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鷥鷥 孟文斯 吳章洪



摘要:研究如何設計出更加符合用戶行為習慣和操作需求的微信導覽,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給參觀者帶來便利。通過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的設計實踐,從用戶研究、流程與規范、信息構架和界面設計等方面進行論述。探索出未來博物館微信導覽設計的新方向,即結合藝術與科技,在大數據、云計算、AR、VR、智能定位等技術手段的加持下,融入有溫度的地域文化元素,進一步簡化交互流程。博物館微信導覽將為用戶帶來真實友好的沉浸式體驗,開創出博物館展陳的新空間。
關鍵詞:四川博物院 微信導覽 界面設計 用戶體驗 層級架構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0)07-0115-03
引言
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徹底打破了傳統媒介的格局,推動了博物館在信息化、數字化方面的探索實踐。一座博物館其實就是一所大學,是一個國家、地區、城市對外進行文化展示的窗口,肩負著文物保護、歷史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眾多職能。目前國內大部分博物館已開通了微信導覽服務,但在界面設計上存在風格趨同、缺乏特色,色彩運用混亂,信息流程不清晰,操作繁雜等問題,還沒有充分發揮出微信導覽服務社會大眾和傳承歷史文化的功能。在新技術和新環境中如何對博物館傳統的展示和導覽形式進行改進,切實提升用戶體驗,是當前博物館微信導覽設計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博物館微信導覽的優勢分析
微信作為國內時下最流行的一款即時通訊服務的應用程序而受到用戶的普遍青睞,因為微信自身體積小,不占用過多手機內存,并且具有語音消息、視頻通話、社交朋友圈等實用功能,高度貼合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從而大大提升了用戶使用好感度,也保持了微信的高活躍度。不僅如此,微信對企業和開發者搭建了公眾平臺,將APP應用軟件中的通用基礎功能與微信公眾服務號平臺對接,方便企業在微信系統中自主的開發微信網頁界面,此舉受到公司和企業的推崇,紛紛創建微信公眾服務號,建立官方認證。自2011年起,國內各大博物館紛紛涌入微信建立官方公眾號,以此作為博物館的官方信息發布和宣傳平臺。隨著微信平臺上博物館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忠實用戶的不斷增加,各大博物館繼續研究挖掘微信平臺服務潛力,隨后加入了語音導覽、路線指引等人性化的功能。
(一)與人工導覽相比:博物館最傳統的導覽服務模式是人工導覽,目前大多數博物館仍然采用人工講解和志愿者服務。人工導覽的最大優勢體現在能靈活的解答參觀者的疑問,隨時可以與參觀者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交流。但是在管理方面,博物館需要成立專門的講解部門,統一安排對講解人員進行專業培訓,培訓合格后才方能為參觀者提供講解服務,這個過程對博物館人力資源消耗很大。并且在講解的過程中,通常是一位講解員同時為多名參觀者進行服務,在講解過程中講解人員無法面面俱到考慮每一位參觀者的心情和感受,講解效果也會受周圍嘈雜環境的影響而大打折扣。
(二)與電子導覽相比:電子導覽機已經被國內各大景區、博物館普遍使用,其內置多國語言和講解版本,用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適用的導覽機進行自助導覽。盡管導覽機給游客帶來了方便,但是需要博物館花費大量的財力去采購專業設備,并且需要成立專門部門門來對電子導覽機進行管理,同時也需要定期組織培訓指導工作人員妥善保養電子設備。
(三)與手機APP相比:隨著智能手機應用軟件的廣泛下載運用,人們開始將語音導覽功能移植到手機應用程序,用戶不用租賃專業導覽機,拿出隨身攜帶的手機,通過掃描博物館提供的二維碼或者在應用商城中下載安裝包,下載完成后即可使用語音導覽服務。但是與微信語音導覽相比,手機APP仍然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需要用戶單獨下載,APP應用軟件開發時間太長等。
二、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設計實踐
(一)設計背景:四川博物院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院藏文物達32萬余件,涉及青銅器、石刻、陶瓷書畫等i門類,承載了巴蜀地區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但考慮到博物院實際場地面積和院藏文物的安全、養護等因素,常年展出并真正能夠讓觀眾看到的文物只有3000多件,僅占到文物收藏量的1%。換句話說,99%的文物常年被擱置在庫房里,我們只能看到巴蜀文化遺產的冰山一角。因此,如何借助數字化平臺和信息技術向觀者多維展示與傳播獨特厚重的巴蜀文明,將是川博未來努力的方向。
目前四川博物院已建立了官方微信公眾號,有語音講解、攻略和活動三大內容板塊。語音講解中設置了四個子級內容:(1)常設展講解;(2)巡展《古蜀華章國博展》;(3)臨展《江口沉銀》;(4)系列講座音頻《西藏吉隆唐碑與唐代高原絲路》,其中巡展和臨展覽的線下展覽已結束,常設展中觀眾要通過三級頁面的操作才能聽到具體文物的講解,并且返回和首頁鍵的設置容易讓初次使用的觀眾因誤操作而退出到首頁,產生額外反復點擊的行為。攻略板塊也包含了“常設展覽”和“典藏精品”的圖文介紹,其界面設計與官網風格一致,但與官微其他頁面設計則完全不同。攻略板塊中的“開放信息”和“預約訂票及講解”兩項實質為同一內容,存在重復設置。活動版塊中又設有“講座預約”、“留言板”等與前兩大版塊功能有所疊加的內容。由此可見,川博微信導覽層級構架不清晰,內容雜亂,部分信息存在重疊,同時界面視覺風格不統一,缺乏文化特色,與真正意義的數字化博物館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前期調研:筆者通過線上和線下問卷調查,根據觀眾的需求進行分析,明確了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的用戶定位和產品功能定位。
1.用戶群體定位。(1)教學科研類:從事專業領域研究的青年學生和專家學者;(2)歷史愛好者類:對傳統文化及歷代藏品感興趣的歷史愛好者們;(3)游客類:來成都旅游了解巴蜀文明的外地游客。
2.產品功能定位。將展示、科普和推廣三大功能融于一體。通過對調研用戶的數據進行分析,將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的功能重心確定為:購票預約功能、圖文導覽、語音導覽、館藏精品、文創商城。
(三)設計規范和信息架構
1.需遵循微信公眾號設計規范。(1)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系統是在微信公眾號系統中獲得官方認證后作為使用平臺,所以在使用過程中需要嚴格的遵循微信服務號的使用規范,以三個自定義菜單作為入口。(2)各個功能菜單的命名和信息架構設計要保證清晰規范,避免用戶選擇、等待時間過長增加使用成本。(3)功能結構層級深度不宜超過四層,避免用戶在使用操作中出現導航迷失的現象。
2.三層級信息構架。結合微信公眾系統平臺設計規范,瀏覽者在參觀博物館時會不停地進行移動切換位置,這就注定了用戶使用微信導覽時是間斷性的,很容易受博物館各個不同展廳的陳列方式、展廳燈光及周圍環境的影響而中斷微信導覽操作”1。斷斷續續地使用微信導覽會使用戶的注意力受到影響,此時采用較深的獲取信息的路徑方式會增加用戶的使用負擔,所以在設計信息架構時應選擇更淺層,應用范圍更廣的橫向淺層結構。
基于JesseJames.Garrett提出的用戶體驗要素的五個層面,自下而上依次為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四川博物館微信導覽的戰略層確定了參觀者的需求;范圍層確定了微信導覽中具體包含哪些功能;結構層則是通過較抽象的方式把微信導覽中所涉及到的信息以橫向結構串聯起來;框架層是進一步明確視覺元素的設計、界面的布局及各個頁面之間的跳轉關系;表現層是最高層次也是最直觀呈現給用戶使用的界面。這五個層面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形成以用戶體驗為中心的設計流程。四川博物館微信導覽信息架構如圖1。
(四)界面設計
1.邏輯清晰的層級結構:合理的層級結構會根據界面信息要素進行歸類,從視覺上做到有層級秩序。當整個界面看起來布局清晰、層次分明時,用戶在使用瀏覽時更容易獲得他們所需要的信息,并且界面上每個視覺元素在設計時要考慮到存在的理由,以免信息傳達失誤給用戶帶來不必要的視覺干擾2。川博微信導覽中大量應用層級結構進行設計,如微信導覽入口界面遵照微信公眾號平臺規范采用三個自定義菜單欄實現一級導航,分別為發現川博、參與川博、玩轉川博,各一級菜單中又分別包含有邏輯關系的子菜單和二級頁面,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預約門票界面如圖2。門票預約界面通過將臨時特展的展覽時間、展覽內容及票價等主要信息按照層級秩序進行排列,便于參觀者迅速找到感興趣的特展進行預約,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入口界面如圖3。
2.簡約舒適的色彩運用:色彩是人眼最快感知到的要素,優秀的色彩設計能帶給用戶愉悅的視覺感受,并傳達出產品的性格特點。不同的色彩搭配會傳達出不一樣的視覺感受,視覺感受的差異會作用于用戶的心理感受。采用合理的色彩設計,不但能滿足視覺體驗,而且能起到傳遞界面信息的作用,進行重要內容區域的視覺引導。在川博微信導覽界面設計中,以大地色作為界面的主視覺色彩。大地色屬于棕黃色系,更加貼近自然界中土壤的顏色,從色彩上能較好烘托出博物館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語音導覽界面如圖4。同時,在界面的設計時也要注意用色不宜過多,同一個界面不要超過三種色彩。因為手機屏幕尺寸較小,界面中色彩太多會使用戶產生視覺疲勞,而太過鮮明的色彩無論是在室內還是在室外日光照耀下都會給用戶使用和閱讀帶來不便,而瀏覽過多的色彩反而會讓用戶抓不到重點。
3.有益閱讀的文字設計:在智能手機界面中對行間距的適合度有嚴格的要求,行間距太近,在手機屏幕不大的情況下會影響用戶的閱讀性[5]。同時還要考慮用戶手指在屏幕上點擊輸入文字的情況,由于手指的指尖有一定的覆蓋面積,這就要求在界面設計時行間距要足夠大,以適應用戶的輸入方式,適宜的字體讓閱讀變得舒適。襯線字體具有極強的裝飾性,在大段文字的界面中使用裝飾性過強的字體會增加眼睛的負擔,降低用戶閱讀速度,使閱讀受到干擾。相比無襯線字體筆畫粗細統一,沒有干擾閱讀的裝飾性畫筆,適讀性高,有利于用戶在有限的手機屏幕上閱讀大量文字。在川博微信導覽界面中,筆者考慮到用戶在博物館參觀時會使用手機閱讀大量藏品介紹信息,在手機屏幕尺寸有限、文字較多、室內環境光較微弱等客觀條件的制約下,無襯線字體就凸顯出更加適合在文字性較多的界面中使用的優勢,且無襯線字體給觀者以更加簡約、干凈的界面閱讀感受,如圖5四川博物院微信導覽館藏精品界面。
三、博物館微信導覽設計的未來方向
(一)運用新技術創設沉浸式體驗
1.在博物館導覽服務場景中,應用智能手機結合增強現實(AR)和虛擬現實(VR)技術,能夠給用戶提供現實與虛擬、二維與三維相結合的場景,為用戶帶來良好的沉浸式的場景化體驗。增強現實(AR)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把虛擬信息和真實環境相疊加。它的出現打破了:二維平面和三維空間之間的壁壘,從而使信息獲得了更廣闊的展示空間6。近幾年,增強現實技術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諸多領域都具有廣泛應用。例如2016年百度地圖應用程序在更新的版本中添加了“步行AR導航”功能,首次將增強現實技術與手機導航功能相結合。用戶在百度地圖里輸入目的地后,選擇步行導航進行“實景導航”,手機即可打開相機功能,查看實景路線和終點方位,實景地圖不僅有箭頭指示方向,更有極具可供用戶選擇的導航員指引,增添趣味。隨后更是新增了“AR周邊探索”、“AR導游”等功能。AR技術提升了使用地圖的便利性,同時讓百度地圖的用戶體驗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在博物館應用領域,“云觀博”智慧博物館導覽APP結合增強現實和虛擬交互技術,用戶通過手機展品進行掃描,不僅可以在手機屏幕上看到更多角度、更加立體的展品形式,并且展品相關的文字和語音等信息也會展示在三維空間。
虛擬現實(VR)技術則更是增強了沉浸式體驗情景,為用戶呈現更加逼真的場景界面,解決了博物館地域局限性問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戶足不出戶就可以隨時隨地云游心儀的博物館。例如安徽博物院微信公眾號導覽除了為參觀者提供線上常規展覽信息介紹外,還運用VR技術提供線上全景展覽參觀體驗,逼真的效果和現場感為用戶創設了身臨其境的美好體驗,如圖6。將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博物館導覽服務,能夠讓觀眾在參觀時獲得了更強的參與感和更好的沉浸式體驗,可見新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應用未來還具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