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企業生態系統視角出發,構建產業園區生態系統,將企業生態系統理論與產業園區建設研究相結合,以XX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園區項目為例,推進園區內企業和相關組織協同進化,構建產業園區生態系統,實現產業發展。
關鍵詞:產業園區;企業生態系統;建設;發展模式
企業生態系統指的是企業與企業生態環境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系統,也可以直接或間接地依賴其他企業或組織而存在,形成一種經濟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對于企業個體來說,在其周圍的其他企業及組織聯通社會經濟環境構成了它生存的外部環境,企業個體與其外部環境通過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構成一個共同發展的整體。企業生態系統理論主要研究企業與其外部環境的關系,強調企業與其外部環境的整體性,將企業與其外部環境視為整個企業生態環境共同實現進步。我們也可以換個角度來理解產業園區生態系統,可以把它看做是企業組織和個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以經濟發展為目的的經濟群體,既包含產品技術的研發、產品的生產、產品的銷售等相關的一系列組織或個人,也包含園區發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信息和技術支持。為此,我們在建設XX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園區項目時,運用企業生態系統理論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一、項目背景
(一)從市場角度考慮
當前中國智能制造產業正處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周期的起點,特別是隨著5G和“新基建”的發展,讓智能制造更上一個臺階,到2024年,我國智能制造行業市場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在此過程中將占有一席之地。據2019年統計,我國規模以上農機企業有2 500多家,農機工業主營業務收入2 400億元,農機進出口總額近400億美元。農業農村部發布未來需求達210.4萬臺套,多數產品是智能化、信息化、高質化的需求。“一帶一路”的實施,沿線國家對中小型、中低端農機需求量極大,我國農機產品性價比高,具有很強的潛在競爭力。
(二)從產業環境角度考慮
2019年我國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人數達到18 336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201萬人,增長1.1%。農業勞動力的持續流失,導致農村的農業勞動力顯著不足,呈現老齡化的局面,客觀上加大農機化提升農業效率的要求。我國農機行業產值世界第一,但產品以低端中小型設備為主,利潤低技術含量少且核心零部件需進口,高端大馬力、智能化設備及其核心零部件市場由國外農機巨頭把持。在智能農機管理系統領域,我國已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通道,有多家科研單位和企業開發并應用相應管理系統。同時產業發展模式正發生變革,產業互聯網正在成為智能農機裝備產業新的科技和商業模式的推動力。
(三)從政策支持角度考慮
近年來,政府陸續出臺相關文件,國家出臺《十三五”智能農機裝備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等。《浙江省數字經濟五年倍增計劃》提出“加強智慧農業技術與裝備研發,探索建設基于衛星遙感、航空無人機、田間觀測一體化的農業遙感應用體系,推廣智能化農機技術”,《寧波市智能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寧波成為我國智能經濟發展的先行區、示范區”。以上文件為建設XX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園區項目,構建產業園生態系統創造了條件。
二、項目目標規劃
(一)構建產業園區生態系統平臺體系
一年內構建部委級支撐的全球智能農機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聯盟,形成高端智能農機跨國智庫,協助引進智能農機一流研發機構及行業領軍人才;兩年內建設“一帶一路”智能農機發展交流中心1家。三年內建設智能農機工業互聯網平臺1個以及若干企業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建成1個全國農業信息化示范基地。
(二)培育產業園區生態系統領軍核心企業
三年內擬構建2家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智能農機裝備領軍企業和2家應用推廣服務型企業,培育智能農機網絡協同設計、虛擬仿真新模式1家,培育制造與服務集成的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3家。三年內爭取引進行業領軍企業“雄鷹計劃”1家,爭取培育浙江省“鳳凰計劃”上市企業1家、行業獨角獸企業2家、準獨角獸企業3家,培育國內先進企業1—2家,培育“一帶一路”跨國企業不低于5家,“鯤鵬計劃”企業不低于20家,初步形成中小微企業協同共生的數字經濟產業生態。
(三)建設產業園區生態系統創新高地
五年內研發并推廣不低于10臺(套)首臺(套)智能裝備,擬參與制(修)訂智能農機技術領域國際標準2項以上、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10項以上,爭取實現50項以上各種中外專利,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四)創造產業園區生態系統經濟社會價值
三年內入駐企業不低于50家,年收入不低于3億元。五年內入駐企業不低于100家,年收入不低于20億元。產業園稅收預測三年內年稅收不低于4 000萬元,五年內不低于2.6億元。產業園就業預測為三年內新增就業不低于300人,五年內不低于1 000人。項目運作模式產業園區建設主要打造三項核心競爭力,提供三大賦能,構建產業園區生態系統。
1.搭建平臺,提供多維平臺資源賦能。利用公司與中國農業大學、清華大學等知名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關系,在人機工程、產品智能化和可靠性三項技術方面重點發力,補齊我國短板,實現農機產業轉型升級;利用公司與意大利農機協會的戰略合作協議以及公司在歐洲的兩個海外辦事處,嫁接歐洲先進農機技術在XX產業園的轉移落地;搭建產業園工業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平臺,在技術端和應用端提供服務。
2.嫁接資本,提供多種金融模式賦能。公司為入駐產業園企業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并配合政府運營產業專項基金,伴隨入駐企業共同成長共同發展。
3.協助銷售,提供多渠道市場賦能。利用公司與農業農村部全國農機推廣總站等機構、產業龍頭企業、母公司啟迪控股等信息渠道,提供入駐企業在國內市場及“一帶一路”市場的產品銷售渠道。協助建設產業大數據進行分析與調度生產需求,使“數據核心”成為全流程生產控制的中心,賦能入駐企業按需組織生產。依據企業生態系統原理來構建產業園區的生態系統,主要分為產業園區生命系統和產業園區生命支持系統。其中,生命系統一般是由上游研究類企業、下游生產類企業和產業技術產品的最終消費市場共同組成的。上游研究類企業有高等院校、產業技術研發機構和科研機構等擅長從事產業技術研發類的組織。下游上產類企業有產品生產廠商、經銷商等專門從事產品生產和銷售的組織。生命支持系統是由資源、環境和支持性組織促成。資源包括資金、專業人才、技術支持等。環境包括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和文化環境。支持性組織包括園區服務部門、地方建設部門和銀行等。一般情況下,生命系統主要是將價值及技術通過上游企業到中游企業再到下游企業,最終順利抵達市場,生命系統與生命支持系統之間不斷有物質、能量、信息等相互流動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園區生態系統。在產業園區生態系統中,生命支持系統持續地為生命系統提供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能力和信息等資源,并通過資源要素的配置對生命系統進行調控。環境因素和支持性組織是生命支持系統的基礎,制約著生命系統的發展,而技術、人才、資金和信息等則作為核心資源直接影響著生命系統的變化和發展。
三、建設的主要資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建智庫,引進技術和人才支持
組建XX智能農機產業發展研究院,聯合國家部委、清華大學、中國農大、瑞典農大、意大利農機協會、啟迪控股、中國農業大學校友會等國內外資源,打造跨國高端智庫,引進科研機構,布局全球資源,開展XX智能農機產業發展規劃,整合技術、市場、企業和人力資源。開展技術支撐及人才培養,依托高校優勢,開展專業教育、交流學習和實用人才培訓。
(二)組建基金,推動創業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由政府+國企+公司組建基金管理公司,與大型產業基金、公司、戰略投資者共同組建智能農機產業專項基金,主要投資發展農業產業互聯網、農業數字,智能農機裝備等。積極推進當地龍頭企業與政府部門聯合設立產業基金的子基金,做到產融結合,促進當地經濟的快速發展。與金融單位共同合作,開展產融協同、投融協同,探索金融服務創新,發揮產業基金在經濟轉型發展中的綜合功能。
(三)設立顧問團,服務產業園區發展
依托外部資源共同成立“中國農業大學校友創業訓練營”。聘請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付文閣教授作為首席教練,并以此設立顧問團,為產業園區發展和企業管理提供咨詢。同時聯合瑞典農業科技大學和意大利農機制造商協會,構建歐洲及意大利高端智能農機企業資源群。
(四)引進核心企業,構建產業企業資源庫
一般來說,產業園區的核心企業是這個生產系統的關鍵,是作為主宰者而存在,而其他相對較小的企業一般是作為合作者而存在的,但是一個健康、穩定發展的企業生態系統,需要所有企業之間相互依存,所有企業之間做到優勢互補,一起分享、創造價值,實現共同發展。引進意大利龍頭公司,并成立合資公司,擴展中國農機市場。同時,利用國內智能化農機裝備企業及配套企業名錄,構建智能化農機產業企業資源庫,積極招商引資,以核心企業為龍頭,不斷建設發展產業園區。
參考文獻:
[1]劉夢雨,何玲.園區建設“信”勢力——我國開展園區信用建設掃描[J].中國信用,2020(5).
[2]吳蘭貞.基于生態系統視角的科技園區培育機制與發展模式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3.
[3]趙立龍.基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大學科技園發展戰略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4.
作者簡介:唐榮燦(1973—),男,安徽宿松人,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企業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