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燕 王進文 李瑞峰
【摘要】醫學倫理學教育應改變傳統的授課方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及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加醫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強理論課與實踐教學的相結合,切實有效提升醫學生的執業素養,為國家培養高水準、高素質的專業型醫學人才,并不斷完善醫學倫理學教學體系,培養高水平的師資隊伍,開創醫學倫理教育建設的先河。
【關鍵詞】醫學倫理學 ?教育理念 ?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R-05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120-02
1.醫學倫理學教育的重要性
1.1立德樹人,培養優秀醫學接班人
醫學是生命的學科,橫跨于自然科學與醫學人文學科之間。在醫學實踐中,人類文明不斷發展與進步,思想文化不斷得到提升。德立于人類文明之下,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導向,也凝聚于人類的實踐活動之中。作為高等醫學院校,更應以立德樹人為基礎,將“德”貫徹落實于人才的培養之中,才能真正培養全面型高素質醫學人才。醫學倫理學是研究醫學實踐中道德問題的科學,故醫學倫理學教育是醫學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醫學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課。
1.2以“德”為基,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無德不成醫”,作為醫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德近佛,藝近仙”體現了古人對醫生道德素質的高要求。在新時代教育理念不斷更新與發展的當下,新時代的高等醫學院校,更應該積極推廣醫學倫理教學,為中國培養全面性、高素質、高水平的醫學人才,讓醫學生更加理解醫學行業,更加具備職業責任感,進而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
2.醫學倫理學教育發展要求
2.1醫學倫理教育需要從人文情懷出發
醫學是直接與人類生命相關的學科。“醫乃仁術”,醫學隨著醫療事業不斷的進步以及發展,更為廣義的、寬泛的人文關懷被更為迫切的需求。醫患關系的變化,也在彰顯著人文情懷對于醫學工作的重要性。
進行醫學倫理教育,不僅能夠為良好的職業素養奠定充足的基礎,同樣也是對患者充分負責的體現。人本主義的回歸,也是醫學人文教育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當下,我國目前的醫學倫理教育整體上沒有呈現出體系化,也沒有建立統一的規劃和制度。因此,兼顧醫學職業技能和素質培養,讓二者相互滲透,將成為醫學倫理學教育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
2.2貼合實際,深入實踐
伴隨《醫學倫理學》的誕生,我國醫學教育領域也開始發生變化。各級衛生管理干部、廣大醫療衛生工作者對醫學倫理學越來越重視,積極推廣、研究與解決實踐中的新問題。醫學倫理具備實踐性,在醫學倫理教學中,要引入實踐教學,從當下醫學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入手開展倫理教學,如醫患關系問題、生物醫藥研究倫理審查問題等,特別是今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疫情以來,廣大醫務工作者大愛無疆、一心赴救的人道主義精神,在救治、護理病人過程中遵循的倫理原則等等都是對醫學倫理學的實踐。理論聯系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醫學倫理,傳承醫學道德對醫學倫理學教學有重要意義。
2.3加快傳播醫學倫理學知識
在當下,經濟雖然不斷發展,醫療技術領域也不斷實現突破。但是醫患交往中各類醫療事故以及傷醫、殺醫事件卻還是時有發生。這些事件也在不斷透支著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導致醫患關系更加緊張。這對于維持醫療環境及秩序會有極其不利的影響。醫患關系的維持中,需要對患者行為進行約束與管制,更要在醫學工作者培養階段,進行醫學倫理學的教育。醫生的道德水平并非一朝一夕能提升的,醫學倫理學教育是漫長而深遠的工作。
從另一方面講,全社會范圍內都應該進行醫學理論常識的宣傳與教育,讓仁義禮智信的中華傳統美德能夠與醫學倫理相結合,將其發展為為社會所認可的主旋律,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暴力傷醫等不良事件發生的概率。全民倫理道德修養的提高,同樣迫在眉睫。
3.當代醫學倫理學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醫學倫理學教育也在朝著網絡信息化方向邁進,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在進行醫學倫理學授課時,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實現了普遍的應用,并實現了案例教學、視頻教學、課堂討論等多種教學方式的融合,優化改善了醫學倫理學的教學方式。在肯定發展的同時,醫學倫理學教學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3.1局限于傳統課堂教學模式
對于傳統課堂而言,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出現無異于一場革新,但就當前而言,醫學倫理學教學仍未擺脫傳統課堂教學方式的束縛。醫學倫理學對實踐有著較高的要求,除了少部分有條件的高等醫學院校可為學生提供床邊教學、情景教學等教學模式外,大部分院校的教學模式仍局限于傳統課堂,即教師傳授,學生聽講。雖然這種教學模式時常會結合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等教學方式,但是仍然缺乏一定的實踐操作,無法有效的使學生參與教學、探究學習,從而獲得啟發。
3.2師資力量不足,基礎設施落后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高等醫學院校并未設有專門的醫學倫理教研室、醫學人文研究院等相應的專門教研部門。許多高等醫學院校誤以為醫學倫理學是思想政治學的附屬課程,并不認為其是一門單獨的學科,這些學院也很少甚至沒有醫學倫理學授課教師,讓思政課教師兼任此門課程的授課工作,這不僅限制了醫學倫理學專業教師發展空間,還對醫學倫理學的推廣造成嚴重阻礙。
3.3醫學倫理學教學脫離醫學學生發展方向
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修養是高等醫學院校所看重的,但是,就當前醫學倫理教學而言,仍無法保證每一名走出象牙塔的醫學生都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不可否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個人素養,但這需要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而僅僅通過幾個學期的醫學人文教育就想達到對學生人格品質的升華是難以實現的。而且,醫學倫理課程通常開設于大一或大二學年,醫學生剛剛進入醫學院校學習基礎課程,既沒接觸過醫院也沒有接觸臨床課程,對于一些臨床案例很難理解其深刻含義。這樣的授課模式很難對學生性格品質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4.醫學倫理學教學改革新途徑
利用多媒體授課方式,針對性解決醫學倫理學教學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不斷優化及改善醫學倫理學授課模式,開創醫學院學生醫德培育新局面。
4.1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
線上教學是指通過多媒體授課方式,學生以觀看視頻、學習課件、完成作業等形式實現師生間的互動。優質的課程資源是確保線上教學順利進行的前提條件,使學生能夠學到想要的東西。利用多媒體實現醫學倫理教學,將書本中晦澀難懂的知識點以圖像形式表達出來,使學生樂于接受,也更易接受。線下教學主要借助翻轉課堂教學方式,以小組討論、案例分析、輔導報告等形式展開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在各醫學院應用十分普遍。例如就當前人們話題“如何改善醫患關系”展開探討,并通過搜尋相關案例,并就改善措施進行思考。“無德不成醫”醫學倫理學課程的實質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醫學道德素養。而這種課堂討論的方式實現了學生間思想的碰撞,使學生在交流中發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線下教學為主,線上教學為輔,提高學生主動思考的能力,提高醫學倫理教學的可行性。
4.2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
除傳統課堂外,醫學倫理教學的推行也離不開第二課堂的支持,對于醫學倫理教學而言,有限的課堂時間不足以學生進行深入的學習。第二課堂的形式并非固定的,社會實踐、課外思考、辯論比賽等都可以成為選擇,這些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道德培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醫德培養方面,傳統的道德說教模式已不適用于當代青少年,真實案例教學、先跡遺址參觀或早期接觸臨床等教學方式更能滿足00后對教學方式的需求。“寓理于情”使醫學生在言傳身教中陶冶情操、提高個人道德素養。
4.3將紙質材料與電子材料相結合
當前,紙質教材仍是醫學倫理教學的主要材料,相關課外延伸不足。就醫學倫理教學而言,教材上的有限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只有通過大量真實案例的教學才能對學生有所啟發。這門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我們在教材之外,還應擴大所提供輔導材料的范圍,如電子材料等。如今,手機中的閱讀軟件幾乎取代了圖書館的作用,這也對醫學倫理教學有所啟發,利用微信、QQ等軟件發布展示材料、案例分析、課堂筆記等輔導材料,提高學生閱讀量,使學生達到學與思之間的結合,提高學生理性分析、倫理推理、道德論證的能力。
4.4完善醫學倫理學教學體系
人民需要醫德雙修的醫務工作者,高等醫學院校應高度重視醫學人文的重要性,建立集醫學倫理學、衛生管理、衛生法學、社會工作、社會醫學等教學、研究于一體的醫學人文研究院。建立專門的醫學倫理學教研室,培養一支既有醫學人文功底又有醫學知識背景的復合型、高水平的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
另一方面,醫務工作者需要理性明理的患者,為普及醫學倫理的社會教育,社會倫理教育同樣應該逐漸發展成為獨立的教育體系,讓醫患雙方都能以合理的方式解決醫學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實際情況。醫療過程中,醫務工作者科學行醫、溫和問診,而患者文明就醫、明理懂法,將是醫學倫理教育最終的目的?;诖耍t患雙方的基礎權利也能被有效維護。醫學倫理學教育也是當下“健康中國”實現中的迫切任務,完善的醫學倫理學教學體系被建立,則是該目標能夠實現的合理立足點。
5.總結
在互聯網時代,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提高醫學倫理課程教學力度,實現醫學倫理教學資源共享,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不斷優化教學手段、重組課堂結構、開拓倫理教學新途徑,切實提高醫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還要完善人文教學體系、建立高水平醫學倫理學師資隊伍,為講好醫學倫理學課程創造良好教學資源。
參考文獻:
[1]張萱.法治視角下我國高校醫學倫理學教育現狀思考[J].衛生職業教育,2019(12):56-58.
[2]徐玉梅.基于健康中國戰略的新時代醫學倫理學[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10):1237-1241.
[3]伍天章.新時代下的醫學倫理學教育[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8(04):434-437.
作者簡介:
崔燕(1982-),女,漢族,河北故城人,任職于內蒙古醫科大學,科長,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醫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