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的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培養技術人才為主要目的,長期忽視學生的文化素養及人文內涵的熏陶,而國學課程對于學生的文化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本文旨在探討高職院校開設國學課程的必要性,以及研究高職院校國學課程的性質定位及教學內容的選擇。
【關鍵詞】高職院校 ?國學 ?課程定位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29-0116-02
早在19世紀末,英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斯賓塞就提出了著名的“斯賓塞之問”: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這個問題在當時的英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斯賓塞認為,由于我們“生而有涯,學而無涯”,只能選擇相對“最有價值”的知識學習。而我們的傳統文化課程在很多高職院校都被視為“雞肋”,那么,高職院校開設國學等傳統文化課程究竟有無必要?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關鍵是如何開設,課程設計思路如何契合高職院校實際,這值得不斷研討和實踐。
一、課程設置依據
首先,《國學》課在高職院校開設的依據主要有三個層面:國家政策的重視、職場技能的要求和學生成長的需要。
(一)國家政策的重視
早在2000年,教育部在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中就提出把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作為職業教育的重要目標,而傳統教育對學生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意義。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專門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工作。國家政策的重視為我們開設國學課程提供了政策層面上的支持。
(二)職場技能的要求
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情況,我們的人才培養,更多應面向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和職場發展。我們的畢業生最終將面對的都是職場與社會的考驗。我們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應注重實用性,應該語言輸入能力與語言輸出能力并重以適應學生步入職場的需求。應該面向職業環境、基于學生未來會面臨的工作場景及工作過程有針對性地培養其素養和能力。
(三)學生成才的需求
我們應該利用國學課程的大人文屬性培養學生的職場生存意識、職業道德意識和職場生存能力,這樣才能做到學以致用,可以在職場上大顯身手,從而提升學生表達能力以及人文修養素質。職場技能的倒逼和學生成長的需求也為我們開設國學課程提供了必要性。
二、課程性質定位
根據高職院校學生強調技能教育的實際,《國學》可以作為素質教育的補充,課程性質定位為一門通識教育性質的公共基礎選修課程,旨在繼承并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學生道德修養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思想,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可靠接班人和高素質勞動者服務。
三、課程設計理念
根據美國教育學家布魯姆的教學認知分類,學生的學習認知可以分為初級認知和高級認知兩類,初級認知包括應用、理解和記憶,高級認知包括創造、評價和分析,國學教育應關注學生的高級認知部分,所以國學課程的教學理念可以用四句話來總結:思維活動為教學之魂,語言表達為教學之重,拓展實踐為教學常態,審美活動為教學必須。
為了實現這樣的課程理念,課程的設計思路是:以加強素質教育,提高人才質量為綱要,通過國學知識的學習,逐步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積極意義的文化內涵,讓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同時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教育。
四、教學內容的選擇
為了實現這樣的教學目標,我們的課程教學內容也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選擇。我們的選擇依據應該是“三最”:最能代表傳統文化精髓,最能體現民族精神,最能滿足學生道德追求和精神寄托的內容和篇章。可以以“專著”、“專人”、“專題”的“三專”為線索來組織編寫教材,以四書五經為文本選擇范圍,讓學生從中華文明最經典的部分去學習國學知識,從而達到我們提升學生人文素質的目標,同時也實現課程思政的目的。
(一)課內教學
具體來說,從學生的學習本位來思考傳統文化教育的本位,以筆者所在院校為例,我們認為國學課程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應該打通文、史、哲的界限,以提升學生文化素養,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課程思政目標為導向,可以從“專題”、“專著”、“專人”三個方面來開展教學內容。
1.專題:《先秦兩漢散文欣賞》《魏晉南北詩賦欣賞》《唐詩欣賞》《宋詞欣賞》《元明清小說欣賞》《中國禮儀文化》《國學與人生》《文化與生活》《中國簡史》《中國文學史》《中國古代藝術欣賞》《中西文化對比》《漢字文化》《中國哲學思想》《中國民俗文化》《中國節日文化》《中國書法》《中國茶藝及茶文化》《中國酒文化》《中國建筑文化》《中國飲食文化》《巴蜀文化》等以文化類型為線索的專題。
2.專著:《紅樓夢賞讀》《水滸傳賞讀》《三國演義賞讀》《西游記賞讀》《史記擷趣》《論語精讀》《孟子精讀》《中西名著導讀》《古文觀止》《詩經賞析》《易經初探》等以古典名著為線索的專題。
3.專人:《走進老莊》《走進孔子》《走進孟子》《諸子百家》《中國文化名人錄》《四川文化名人錄》等以文化名人為線索的專題。
教材可以選用或自編,充分體現校本特色,適合學院實際和專業需求。
(二)課外拓展
要實現國學的“文化育人”功能,僅靠課堂的幾十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充分運用課外的實踐活動。我們目前開始了如下一些課外實踐活動:
1.經典誦讀活動:經典晨讀、“跟我讀四書”誦讀活動。
2.跟我讀經典:專家講座、名師網課等。
3.孔子文化節:知識競賽、漢服展示活動。
4.第二課堂及社團活動:現場書畫大賽、漢服設計SHOW、茶藝大比拼等活動。
5.課外國學研學游:問道都江堰、拜水青城山、博物館一日研學游等。
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我們已經開展了高職院校國學實踐型模式的建構的探索,以校內校外兩條線開展國學實踐活動。
(1)校園活動實踐路徑:“讀、演、做、賽”路徑
讀:以國學經典誦讀為主要方式開展,以晨讀為載體。幫助學生培養朗讀能力及表達能力。演:包括課前演講及傳統禮儀的演示。在演示中引導學生以禮待人,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精神風貌。做:包括國學成人禮、孔子文化節及傳統技藝技能實踐等一系列校園活動的開展。都可以真正讓學生在做中學,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提高文化素養。賽:包括漢字聽寫大賽、國學知識競賽、傳統技藝大賽及漢服展示大賽等一系列的傳統文化比賽。引入微信、微博等新媒體進行宣傳,擴大活動的影響力,讓國學教育實踐能夠影響到更多的群體。
(2)校外活動實踐路徑:知行合一的實踐路徑
在校外實踐活動中,我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學院所在地四川成都的歷史資源和館藏,實現地域文化對學生的熏陶和影響。
首先,我們以本地的著名博物館如四川博物館、成都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為國學課外活動基地進行校外拓展實踐,帶領學生了解巴蜀文明,體悟四川文化。同學們或實地探訪歷史遺址,或親身體驗傳統技藝,或動手制作古琴篆刻,點點滴滴,都是國學的熏陶,都是實踐的結晶。同學們的文筆還稍顯稚嫩,見解也不比大方之家深刻,但是我們很欣喜的看到,國學教育真正在學生的心頭結出了實踐的果實。
同時以“學校+社區”的形式開展,與學校所在地社區合作,為社區開設國學講堂、道德講堂、傳統節日表演活動等,針對社區的養老中心和幼兒園進行傳統道德宣傳活動,讓學生擔任主講人和組織者,教師負責學生的培訓,不僅幫助學生在實踐中成長,而且也為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貢獻了力量,真正實現了服務地方、服務社會,互利雙贏。
正如王守仁所說“行中有知,知中有行”。只有知行結合,才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五、課程組織實施
(一)教學設計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方面,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和智慧課堂,采用講授法、討論法、情景導入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學法等多種方法來進行教學,重視過程和方法指導,以學生為主體,通過課堂討論、辯論等訓練,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增強學生的交際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輔助教具,努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良好的課堂互動氛圍。
(二)考核方式與評價標準
因為我們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及主體地位,在課程考核方式與評價標準方面,可以加大平時成績的權重,主要以國學論文、實踐報告等形式呈現,突出實踐性,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
在重視過程體驗的理念指導下,國學課程的評價標準就必須科學、合理。根據哈佛商學院對課堂評價體系的研究,我們國學課程也可以借鑒其評價關鍵詞:態度、質量和發展。以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為例,我們的評價指標第一可以是發言的頻率:發言頻率代表了參與程度,反映的是態度。第二可以是發言的質量:即能否給其他同學帶來啟發、能否推動討論的進程、能否貢獻新的觀點。發言質量反映的是學生的能力。第三可以是學生發展趨勢:即從整個學期來看,學生的課堂發言情況是否越來越好。以這樣的方式來評價學生,不再像初中考查字詞理解及篇章背誦,重點關注是否實現國學教育與學生道德建設的良性互動。
其實,正如《論語·衛靈公》篇中所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說到底,高職院校的傳統文化教育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進行課程思政,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目標,同時,更要喚醒學生心中充滿靈動之氣的自我,豐富其情感,覺醒其理性,安頓其欲求,真正培養出知行合一、工學結合的學生。
參考文獻:
[1]何世凡.國學簡易教材初編[M].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8
[2]高海霞.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調查及對策[J]. 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1
[3]程方平.中國文化和教育的中國化能力[N].中國教育報, 2016.11.3
[4]宋耘.哈佛商學院“案例教學”的教學設計與組織實施[J].高教探索,2018.07
[5]李雪芹. 對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建設的幾點思考[J]. 基礎教育課程,2017.09
[6]張佳文. 高職院校國學實踐型教學模式建構淺議[J]. 現代職業教育,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