古詩詞作為其歌曲唱詞的,并具有西方古典音樂典型意義的“藝術歌曲”。也就是說,本文所要討論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也是藝術歌曲的一種分類,筆者之所以強調中國古詩詞,是因為本文的焦點在于那些運用中國古詩詞譜寫的藝術歌曲,而不關注其他語言所創作的藝術歌曲。
盡管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所謂的古詩詞歌曲,諸如像《詩經》《楚辭》這樣的歌曲集等都是以詩詞作為其唱詞,但其還不是本文所言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其雖是古詩詞歌曲,但還不能屬于西方古典音樂范疇下的藝術歌曲,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本文所要言說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指的國內20世紀以來出現的以西方古典藝術歌曲為模式并加以中國古代比較經典的詩歌作為其唱詞的歌曲,這類歌曲因其唱詞的典雅、規范的結構、優美的伴奏等特點而在聲樂界受到廣泛的歡迎,其典型如青主的《大江東去》、黃自的《花非花》、劉雪庵的《紅豆詞》、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優秀作品,以及本文所將要討論的黃自《點絳唇·賦登樓》和黎英海《春曉》,都是十分典型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從其基本定義和范疇上來看,分為古代藝術歌曲和古詩詞新編藝術歌曲兩大類。古代藝術歌曲是由古代的音樂家創作的古代藝術歌曲,如南宋音樂家姜夔作詞作曲的《杏花天影》《揚州慢》等作品,這類作品通常由文獻記載及當代整理、口口相傳等形式保留至今,記錄著傳統古詩詞、音樂的韻律。古詩詞新編藝術歌曲屬于現代作曲家創作的古詩詞新編藝術歌曲,這類作品通常基于傳統古詩詞作品之源,結合了當代藝術創作理念和當代審美觀念,保留了傳統作品的藝術內涵與形式特征,但與傳統作品之間仍具有一些差異,如唐代詩人張繼作詞、劉雪俺作曲的《楓橋夜泊》,以及北宋詩人蘇軾作詞、青主作曲的《大江東去》等均是其中優秀作品。從這些古詩詞中可以窺見,其中記載著諸多當時民眾的生活狀態,讓現代人可以從中了解到那個時期人們的民俗生活相與民眾集體精神(如《春曉》《關雎》,還有反映愛國主義體裁的詩詞能讓我們了解到歷史的真相如《賦登樓》《大江東去》等等)。
20世紀20-40年代是我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發展的比較繁榮的時期,古詩詞新編藝術歌曲在已經得到了許多聲樂教學家的關注。這一時期不僅出現了許多為古詩詞藝術歌曲譜曲的作曲家,也出現了很多演唱家、教育家,他們把大量新古詩詞新編的作品收錄到了音樂教材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這些音樂教材中的古詩詞藝術歌曲通過教學和演唱得以廣為流傳。20世紀50年代末,盡管受左傾思想影響的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發展略顯遲緩,到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陸續出版的各個聲樂教材中可以發現其中都有許多古詩詞藝術歌曲的作品。如在黃自主編的《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中就收錄了相當數量的古詩詞藝術歌曲,如黃自創作的《花非花》、《南鄉子》。李景忠編著的《校園古詩詞歌曲精選》、暴俠和暴虹父女為唐詩創作的《唐詩大合唱·唐詩童聲大合唱》、中央電視臺的節目“經典詠流傳”等賽事的播出涌現了很多好的作品。
通過不同時期涌現出來的音樂教材、作品、活動,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一直在發展中,并在聲樂教學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價值及研究現狀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對演唱者氣息、咬字、共鳴、演唱技巧等方面的提升,更對我們拓展藝術思維、提升藝術修養具有較為重要的教學應用價值。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由于用詞凝練、表達委婉含蓄,常用借景抒情或暗喻的方式表現深厚的情感,大量作品所呈現出來的意境不僅需要我們演唱者通過了解每個字深層次的意思去想象詩歌的畫面,亦需要演唱者用歌唱的形式去充分表現古詩詞其中的起承轉合和意蘊。從技巧上來看,古詩詞的常見演唱技法-輕聲唱法在表現弱音及高音弱唱、漸強漸弱的技巧運用,對我們演唱其他類型的作品也是很有幫助的。從舞臺表演和聲樂教學上來看,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能夠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豐富演唱技巧、拓展藝術視野,對聲樂工作者的研究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當前已有研究中,最早的研究始于21世紀初,近五年來學術界對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關注更加頻繁。筆者通過對以上研究進行邏輯化整理,總結出這些文章的研究主要圍繞審美價值、發展衍變、聲樂演唱與教學、藝術特色、及具體的個案研究等方面來對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進行深入研究,總的來說,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學術界和聲樂界都受到歡迎和重視,學術界對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考察和探究也不在少數,也取得了一些較為重要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都是目前對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研究不可缺少的參考資料。
雖然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不同的時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作品,并歸納如音樂教材中,特別是在各大高校舉辦的音樂會有很多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常用曲目,但古詩詞藝術歌曲面臨著一些問題:從演唱來看,其他譬如西方曲目等作品在當前聲樂教學中應用較多,古詩詞藝術歌詞比例較少;在教學之中重視演唱形式較多,對于其中獨特的聲樂技巧、深厚的文化內涵解讀較少,教學的價值空間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從作品的藝術接受來看,大眾對其認可程度沒有當今的多元化的流行音樂那么高,在鑒賞中缺少了導聆和相應技巧,這更需要我們現在聲樂教學中將其深入解讀、普及。總而言之,如何在教學中用好那些寶貴的中國古詩詞改變而來的藝術歌曲、讓教學效果得到更多的提升、演唱出讓老百姓都接受并喜歡的古詩詞歌曲,這對于我們高師聲樂教學方向的從業者提出了較高要求;從當前的教學案例來看,老師和同學在聲樂教學中不僅應該只針對技術上的問題,也應該把注意力多放向大眾、市場。時代審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借由這些藝術歌曲的傳唱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
當然,盡管目前已有諸多學者研究過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但當前的研究對于其演唱美學、審美特征等方面研究仍較少,對其演唱技巧地研究也較少。隨著當代音樂的多元化發展,如何在流行音樂文化占主導的地位下使古詩詞藝術歌曲這一題材的藝術歌曲讓聽眾接受、認可并普及,這對我們聲樂專業的學者、演唱者、教學者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余論:對當前及未來發展的思考
總體上來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具有很強的文化性特征,它需要演唱者對作品本身有足夠的了解才能進行更好的演唱詮釋。相較而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不僅是一種音樂形態,它所涵有的作品意蘊、多元的文化信息、獨特的演唱技法要求更是我們要去深入探討的地方。
在現實里,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愛好者當中廣受歡迎,也多次出現在聲樂音樂會的節目單上。古詩詞與音樂的結合,使得古詩詞藝術歌曲本身具有多種意義。古詩詞藝術歌曲的不斷演繹,也使得人們更加了解和熟知中國的詩文化,演員在一次次的反復演唱中也更懂得如何用歌聲去演繹充滿意境的古詩詞。試想對于聲樂演唱者而言,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與學習聲樂演唱的人來說究竟有著怎樣特殊的意義呢?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本身又有著怎樣不同的特點呢?我們又應該怎樣更好的去詮釋那些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呢?我們能不能夠總結出一些好的方法去更好的表達和闡釋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呢?對于非聲樂學習者來說,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又意味著什么?等等。這都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質言之,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不僅需要記錄整理,更需要以活態的藝術創作形式傳承下去——所以我們聲樂專業的同僚不僅要具有傳承文化精神的責任感,同時也要好好地解讀、運用寶貴的文化資源;在演唱古詩詞新編藝術歌曲時候,不僅需要把歌唱技巧運用得當,更要在加強自身文化修養上多做文章、讓演唱發揮更大現實價值。在未來的演唱活動中,我們不僅需要思考中國古詩詞歌曲應當如何進行演唱教學,更需要由此思考如何能將中華傳統文化及民眾集體審美精神予以發展和弘揚——這才是中國古詩詞歌曲在聲學實踐之中所能實現的多維度價值。
參考文獻
[1] 曹旖煥.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高師聲樂教學實踐中的探究[J].《藝術科技》,2018,31(01):43.
[2] 彭靜.學習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演唱中的積極作用[J].《黃河之聲》,2017(07):71-72.
[3] 韓靜.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評《聲樂演唱與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7(06):145.
作者簡介:馮佳(1995-),女,四川南充人,藝術學碩士。研究方向:高師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