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麗
【摘?要】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是努力后的必然。從“全國優秀少先隊動感中隊”到拾金不昧的新時代美德好少年——“雨潤無痕,德潤無聲
【關鍵詞】教師;品德;思想;孩子
人生的大舞臺上,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年少時,是女兒;長大成家后,是媽媽;有了工作后,就是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一、課內活動與培養品質
從擔任語文教師的那一刻起,老師深知學生的語文素養中最重要的閱讀和寫作方面,是需要花大力氣和大精力來重點培養的。語文教學中,老師耐心、有心地不斷觀察和琢磨,發現學生的寫作能力來源于生活——凡是他們經歷過活動、體驗過的事件,以及親自動手實踐過的事或物……多數都能寫得精彩。
于是老師本著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初心,開始經常性的給學生舉行各類豐富多彩的活動。例如,秋天落葉飛舞,橘子大量上市,老師就和學生一起進行“單手剝橘子大賽”和“樹梗拉力賽”,為了體驗媽媽的角色進行一天的“護蛋行動”……
活動中,學生們的耐心、愛心、同理心、共情心,以及團隊意識……都得到深層次、有力度的激發。“單手剝橘子大賽”中,學生們在游戲般的嬉戲笑鬧中,體驗到殘疾人生活的不易,更加珍惜健全的身體、讓“珍愛生命?遠離危險”不單單是口號,還能用同理心關愛有困難的人……這些優秀品質的培養,不正是老師在承擔語文教學工作的同時,還兼任的班主任工作角色的一項重要內容——思想品德的培養嗎?
課內活動不僅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和主動性,促進語文學習,還讓學生得到思想和品德修養方面的提高。這個發現更激發老師帶著班級學生活動的積極性。而經常性的、常態化的班級活動,又使老師的眼界更開闊,看問題的視角更獨特。在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明顯提升的同時,老師的教學方式也得到家長、同行和校領導認可和肯定。2017年首批參加“烏海市千名班主任培訓”,在美麗的江蘇南通市邂逅了著名教育專家李吉林老師,并學習了她獨創的“情境教學法”。這次學習對老師來說意義深刻,它是一場相見恨晚的美麗邂逅,更是一種“英雄所見略同”的觀念支持——把學生引入情境中,引發學生的態度和體驗,開放學生思維,獲得獨特的學習效果。
二、崇高思想道德品質的傳播
當老師的主責主業語文教學喚醒和激發了老師的班主任角色意識并作出一定成績后,老師兼任的第三個角色——少先隊輔導員開始覺醒。因為201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少工委聯合印發了《少先隊改革方案》,同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作為積極投身到黨的懷抱的入黨積極分子、少先隊輔導員的老師,面臨著一項光榮的任務:如何團結和引領少年兒童聽黨的話,跟黨走,從小學習做人,從小學習立志,從小學習創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
要想完成這一項任務,就要充分發揮少先隊的作用,把抽象的思想引領和政治啟蒙與德育教育寓含到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生喜聞樂見的少先隊活動上來。只有打動學生的心靈的教育,才能融于學生的情感和靈魂深處。“十九大”勝利閉幕后,總結回顧老師國已有的成就,少先隊員們滿懷自豪地進行了“情系十九大?正當好隊員”種子貼畫活動,在活動中隊員體驗到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豆成畫”團結就有無窮的力量,豐收的喜悅和創作中的成就感更激發隊員對偉大祖國的驕傲和自豪。接著,“十九大記心里?消防員精神老師學習”活動把黨的宗旨意識“為人民服務”通過消防員事跡學習,體驗消防員工作,了解消防知識等務實的學習去落實;“學習十九大?傳承國文化”活動,在中華傳統文化——剪紙的學習中堅定老師們的“文化自信”……圍繞十九大開展的系列少先隊活動,把對少年兒童無形的思想引領和政治啟蒙落實成有聲有色的動態體驗中去。
還有“尋訪烏海名人”系列活動,通過尋訪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全國首批少先隊名師工作室帶頭人孫安琴,尋訪十九大基層黨代表王改梅,尋訪“最美五老”李有鎖爺爺,少先隊員們近距離無縫接觸這些平易近人的道德模范,并通過訪問、談話,以及互動活動,學習他們的可貴精神和優秀品德。“雨潤無聲、德潤無痕”2019年五一假期,少先隊員金泉同學拾金不昧,撿到300元錢后和媽媽一直尋找失主未果后,把錢交到了派出所。
最有特色的少先隊動感中隊“五小”活動,為老師們向日葵中隊獲得“全國優秀少先隊動感中隊”錦上添花。“紅領巾小書蟲”們舉行“跳蚤書市”舊書置換;嘗試電臺小主播,朗讀促進閱讀;每日好書推薦,堅持讀書;給弟弟妹妹講故事“老師讀你聽”活動;參加作家見面會等等。在書為載體的活動中少先隊員們感受到讀書的樂趣,讀書讓隊員們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力。
獨具特色的少先隊活動終于獲得媒體的關注,老師們向日葵動感中隊的活動不時出現在《烏海日報?》《中國兒童報》上,被面向全國青少年的中央新聞網站“未來網”的“少年之聲”欄目收錄向全國傳播。
從語文教師到班主任再到少先隊輔導員,對學生的培養從知識的傳授到品德修養的提升再到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啟蒙,三位一體的兼職工作,在不斷摸索和嘗試中逐漸蘇醒和個性鮮明,這所有的變化都只有一個發自內心的想法——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
參考文獻:
[1]趙飛燕.課堂對話中教師的角色覺醒[J].文理導航(上旬),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