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若誠 杜薇
摘 要:本文簡要分析了以人為本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常見的問題:企業市場經濟模式與思政脫節、企業對思政工作缺少正確的認識、人本思想的推行人員專業知識不足;對此提出了相適應發展對策:建立企業科學發展觀、創建思政的企業文化、提升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增強思政工作者的專業技能。
關鍵詞:以人為本;企業員工;思政工作
以人為本的思想是:堅持以人為本,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為基礎點,以滿足企業職工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為起始點,保障企業職工的基本利益為最終落腳點。其中基本利益包含:文化權益、政治基礎、薪資待遇等。在企業運行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調動職工工作熱情,切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一、以人為本的企業思想政治工作中遇見的問題
第一,企業的市場經濟模式與思政脫節。企業的市場經濟模式在發生轉變與調整時,思政工作沒有得到與時俱進的發展與優化,導致企業的市場經濟模式與思政工作相脫節。思政工作保留著傳統內容,沒有得到適時更新,已然與企業經濟結構不能相適應,呈現日漸衰落的狀態。
第二,企業對思政教育工作缺少重視。企業對思政工作的忽視,是導致思政內容與經濟發展發生脫節的主要原因。企業領導者對思政工作的漠視,導致思政工作日漸沒落,工作內容日趨形式化,企業職工思政學習狀態呈現隨意化。思政工作的欠缺,導致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不強,工作狀態缺少熱情。
第三,人本思想的推行者不具備專業知識。由于企業的思政工作沒有充分落實、企業領導者對思政工作的忽視,導致人本思想工作部門的人員呈現凋零狀態。思政工作部門負責人員大多采取的招聘方式是內聘,造成思政工作人員不具備專業知識,導致企業思政工作落空,難以推進。
二、以人為本的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對策
(一)思政工作與企業經濟相適應的科學發展觀
企業思政工作應與時俱進更新工作內容、宣傳方式,順應時代發展,與企業市場經濟發展步伐一致,發揮思政工作價值。
第一,完善領導機制。為實現思政工作的落實,加強思政工作的宣傳力度,強化領導效能。領導角色在企業日常工作中扮演著重要作用,領導者的政治素養與文化水平,對企業思政工作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在經濟發展背景下,為保障企業思政工作的規范性、內容的科學性、方向的準確性,大力推進領導機制,調動職工的工作熱情,發揮領導角色的重要價值,促進人本思想的思政工作穩定發展。
第二,施行報告體制。報告制度有利于校正思政方向,強化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基層職工的報告制度,利用其報告內容檢驗企業職工的日常工作狀態,了解基層員工的普遍工作心態,熟悉基層工作的常見問題。堅持以人為本,調整企業管理內容,規避基層工作的常見問題,保障基層工作的穩定進行,提高基層職工的工作效率[1]。
(二)創建思政企業文化
創建企業文化,加強企業對思政工作的重視。企業文化是促進思政工作有序發展的輔助性工作。選擇具有一定象征意義的符號、字母等作為企業文化。例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不為方有所為”、“小不忍則亂大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作為企業文化的標志性內容。利用精髓文化引作企業文化內容,促進企業思政工作良好運行,約束企業職工的日常工作行為。企業文化具有激勵人心的作用,用以培養企業職工的文化認同感,提高企業員工的向心力,促進思政工作與企業文化相融合,發揮思政工作價值。因此,企業應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校正自身發展理念,發揚企業文化精神,大力發展思政工作的進程,加強對企業職工的思政教育,讓企業職工成為具有社會道德的優秀工作者,促進企業職工更具思想力量的服務于社會[2]。
(三)提升思政部門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
第一,改變企業思政部門的招聘方式。打破傳統的內聘制度,校正招聘要求,招收985、211等高級院校畢業的文科類大學生,作為企業思政工作的宣傳者;聘請具有三年以上的計算機行業工作經驗的技術人員,為企業思政工作提供互聯網技術支持。堅持以人為本思想,提升思政部門工作的專業水平。
第二,對原有工作人員進行科學的知識培訓。專業知識培訓與考核制度相結合,堅持以人為本思想,全面提升思政部門工作者的專業素質。
第三,提升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讓專業的思政工作者制定企業職工思政宣傳工作計劃。堅持以人為本的思想,思政工作者擬定詳細的宣傳計劃,了解職工的物質文化需求;堅持以人為本,制定可行性思政學習計劃,加大力度推進思政工作,全面提升企業職工的綜合素質,培養企業職工的向心力與凝聚力,促進企業良好發展。
三、結論
在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企業經濟模式與思政工作應保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思政工作的效能。通過完善領導機制、施行報告體制,來強化企業內部思政工作的重要地位;招聘專業的思政工作人才,改變傳統內聘制度,實現提升企業職工綜合素質的目標,切實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姜華.新常態下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策略分析[J].現代交際,2018(24):249-250.
[2]秦海.新形勢下煤礦企業思想政治工作要點分析[J].現代國企研究,2018(2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