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高
(佛山市榮山中學,廣東佛山,525000)
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是指以數學的知識內容為導向,將抽象的課程內容通過媒體形式呈現,使之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從而在呈現方式、要領途徑等方面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滲透數學教學內容和目標,使其與課程內容、教學環(huán)節(jié)完美結合,實現教與學方式的轉變的過程。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把學生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充分地激發(fā)出來。
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應有這樣的共識,融合是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提高教學質量。要堅持信息技術服務教學內容的原則,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選擇恰當的教學資源、合適的教學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學形式,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下,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引導并促使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交流互動。教師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學習興趣參與新知識的建構過程,才能讓學生有效探究概念的由來與聯系。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按需求導向創(chuàng)新知識的呈現方式,如通過創(chuàng)設有趣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新知的內驅力和興趣,或通過形象化呈現抽象概念,將抽象、靜態(tài)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動態(tài)化,將枯燥的函數方程式圖像化,使抽象的數學概念、知識方法等用看得見的動畫、圖像清楚地呈現出來,讓學生對知識和教學內容有一個直觀、形象的感知和理解,從而激活學生的主動探究思維意識。教師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在準確理解新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數學概念的本質特性。

通過信息技術融入數學史的方式,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認識到數學概念并不是乏味、枯燥的。通過創(chuàng)設符合實際且富有趣味的情境,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學習“曲線與方程”的興趣,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產生數學概念十分有趣的感覺。通過與信息技術融合,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數學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建構知識,也可以讓學生對新知識“回味無窮”,有效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數學教學離不開習題課教學,即通常所說的問題解決教學。數學教師往往通過章節(jié)習題課,讓學生獲取解題策略、提升解題觀點、優(yōu)化思維層次,因此習題課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圖1

信息技術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是直觀呈現,為學生更好地認同、理解抽象數學概念與命題提供支持。教師可以借助圖形計算器,不斷變化數據步長,過程化地呈現函數圖像的生成過程,通過平移、伸縮函數圖像,讓學生體會函數圖像變換與函數表達式改變之間的內在聯系等。例如,在探究導數的幾何意義時,教師可通過轉動割線,從靜態(tài)到動態(tài),讓學生形象地認識和理解“無限逼近”及切線的存在性,并逐步形成“以直代曲”的微分思想。
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融合的目的之一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我校一直以教學需求為導向,以合適的教學內容為載體,嘗試利用“導學案+微課視頻”來開展翻轉課堂的試驗,其主要過程如下:課前,學生利用導學案進行自主學習,教師事先收集學生可能遇到的疑難問題,分別制作3至5分鐘的微課,再通過云平臺向學生推送,學生可通過手機掃描問題后面的二維碼來觀看微課視頻。上課時,組織各小組交流學習,教師邊點評各小組的學習成果,邊集中講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共性問題。教師還要給學生布置鞏固性練習時,也要推送講解詳細的微課視頻,為有需要的學生的自我學習提供參考,以達成糾錯、內化的目的。
翻轉課堂對數學學習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翻轉課堂系統(tǒng)整合了課前的在線學習與課上的面對面學習,二是翻轉課堂滿足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課前導學案的設計重在制造學生的“心理掙扎”,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共性問題的點評與講解重在促進學生的“深度參與”。從根本上來說,翻轉課堂并非“先學后教”,而是提倡能自主學會的知識先讓學生自主學,學不會的內容或需進一步深化的內容則由教師給予指導,或者由學生合作交流完成,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與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教學結合起來,突出“混合式”學習。因此,教師需要有智慧地對翻轉課堂進行形式變通與程序調整。
不少數學教師利用平板電腦給學生布置家庭作業(yè),并即時批改學生提交的作業(yè)和反饋存在的問題。借助平板電腦,教師既可集中解答學生的共性疑難問題,也可針對個別學生的疑難問題進行釋疑解難。平板電腦的數據統(tǒng)計功能可以及時收集學生的答題情況,并對各種錯誤解答做出統(tǒng)計分析,為接下來的教學調整提供數據參考。
在實際教學中,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即使在硬件環(huán)境、軟件環(huán)境都具備的情況下,融合的深度、廣度在意識層面、技術層面和資源層面等也還存在著需要思考和完善的地方。
首先,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能力狀況制約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程度。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較低,對信息技術的運用不抱積極的態(tài)度,從而導致課堂教學中因信息技術的應用不當或不靈活而影響教學效果。
其次,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教師不僅要具有融合的教學模式,還應增強融合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思維。在實踐中,相當一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的意識僅僅停留在教學技術層面,并不具備促進二者深入融合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
最后,為了避免出現教師因信息技術技能不強而使融合無法深入的情況,學校應該針對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網絡環(huán)境下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方面的培訓,特別是教學軟件使用、微課視頻制作方法等運用技能培訓,激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應用信息技術,為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做好基礎準備。
信息技術只是課堂教學手段之一,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遵循教學內容以及學生數學思維的特點,采用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另外,教師需要根據學情選擇合適的呈現形式和教學方法,設計相應的學習任務,使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建、共享的認知活動過程。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向指導者、啟迪者轉變,而學生的地位應由接受者向主動的知識建構者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