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瑰 連序海



[摘 要] 通過對省內大量跨境電商企業和高職院校進行調研發現,山東省高職院校在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面,存在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與企業需求脫節、課程體系不完善、師資力量薄弱以及實踐教學效果不佳等問題,應該從專業定位、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專業群構建、實踐教學等方面入手,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為區域內跨境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培養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 企業需求;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 G710[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6043(2020)08-0188-04
“互聯網+外貿”背景下,跨境電商作為一種國際貿易新業態發展迅猛。2012年,我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2.1萬億元,到2019年便突破了10萬億元。大量外貿企業轉型涉足跨境電商領域,對跨境電商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據統計,有85.9%的企業認為跨境電商人才需求存在較大缺口。2017年,廣東、浙江、江蘇三省跨境電商賣家貢獻的收入占全國52.9%,而山東省僅僅占3.6%,可見山東省跨境電商行業有待進一步發展。青島、威海、煙臺等市已經由國務院批復先后設立跨境電子商務試驗區,對山東省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山東省跨境電商企業人才需求情況調研分析
課題組采用實地調研與招聘網站文本信息挖掘相結合的方法,對山東省跨境電商企業人才需求情況進行調研。對青島和煙臺共12家跨境電商企業進行實地調研,以與企業主要負責人訪談為主,初步了解跨境電商人才需求情況。在此基礎上設計調查問卷,以招聘網站前程無憂網青島、濟南、煙臺三市跨境電商企業招聘信息作為信息來源,篩選出符合調查要求的跨境電商企業121家,對跨境電商人才需求信息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學歷與專業需求
被調研企業中,有73.2%的跨境電商崗位要求具有大專學歷,21.7%的崗位要求具有本科學歷。可見,跨境電商企業對學歷要求總體不高,適合動手能力強、能從事實際操作業務的大專生就業。被調研企業對商務英語、國際貿易(含國際商務)、電子商務三個專業的需求最多,在總招聘崗位中的占比分別為36.9%、34.8%和21.5%,合計占比達93.2%。
(二)崗位設置需求
121家被調查企業中,87.6%為民營企業,68.6%為商貿類企業,招聘人數共計992人,平均每家企業招聘需求為8.2人,可見山東省跨境電商人才需求缺口較大。從招聘信息來看,跨境電商相關崗位種類多達十幾種,為便于統計整理,將其劃分為營銷類、運營策劃類、商務管理類、技術類4個崗位群,每一個崗位群包含3個具體崗位,見下表。
從上表看出,營銷類和運營策劃類崗位人才最為緊缺,分別占總需求的49.7%和39.2%,合計占比達88.9%。企業對商務管理類和技術類崗位的需求較低,需求占比分別為8.1%和3.0%。從企業對具體崗位的需求情況(見圖1)看出,平臺運營與網絡銷售是需求最大的兩個崗位,分別占崗位總需求的54.8%和53.3%,其次是網絡推廣、數據分析和客戶服務等崗位,依次占崗位總需求的46.5%、43.0%和40.5%。而商品管理、平臺策劃、視覺美工、物流倉儲、網頁設計、商品采購、平臺設計等崗位的人才需求則較低。
將12個具體崗位占比加總后,結果大于1,表明在跨境電商企業中存在“一崗多責”現象。比如平臺運營崗,要求招聘的人才除了負責平臺運營外,還要履行營銷推廣、數據分析以及客戶服務等職責。“一崗多責”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型跨境電商企業部門設置不齊全,人員配備不充足,充分體現了跨境電商企業急需的是復合型人才。
(三)熟悉平臺要求
跨境電商企業面對不同的國際市場和不同類型客戶時,習慣采用不同的電商操作平臺。而不同的電商平臺運作特點、交易規則以及注意事項是有差異的,所以企業在招聘人才時,會對應聘人員應熟悉何種平臺提出具體要求。山東省跨境電商企業要求應聘人員熟悉亞馬遜、eBay和wish等國外平臺的比例分別為33.1%、20.0%和10.4%,合計達63.5%。要求熟悉速賣通、阿里國際站和中國制造等國內跨境平臺的比例分別為19.6%、13.9%和3%,合計達36.5%。
(四)職業素質要求
企業一般會對應聘人員的職業素質提出具體的要求,見圖2。85.9%的崗位要求具有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68.6%的崗位要求較強的合作溝通能力。由于跨境電商涉外性強,有56.3%的崗位要求具備一定的外語表達能力。另外,企業對人才的學習能力、OFFICE辦公軟件操作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均有一定的要求。
(五)小結
綜上所述,山東省跨境電商企業傾向于招聘商務英語、國際貿易和電子商務等專業的大專學歷畢業生。對平臺運營、網絡銷售、網絡推廣、數據分析、客戶服務等營銷類、運營類崗位需求較大,更青睞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要求應聘人員熟悉亞馬遜、eBay、速賣通以及阿里國際站等跨境電商平臺,還要具備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合作溝通能力、外語表達能力、學習能力和辦公軟件操作能力等職業素養。
二、山東省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現狀
課題組對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山東商務職業學院、煙臺職業學院等8所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情況進行實地調研。在此基礎上設計調研問卷,根據山東省教育廳公布的2019年高等學校專科招生專業目錄,篩選出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電子商務4個專業的100所院校作為樣本,對其專業目標及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下:
(一)專業設置
為便于統計分析,將國際經濟與貿易、國際貿易實務、國際商務3個專業統稱為國際貿易專業。在被調研的100所院校中,有47所院校開設國際貿易相關專業52個,71所院校開設電子商務專業71個。由于教育部在跨境電商專業設立方面滯后于行業發展,部分院校采用了在國際貿易專業或電子商務專業基礎上,開設跨境電商方向或跨境電商訂單班、特色班的做法。山東省有9所高職院校開設了跨境電商方向,5所高職院校開設了跨境電商訂單班或特色班。
(二)課程體系建設
在被調研的高職院校中,有30%的院校開設了跨境電商相關課程。大多數院校是在國際貿易專業或電子商務專業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增設了一到幾門跨境電商類課程,例如跨境電商實務、跨境電商平臺運營等,還沒有形成完善的跨境電商專業課程體系。有少數院校在跨境電商課程體系建設方面表現比較突出,例如山東外貿職業學院,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方面與崗位設置、職業標準緊密銜接,比較重視實踐課程的設置與創新。
(三)師資力量
調研發現,山東省高職院校跨境電商專業課教師有三部分構成。一是國際貿易專業或電子商務專業教師通過參加培訓或到企業頂崗實習,轉型從事跨境電商專業課教學;二是從企業聘請行業精英做兼課教師,主要從事跨境電商實踐類課程的教學;三是校內跨專業教師援助,例如,國貿專業聘請電商專業教師講授跨境電商美工、網頁設計、數據分析等課程,電商專業聘請國貿專業教師講授國際貿易實務、外貿單證、外貿英語函電等課程。
(四)實踐教學
調研發現,山東省高職院校通常采用三種實踐教學模式。一是校內實訓室“電腦+軟件”模式,該模式運用比較普遍;二是建校外實習基地模式,早期的校企合作大多采用此種模式;三是引企入教模式,將真實的跨境電商業務引入課堂,屬于校企合作的創新模式。例如,日照職業技術學院成立跨境電子商務區,引進企業運營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敦煌網等跨境電商平臺,開展真實的跨境電商業務。
三、山東省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
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各院校已經意識到加強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紛紛加大了對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的投入力度。無論增設跨境電商課程模式,還是設跨境電商方向模式,大多依托于原有專業,增添了“跨境電商”字眼,但只不過是對原有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豐富與完善,并沒有形成系統的跨境電商專業建設方案,人才培養目標缺乏明確的定位。
(二)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
企業急需的是復合型人才,而院校培養的大多是專一型人才。例如,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跨境英語表達能力較強,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對跨境貿易流程比較熟悉,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在平臺運營和圖片優化方面能力突出。另外,在實踐教學中,企業要求熟悉亞馬遜、eBay、wish等國際電商平臺的比例較大,而大多院校以阿里巴巴國際站、速賣通、敦煌網等國內跨境平臺的實訓操作為主。以上現象反映了山東省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脫節嚴重。
(三)課程體系不完善
大多數院校采用的是“拼盤式”課程體系,在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等專業課基礎上增設跨境電商類課程,比如《跨境電商實務》、《跨境電商英語》、《跨境電商客服與溝通》、《跨境電商平臺運營》、《跨境電商美工》等等。部分院校只是在模仿別的院校,課程設置趨同,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并沒有形成統一規范的專業課程體系。
(四)師資力量薄弱
大多數院校跨境電商專職教師在理論知識和學術研究方面有優勢,但在實戰經歷和行業背景方面比較欠缺。盡管有些教師參加過跨境電商技能培訓,但只是掌握了某個平臺的操作流程,在實戰技巧方面和多平臺運營方面缺少豐富的經驗。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教師的學習速度往往滯后于行業的發展變化。企業兼職教師實戰經驗豐富,但缺少系統性的理論知識,在教學方法和授課技巧方面不如專職教師。
(五)實踐教學效果不佳
模擬實訓可以讓學生在虛擬的仿真環境下進行反復訓練,掌握跨境電商業務的基本操作要領。但實訓軟件將操作流程固化,難以模擬出實戰中出現的諸多不確定性場景。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缺少緊迫感,學習動力不足。現實中跨境電商平臺操作規程變化快,模擬軟件不能及時更新升級。合作企業考慮成本收益和商業機密等因素,只讓學生從事打雜或輔助性工作,難以接觸到真實的跨境電商業務。企業一次能接納的實習生人數有限,只能提供觀摩機會。以上情況導致實踐教學流于形式,難以落到實處。
四、山東省高職院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路徑
(一)明確專業定位,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教育部已經確定自2020年起在高職院校增補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專業代碼630805。有意向申請開設跨境電商專業的院校,應該提前按照專業建設的思路,進行頂層設計,做好長遠規劃。邀請行業、企業、技能專家以及第三方評估機構共同商討,找準專業定位,制定以復合型人才為標準的、具體詳細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案。
(二)基于崗位需求,完善課程體系
遵循“因崗設課,課崗融合”的原則搭建跨境電商課程體系,涵蓋文化基礎課和專業課兩大類。文化基礎課以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為目標,專業課以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為目標。專業課分專業基礎課、技術技能課和實踐實訓課三種類型,崗位需求程度大的設為必修課,需求程度小的設為選修課。以跨境電商平臺運營崗為例,按照“崗位→工作任務→職業能力→課程”的思路進行設課,見圖3。
(三)加強進修培訓,打造高水平雙師隊伍
鼓勵專任教師深入跨境電商企業掛職鍛煉,體驗跨境電商操作流程與技巧,積累教學案例與實踐經驗。為專任教師提供機會,參加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等各類主體舉辦的跨境電商技能培訓班、跨境電商職業技能大賽等活動,提高教師實踐操作能力。建立長效培訓機制,使專任教師能緊跟行業發展,掌握最新的平臺交易規則和跨境電商技術。對兼職教師要組織師德師風、教學方法、理實融合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通過“送出去,引進來”雙向人員流動機制,打造專兼結合、結構合理的高水平雙師隊伍。
(四)整合現有資源,構建跨境電商專業群
企業需要的復合型跨境電商人才,應該同時具備國際貿易、電子商務、商務英語、計算機、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相關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沒有開設跨境電商專業的院校,建議在統一的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下,打破專業界限,整合現有資源,優化專業結構,構建跨境電商專業群。將跨境電商核心課程設置成選修模塊,發揮各專業現有優勢,承擔相應課程模塊,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
(五)創新實踐教學,深化校企協同育人
校企合作之所以流于形式,主要原因在于校企雙方沒有建立共贏合作機制。通過“企進校,校助企”創新實踐教學,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可以借鑒山東外貿職業學院的做法,建立跨境電商孵化基地,采用流動性“雙孵化”人才培養模式,將傳統外貿企業引入基地,由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組建團隊,通過產品代運營方式,幫助企業完成跨境電商業務。學生被孵化成跨境電商人才的同時,傳統外貿企業成功轉型跨境電商,實現校企“雙贏”,使實踐教學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李迅.我國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電子商務,2019(1):67-69.
[2]黃建瓊,郭文龍.福建自貿區建設視閾下跨境電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8(3):77-80.
[3]徐錫光.基于福建自貿區視角的中職學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研究[J].福建輕紡,2018(6):30-33.
[4]張宗英.跨境電商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路徑[J].對外經貿,2018(3):132-136.
[5]李細妹.“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2):107-109.
[6]黃廣群.高校國際貿易專業跨境電商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5):157-160.
[7]蔡蕊.“一帶一路”戰略下高職跨境電子商務專業建設路徑探析[J].北京財貿職業學院學報,2017(5):36-39.
[責任編輯:王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