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曉坤 李敬孝 潘昉 陳宏 于夢瑩 陳志剛 李姝花 于佳瑞

【摘 要】目的:觀察安神定律湯對老年肝腎陰虛型心悸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隨機選定老年肝腎陰虛型心悸病患者100例,隨機抽簽方式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服用倍他樂克片;研究組服用安神定律湯治療,觀察4周。對組間的中醫癥候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率進行指標對比。結果:研究組治療之后的中醫癥候總有效率指標高于對照組,且其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性顯著。結論:對老年肝腎陰虛型心悸病患者實施安神定律湯進行治療,可提高中醫癥候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安神定律湯;老年;肝腎陰虛型;心悸病
【中圖分類號】R2【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8-0061-01
心悸是指機體的氣血陰陽虧虛、肝腎陰虛而導致心神不寧、心脈痹阻的發生,進而引發出心中驚慌與跳動不安的癥狀;心悸病發作時會伴隨存在眩暈、無力、節律不齊等相關臨床癥狀出現,會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1]。在西醫中,主要將心悸病當作為心律失常性質疾病進行治療,而中醫治療肝腎陰虛型心悸病的經驗豐富,具有極為肯定的應用價值。本文觀察安神定律湯對老年肝腎陰虛型心悸病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隨機選定2019年4月~2020年6月就診于齊齊哈爾市第一醫院老年肝腎陰虛型心悸病患者100例,隨機抽簽方式劃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男性33例與女性17例;年齡在62~82歲之間,72.22±5.12歲;病程:2~9個月,平均:5.55±2.22個月;研究組:男性32例與女性18例;年齡在61~83歲之間,平均數值:72.23±5.22歲;病程:2~10個月,平均:5.53±2.21個月。
納入標準:(1)患者的臨床癥狀與《中醫內科學》[2]中有關于心悸病的診斷標準相符合。癥狀體現為:心悸失眠,五心煩熱,眩暈耳鳴,急躁易怒,腰痛遺精,舌紅少津,脈細數;(2)認知功能良好;(3)患者均知情研究目的、過程與實施意義。排除標準:(1)老年癡呆;(2)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嚴重貧血、肝腎功能不全、電解質紊亂、酸中毒、惡液質等;(4)活動障礙及認知障礙患者。經系統相關統計學對比組間基礎資料,無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服用倍他樂克片(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2025390;生產企業: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每天服用2次,每次12.5mg。
研究組:酸棗仁20g,夜交藤10g,茯神10g,沙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當歸10g,生地10g,枸杞10g,甘草5g。以水煎服,每日1劑,分為早晚2次服用。均觀察4周。
1.3觀察指標
對組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心動過速、失眠)、中醫癥候總有效率進行指標對比。中醫癥候療效劃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患者心悸不寧、坐臥不安、少寐多夢等中醫癥狀消失;有效:患者心悸不寧、坐臥不安、少寐多夢等中醫癥狀得到改善;無效:患者心悸不寧、坐臥不安、少寐多夢等中醫癥狀經治療前后無改變。中醫癥候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數據處理
統計數據采用SPSS17.0處理,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計量)與卡方檢驗(計數)進行檢驗,P<0.05則有差異性。
2 結果
2.1中醫癥候總有效率指標對比
研究組治療之后的中醫癥候總有效率指標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性顯著。見表1
2.2不良反應發生率(心動過速、失眠)指標對比
研究組治療之后的不良反應發生率(心動過速、失眠)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性顯著。研究組治療之后心動過速、失眠例數各為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00%(2/50),對照組心動過速、失眠例數分別為3例、5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6.00%(8/50),組間不良反應發生率指標卡方值為:4.00,P<0.05。
3 討論
中醫中,認為心悸病主要由于肝腎陰虛、感受外邪所致,且癥候病機的演變規律十分復雜,且大多患者會伴隨存在胸痹情況,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常常要標本兼顧;老年人更易發生陰血虧虛、神不守舍與神舍分離的情況,采用西藥給予老年患者治療容易導致多種不良反應出現,無法取得理想化的治療效果,因此,需要給予養陰清熱安神的中醫藥進行治療是必要的。
安神定律湯基本藥方涉及:酸棗仁20mg,夜交藤10g,茯神10g,沙參10g,麥冬10g,五味子10g,當歸10g,生地10g,枸杞10g,甘草5g。其中,酸棗仁、夜交藤、茯神均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沙參及麥冬滋陰潤燥治療心悸病的中醫經驗性用藥,有增加心肌收縮力,增加心輸出量及冠脈流量的作用[3];當歸能夠養血補血,生地、五味子、枸杞具有養陰生津,為治療陰虛火旺疾病的主藥,上訴藥物合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研究組治療之后的中醫癥候總有效率指標高于對照組,且其不良反應發生率(心動過速、失眠)低于對照組,P<0.05,差異性顯著;由此可見,對老年肝腎陰虛型心悸病患者實施安神定律湯進行治療,可提高中醫癥候的治療效果,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參考文獻
[1] 廖華君,張雯,朱章志,文小敏,徐成賀,余潔英,黃仕營.立足六經探討張仲景辨治心悸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9,34(9):3939-3942.
[2] 張倩,尹玉潔,曠湘楠,賈振華.基于中醫古籍方劑治療心悸病風藥使用規律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19,30(9):2287-2289.
[3] 曹玉,王立玉,金燕,毛藝霖,劉睿斯,沈雁.名老中醫診治心悸薈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9,28(19):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