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英 孫吉花

【摘 要】目的:分析新生兒PICC相關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情況。方法:選擇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入住NICU并且實施PICC置管的新生兒440例為研究對象。結果:兩組受試者的是否出現堵管穿刺時間、穿刺次數以及置管操作地點存在明顯差別,p<0.05.將沒有出現血流相關性感染的新生兒視為對照組,出現血流性相關性感染的新生兒為病例組。 有效收集相關置管維護因素資料。分析結果。結論:在對新生兒實施PICC置管過程中,應當合理控制穿刺總頻次時間,選擇合理的治療環境,做好監測管理工作。同時落實無菌操作,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預防新生兒PICC相關血流感染發生。
【關鍵詞】新生兒;PICC;導管;血流感染;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5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20)06-18--02
經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能夠為新生兒創建良好的靜脈通路。其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也能夠有效減緩新生兒因為多次靜脈穿刺手術治療痛苦。這一點重點體現在PICC能夠防止鈣劑、血管活性藥物等等發生外滲所導致的瘢痕、壞死、水腫等不良后果,可防止護理糾紛發生【1】。
和以往相比,當前我國PICC于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中開展愈加廣泛。但值得說明的是,由于應用對象大多為低體重兒、早產兒或者危重兒。由于其機體相關組織器官還沒有發育成熟,免疫功能較弱,很容易出現醫院感染現象。并且導管滯留時間過長,其出現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概率也就越高。特此,本文全面分析了新生兒PICC相關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情況,現將具體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6月~2019年6月在本院入住NICU并且實施PICC置管的新生兒440例為研究對象。將沒有出現血流相關性感染的新生兒視為對照組,出現血流性相關性感染的新生兒為病例組。 有效收集相關置管維護因素資料。
兩組受試者平均胎齡為27.38±7.62周,體重均值為780.33±312.52g。經對比證實,兩組受試者體重、年齡等基線資料無明顯差別,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實驗利用深靜脈導管置入后維護和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監測表,有效收集受試者PICC穿刺頻次、置管操作地點、穿刺具體時間、是否存在堵管以及留置時間等情況。
1.3 診斷標準
血流相關性感染依照《血管內導管相關感染處理指南》予以診斷【2】。
1.4 統計學原理
本實驗使用SPSS21.0軟件包,對計數資料使用x2計算,當P<0.05.視為存在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在新生兒開展PICC導管過程時發生血流相關性感染背景因素中,兩組受試者的是否出現堵管穿刺時間、穿刺次數以及置管操作地點存在明顯差別,p<0.05,詳細情況見表1。
3 討論
PICC置管有著操作簡單、留置時間長、創傷低以及可緩解病患疼痛等等的優勢,當前已然被應用于新生兒急癥治療之中。其在急救以及癌癥化療、長久輸液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謂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主要指的是留置PICC導管的新生兒發生菌血癥。通過外周靜脈抽取血培養至少1次為陽性結果,同時合并感染的臨床表現。并且值得說明的是,其除卻導管之外,不存在其余血行感染源。該癥狀為PICC穿刺術后最為嚴重的并發癥種類。相關文獻證實:在美國,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率約為5.3‰,其死亡率高達12%-25%。
要想避免此種現象發生,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1)科學支配穿刺頻次以及時長
當對受試者開展PICC置管過程中,穿刺頻次和穿刺時間兩者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本實驗調查證實: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和穿刺頻次以及穿刺時間成正比。倘若護士操作技術不過硬,反復穿刺會造成血管內壁受損。進而導致新生兒出現此類癥狀的可能性上升。反復性穿刺勢必會引起穿刺時間加長,造成不良現象發生。進而加大了導管醫源性感染的可能,所以說必須保證無菌操作【3】。另外,護士也要提升自身的穿刺技術,確保一次成功。只有這樣,才能夠預防此類并發癥出現。
(2)選擇合理的置管環境
因為PICC置管為有創性操作。所以說,選擇合理穿刺環境,能夠有效避免相關并發癥發生。 本次實驗調查結果證實:不同操作地點所發生并發癥的概率有所差別。
本實驗內所利用的操作室為新生兒PICC置管專用。在開展置管之前半小時,啟動了空氣消毒設備。而在NICU內開展緊急置管,由于準備工作不足,且進行侵襲性操作較多,因此在此地不宜進行PICC置管。如果一定要在NICU完成置管工作,則必須保證無菌操作。并且也要有效開啟空氣消毒設備,只有這樣才能夠降低并發癥發生概率。
(3)做好監測工作,降低堵管發生概率
倘若在開展置管過程中發生堵管,會對導管的光滑性造成破壞,進而令其表面生成纖維蛋白樣微生物,這種情況會為細菌繁衍創設有利條件。
如果新生兒在利用高頻呼吸機過程中發生故障現象,則極易引起導管回血,繼而引發堵管現象發生。所以說,在維護PICC導管過程中一定要強化巡查力度。在根本上保證導管處于光滑狀態。倘若需要沖管,一定要持續性轉動導管的接頭。避免藥物沉積現象出現。
參考文獻
胡艷艷,方小燕,李雪.合理選擇穿刺部位對降低新生兒PICC置管后導管相關血流感染率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9,9(16):116-118+125.
呂倩,陳茜,徐敏,賴曉全.新生兒PICC相關血流感染的危險因素[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9,18(06):587-589.
謝淑霞,楊漢華,凌衛濱,鐘艷琳,鐘敏.NICU早產兒PICC相關血流感染的病原學調查及臨床研究[J].中外醫療,2019,38(18):13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