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對國家戰略、區域性發展戰略及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具有現實意義;針對平臺搭建后如何建立運行機制、雙邊深度合作、“雙師型”模式及管理等問題;通過開啟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建設實踐與改革,探索與實踐“工學結合”“媒體項目+雙導師”雙元協同育人教育模式,修訂與完善行業對接的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教學與實踐體系;建立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實現高校與企業互利共贏。
關鍵詞:全媒體傳播專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實踐;成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1-000-03
2015年來,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三個專業基于原實習基地建設,開啟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實踐與改革。經過近四年的探索與實踐,以“網易廣西”全媒體傳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為示范基地,實施了“工學交替”理論指導下的“三明治式” “雙元制”等教育模式;通過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實習基地平臺+校企合作項目實訓平臺”全媒體傳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雙平臺,使兩類平臺優勢互補,完善了高校實踐育人平臺建設層次;同時引入全真傳媒實訓項目,培育校企雙導師團隊,以媒體崗位要求作為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目標,構建與行業需求無縫對接的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體系;探索與實踐了“高校行業技能實訓+媒體全真項目實訓”的“產學雙元制實踐教學模式”,推動了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內涵建設,制定了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長效合作機制。
一、全媒體傳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意義
(一)與國家戰略、區域性發展戰略高度契合
黨中央高度重視全媒體融合發展。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主席作了“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重要講話。2019年2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其中手機網民占比達98.6%,互聯網普及率達59.6%。全媒體傳播時代的來臨已經受到中央高度重視,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綜上所述,全媒體傳播協同育人平臺建設的意義無論與國家戰略、還是區域性發展戰略都高度契合。
(二)適應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需求
2015年11月16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出臺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其中就要求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專業鏈與產業鏈、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基地建設。
獨立學院屬于應用型本科高校,根據目前國家對應用型高校人才的建設目標,探索符合其人才培養特點的模式和方法來培養出適應行業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此類高校普遍面臨的重要問題。而通過高校與行業的項目合作,搭建協同育人平臺,將學(教學)、產(媒體工作實踐)、研(研究與創作)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將教學知識點與工作實踐、前沿理論緊密聯系起來,是一種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模式而言,全媒體傳播協同育人平臺的建設具有現實的發展意義。
(三)符合我區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的需要
在當前國家大力推進應用型高校建設的背景下,各地方高校都在探索教學改革中引企入校、產學研合作的模式,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2015年把網易南寧項目合作作為產學研合作的試點,將對我院今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學院與媒體搭建協同育人平臺的合作機制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作為學院校外實習基地的媒體目前已有25家。范圍以南寧為主,輻射梧州、賀州、玉林、欽州、賓陽、東興等廣西地市。它的成功運作將吸引到更多的合作媒體,從而擴大協同育人平臺的規模。協同育人平臺研究與實踐也為我區其他院校相關專業予以借鑒。
二、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媒體傳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研究與實踐仍處于探索的初始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全媒體傳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深度合作問題。目前高校與媒體合作平臺已經建立,但如何開展深度合作,把產教內容融入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建設,形成“共建課程” “共管實習” “共建教材” “共推就業”的局面仍存在問題。
第二,全媒體傳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管理機制研究欠缺。相關政策尚不健全,校企雙方的合作機制、運行機制、財務管理機制仍在探索。同時針對廣西本土的教改指南或指導性建議不多。而且,以往高校與實習基地進行校企合作培養,沒有基于雙方利益的訴求點,導致媒體在合作中態度不積極,協同育人平臺實施效果不佳,范圍有限。
第三,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雙師型”師資匱乏。全媒體傳播方式對專業人才素質要求非常高,需要全能型記者編輯、全方位廣播電視創作與制作人員、全鏈條思維敏捷廣告人等,形成全媒體傳播產業鏈專業群;而現有的教育體系中還沒有出現如此健全教育與培育機構,及專門培育全方位與全媒體采編人員機構和專業,同時高校教師原有的意識、經驗、知識與技能也難以跟上全媒體傳播的行為發展,高校“雙師型”教師非常缺乏,成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核心與瓶頸問題,尤其是獨立學院與應用型高校更為明顯,“學院派”年輕教師居多、尚缺乏教師掛職實踐的激勵機制;現有“雙師型”教師技能多在傳統媒體,缺乏市場意識和全媒體傳播實踐經驗。
第四,全媒體傳播產學實習基地管理松散。“社會平臺”(分散實習點)則易出現實習崗位不對口、實習效果與實習要求不匹配;“實習基地平臺”(傳統媒體+新媒體)部分解決了實習不對口的問題,產學合作高校一定程度上成為企業的協作單位,實習學生成為傭工,實習并沒有實現知識結構的整合;且存在實習單位零散、實習期受限于課程安排、實習效果不佳、實習期學生管理易失控等問題。
第五,高校傳媒課程內容與知識結構相對滯后。教材無法跟進,新媒體迅猛發展,人才培養方案與知識結構雖有所改革但仍難以滿足全傳媒轉型需要與發展。
三、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實踐與措施
自2015年9月以來,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針對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三個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難以符合新媒體轉型后市場要求的問題,啟動了全媒體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探究與實踐。
(一)整合社會資源,搭建多樣化的全媒體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
“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建設與實施,利用專業實驗室與平臺建設基地,開展基于擬態環境下全真媒體項目與各環節訓練,形成實際產業鏈條培訓;平臺有效整合學院原有相關實習基地與社會資源,搭建多樣化的全媒體傳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互補與豐富了高校實踐平臺建設思路,推動了實踐平臺的內涵建設;把高校變成市場化媒體的內容生產基地,使傳媒學生提前兩年進入媒體全真項目進行行業崗位實訓,提升了學生媒體職業能力,也解決了“實習基地平臺”存在的難題,成果輻射相關高校、學院及人文學部各個專業。
全媒體傳播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基于原零散多個基地整合而成,突出以下優點:
一是通過校企雙方合作,利用媒體生產與經營市場化資源,培養學生專業技能與職業素質;
二是將高校變成了市場化媒體的內容生產基地,使我院傳媒三個專業學生提前兩年進入了傳媒行業全真項目的崗位實訓與考核,實現生產、教學、培訓、媒介節目、就業于一體教學模式,提升了新媒體職業能力;
三是平臺以與“網易廣西”為項目合作平臺示范基地,拓展多家校企合作企業,形成了在校導師與行業導師雙導師合作模式,企業與高校雙方在教學觀念、思維方式、業務技能和教學案例都得到了及時改進,課程內容、實踐操作與考核方式按新媒體企業要求,實現學生知識、素質、能力與行業的無縫對接。
(二)尋找校企合作利益結合點,逐步探索高校與行業多元化協同育人合作機制
1.以市場化媒體的內容生產項目作為校企合作切入點,使項目合作達到互利雙贏
“網易廣西”是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簽署的、全媒體傳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第一家實習基地,與網易項目合作把高校變成市場化媒體的內容生產基地,降低了“網易廣西”生產成本;在媒體內容生產項目中,教師指導學生采寫稿件直接上傳至“網易廣西”網站的稿件庫、學生直接負責“網易廣西”網站新聞、美食等版面內容更新與維護、且節目在“網易廣西”直播欄目中播出;使“網易廣西”網站成為了學院媒體學生的項目實訓平臺,把傳媒學生提前兩年融入全真項目環境行業崗位實訓,提升了新媒體職業能力。如此,高校培養的全媒體傳播人才也更符合媒體市場化的需要,達到“互利雙贏”的合作目的,推動了傳媒實踐平臺內涵建設。
2.完善學部與行業企業多元化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
第一,建立校企項目合作管理。全媒體傳播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實現日常兩級管理對接:媒體分管領導與學院分管領導負責雙方協同育人機制的制定;媒體部門主任與學部領導、新聞傳播教研室主任與部門記者對接日常協同育人具體工作管理,為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提供管理服務;雙方經共同協商制定相關機制,并引入科學建設和激勵機制,為平臺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建立項目梯隊團隊管理。項目中重視項目團隊建設,形成實踐經驗、教學科研能力較強教師組成的團隊導師,組建導師、大四、大三學生及新生傳幫帶實訓指導團隊及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學生自主管理、導師方向把握與指導、資深媒體人員協同管理模式。按工作職能分為外采組、網編組、視頻組等,培養學生干部的管理意識、責任意識和管理能力。
第三,建立校企協同育人協同機制。除項目合作完成外,成立了由學院和傳媒行業代表雙方構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以行業專家為主體,共商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三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設置。
第四,深化校企合作服務內涵。高校最主要利益訴求點是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出市場符合度高的專業人才。而傳媒企業尤其是新媒體的最大利益訴求點是更新或規范員工的業務知識與技能、解決因從業人員流動性強引起的人才缺口、人才儲備問題、解決新媒體企業的場地、設備缺乏以及降低媒體內容生產成本的問題。
第五,開展平臺制度建設。全媒體傳播校企協同育人平臺管理制度,主要分為合作雙方簽署的協議與學院管理制度,專業教師班主任制、雙業導師制、學長助教制、學院黨政干部聯系班級制度構成,實現“全員參與,協同育人”與“提升學生核心競爭力”兩個理念。
四、全媒體傳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實踐與成效
全媒體傳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實施了“工學交替”理論指導下的“三明治式” “雙元制”等教育模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學生獲得高校教師與行業專家的雙重指導,形成校企協同實踐育人的高效模式,解決實踐教學質量問題和師資建設問題。
(一)探索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理論基礎、內涵與模式
我們以“網易廣西產學研協同育人項目”為主軸,以政府為主導,學校、企業、學生為主體,行業為導向,實踐“工學交替”理論指導下的“三明治式” “雙元制”等教育模式,抓住應用型大學發展轉型業機遇,積極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把學校教育、課堂教學、企業實習與學生就業有機結合,貫穿于學生的培養過程之中,實現了知識、素質、能力、行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
(二)引入資深媒體專家參與教學及課程建設,解決校企協同育深度合作
以往高校與傳媒企業的合作形式均為共建實習基地,存在著實踐平臺單一、關系松散、合作低效的問題;同時校企合作呈單方受益關系,傳媒企業被動地接收高校實習生、受邀去高校講座授課或指導學生實踐,缺乏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嚴重影響校企協同育人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
為了使應用型全媒體整合(營銷)傳播人才更符合廣西區域經濟以及媒體行業發展的需要,在探索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的模式同時,細化了不同模式的合作形式、合作內容、合作目標、合作機制;加強教學與行業的融合,兼顧傳媒行業特殊性,資深行業從業者以“合作開課” “講座” “線上沙龍”等多種方式深度參與教學,實現多種方式“共同教學”。
(三)探索“項目合作”與“雙導師”指導合作制,成效顯著
深入探索與行業深度合作內容與形式。學院通過實施與企業短期或長期“項目制”合作、在校導師與行業導師“雙導師”指導形式,實現“協同育人”的落地,學生得到充分參與行業實操與實戰經驗,優秀作品層出不窮,成效顯著。
(四)結合課程教學,孵化學生“工作室”商業化運作,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單一維度人才培養標準問題
結合《紀錄片專題片制作》《微電影制作》《融合新聞報道》《平面設計軟件應用》等課程教學,鼓勵扶持學生組建工作室,由教師介入,從商業資源接洽、項目接洽、項目談判、提案、制作全程提供指導和資源對接,幫助學生進行工作室商業化運作,真正進入行業實戰。目前已建立三個較為成熟的學生工作室,學生基本可以獨立承接商業項目,實現盈利。
在產學合作思路指導下,推動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的新聞傳播類專業的教學成果的社會轉化,提升學院專業教育的社會應用價值,履行高校服務社會、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社會責任,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單一維度人才培養標準問題。
(五)實踐了高行業符合度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媒體轉型后,高校原用的教材、實驗設備以及教師的教學理念、行業知識與技能、行業意識等均存在嚴重脫節、滯后的問題,使高校全媒體傳播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模式、人才評價標準等與媒體行業的崗位要求不匹配,導致高校培養的全媒體傳播人才行業符合度低。
在協同育人思想的指導下,以網易廣西全真媒體項目合作為試點,老師與學生全方位參與企業項目運作的實踐,取得良好效果。我院傳媒專業學生在網易廣西項目中前期提供原創稿件85篇,采用19篇(1月內);中期每日更新新聞信息200條左右,每月同時提供原創稿件10篇;同時開發的微信平臺新聞播報欄目“顏談”、開發視頻直播美食服務欄目《愛吃校花》等,每場視頻直播的人流量均超過1萬人次;參與項目的學生達109人,其中大一為25人,大二為65人,大三為19人,新聞學生占35.9%,廣播電視學學生占37.7%,廣告學學生占16.4%,其他專業10%。同時項目組還與南寧電視臺開展4次欄目或活動的合作。這些全真媒體內容生產項目的參與,使我學院傳媒三個專業的學生提前兩年進入了傳媒行業全真項目的崗位實訓與考核,也為校內的課程實訓提供平臺,實現了融媒體內容生產、教學、培訓、媒介節目共同開發于一體“實踐教學現場化”,提升了新媒體行業能力,解決高校與行業符合度低的問題。
(六)形成與行業對接的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及系統化、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
4年多的教學實踐摸索中,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體系引入真實傳媒項目,以企業要求制定修訂全媒體傳播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體系、實踐模式和人才質量評價標準,實現與行業無縫對接,形成了《全媒體傳播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2018版)》。
同時,以“實踐探索”+“理論研究”為指導思想,構建起了一套“課程實踐+實驗室專項實訓+觀摩實習+專業實習(+項目實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進階、互補的實踐教學體系,及“模擬項目實訓”+“媒體行業全真項目實訓”二維的行業崗位技能訓練體系。
(七)制定了全媒體傳播產學協同育人平臺合作機制及管理、財務與考核制度
建立校企合作項目管理架構:學院與網易構建了傳媒類實習基地作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新聞傳播類人才培養基地。日常管理工作的對接,媒體分管領導與學院分管領導負責雙方的協同育人機制的制定;媒體部門主任與學部部長、新聞傳播教研室主任與部門記者對接日常的協同育人具體工作的管理結構,為協同育人平臺建設提供管理服務;雙方經共同協商制定相關管理制度、協同育人合作機制與評價機制;引入科學建設和激勵機制,為平臺提供制度保障。
五、結語
四年的實踐與探索,平臺實現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對接。探索與實踐了“情景認知”理論下“工學結合” “媒體項目+雙導師”雙元協同育人教育模式,形成了校內外真實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全媒體傳播專業培養高技能人才創造了優良條件,新增了多個校外實習基地,承擔學生媒體與采編實習和頂崗實習。實現實訓教學與工作崗位的對接,“雙元制”教育模式解決了雙師匱乏問題,孵化“學生工作室”,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企協同育人“互利共贏”;平臺應用對應用型大學產生了良好輻射效應。
參考文獻:
[1]李雪昆,趙新樂.《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審議通過引業界關注——媒體深度融合熱潮將至[EB/OL].中國新聞出版報.http://www.gapp.gov.cn/news/1656/ 223719.shtml,2014-08-20.
[2]習近平.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EB/OL]新華網來源《求是》.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3/15/c_1124240350.htm,2019-03-15.
[3]宮新棟,王元綱,楊平.校企產學合作協同創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科技與法律,2018(02).
[4]曹敬波.應用型高校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建設標準芻議——以池州學院為例[J].教育傳媒研究,2017(02).
[5]李志新,任斌,孔德剛,陳洋.應用型本科物聯網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J].長春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
[6]孫宏偉,于一.高職院校物聯網應用技術產學合作協同育人探索與實踐[J].中國新通信,2018(10).
[7]楊紅梅,蔡南武.新建本科院校產學合作育人機制構建的困境及實踐探討——以荊楚理工學院為例[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 2018(01).
作者簡介:覃玉榮,女,漢族,廣西桂林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跨文化交際、新聞英語。
課題項目:本文為2016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全媒體傳播產學合作協同育人平臺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編號:2016JGZ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