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秦腔這種音樂表現形式隨著陜西社會環境的變化而出現了調整。在近代以前,秦腔始終在陜西地區的民間班社中流傳,并且在這種較為封閉的小農社會環境下,秦腔以作坊的方式流傳,秦腔藝人多數不認識字,演唱的方式沿襲傳統。本文針對傳統秦腔的音樂形態展開研究。
關鍵詞:傳統音樂 秦腔 形態研究
秦腔音樂作為秦腔這種藝術表現形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秦腔藝術中的美術、表演以及文學等共同構建了秦腔,秦腔音樂主要由念白、打擊、唱腔和曲牌構成,有著非常典型的藝術特點。
一、傳統秦腔音樂的形成
秦腔的形成時間較早,所以,當前已經很難考證具體是哪一時期誕生了這一音樂表現形式。此外,秦腔本身也是一種不斷變化的音樂形式,從其歷史發展來看,有著較強的復雜特性。所以秦腔的研究學者中持有不同的觀點,有認為秦腔源自秦漢時期,也有認為源自隋唐、金元、明末之說。在20世紀末,山西省太原市召開的梆子腔種大會上,諸多專家明確了秦腔基本上發源于明代萬歷年間。秦腔最早的書面記錄出現在清朝時期,從當時的史料記載來看,和當前的秦腔音樂已經有了一定的相似。書中記載秦腔音樂在清朝已經有了板式,并且有三眼一板和一眼一板兩種模式。這種語言的記錄類似于當前秦腔音樂的二六板和慢板,這是秦腔音樂不同板式中較為復雜的一種形式。所以,慢板也是秦腔音樂的一種基礎性表現。可以看出,秦腔音樂在明清時期已經基本成型。秦腔音樂的核心在于板式,板式也是這種音樂表現形式的框架。擁有了齊全的板式,說明明清時期秦腔音樂已經形成了基本的架構。根據學者研究,普遍認為秦腔音樂的聲腔發展源自唐朝,這一點已經在戲曲界得到了普遍的認同。
在唐代的陜西地區形成了一種變文的說唱音樂表現形式,由散文和韻文共同組建而成,主要表現內容是佛教故事,后來變文向著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發展。這既是一種音樂單位,也是一種文學結構。這種板腔體的音樂有著統一的特點,和變文從結構上來看較為一致。所以這些特點可以拓展地應用于板腔戲曲中。通過對比,關中地區的勸善,不管是演唱的內容、表現的形式、人數、場所以及結構等,都與唐朝時期變文相似。保留了對唱和合唱,更是充分體現出唐朝變文的遺留。這也是一種最初源自宗教宣傳講經所使用的藝術表現形式。通過和宗教信仰的結合,讓聽眾產生信仰和情緒,讓聽眾產生勸善的思想。當然,在這種勸善的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優化和完善雙方的關系。從這些內容可以看出,秦腔和勸善在歌詞的格式、演唱過程以及單位上有著密切的相似性,所以秦腔音樂和勸善之間有著緊密的關系。從秦腔音樂的發展來看,民間使用了一些較為有限的曲調吟唱不同的故事和經文。在傳統的秦腔音樂傳播中,并不適用曲譜,而是使用相同的歌詞和曲調名稱,在長期的口頭傳承和表演中產生一定的韻律和變化,這種韻律的轉變,為后期的板腔體音樂提供了相應的范式。
二、傳統秦腔音樂的唱腔板式
秦腔音樂在近代以前的發展過程中,經過無數代藝人的傳唱與實踐,構建了完善的藝術表現手法和藝術表現程式。根據相應的錄音資料可看出,在20世紀以前,唱腔的音樂已經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唱腔作為秦腔音樂在念白以外的歌唱部分,在秦腔音樂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于人物思想的表達、人物的性格、劇情的發展以及高潮等,有著重要的影響。秦腔音樂的唱腔主要分為苦腔和歡腔兩種體系,兩者在表現力、旋律、色彩、調式等許多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這也是秦腔藝術表現形式和其他劇種的區別之一。
唱腔旋律以及板式的變化構建了秦腔音樂的基礎,也是秦腔作為戲劇性的一種外在表現。作為梆子腔發展的源頭,秦腔音樂在我國傳統戲曲的演化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開創了音樂戲曲結構的全新表現形式。這種板腔體的音樂結構,主要呈現在上下句和唱腔的基本單位上。基于這一變體的原則,轉化成為不同的表現板式,利用不同板式構建了整體性的音樂形式。當然,在秦腔音樂這種板腔體的創作中,板式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旋律、速度、節奏以及句法等腔調結構。所以秦腔板式也是這種音樂的主要表現形態,由速度、節奏以及節拍共同構建而成,是整個秦腔音樂表現的核心。
三、秦腔音樂從土腔調轉向易俗腔的演化
秦腔音樂在發展中不斷改變,在易俗社成立以后,其培養模式和組織體系以及宗旨等,與傳統的模式有著顯著的區別,這一點和傳統的秦腔音樂有著不同,并且在藝術創作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在當時的社會和音樂領域中也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經過許多藝人對于秦腔音樂在舞美、表演以及音樂等方面的改革后,秦腔音樂呈現出全新的面貌,并且成為一種典型的傳統音樂形式。后期秦腔音樂的各個音樂劇社隨之進行改變,學習這種創新性的音樂表現形式,利用改革秦腔音樂管理機構,調整管理方法和招生學藝等方式,從藝術領域到管理上對傳統的秦腔音樂傳承體系進行創新和改革,為秦腔音樂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途徑。一些劇社聘請劇作家編創全新的劇目,并且形成了自主的劇目。在不同劇社中,藝人之間互相取長補短,從秦腔的燈光造型、舞美服裝以及樂器等角度,全方位地改革傳統秦腔音樂,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在不同社團的演出中,各種新式唱腔的誕生,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不管是劇目創新還是演員的實力上,對藝術的改革都產生了獨特的藝術表現特征和風格,共同推動和促進了這項傳統藝術在當前社會的發展與演化。同時,關中地區,特別是西安產生了較為優秀的改革浪潮,并以此構建了全新的流派,推動了秦腔音樂向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呈現出了勃勃生機。
秦腔音樂作為一種戲曲音樂,在發展中必然要解決戲曲音樂和劇目內容之間的適配,以及戲曲音樂如何與當前時代的發展相適配。秦腔音樂所進行的改革,正是為了讓秦腔音樂和劇本的唱格進行匹配,這也充分體現了秦腔音樂和當前時代審美之間的適應性。從詞格變化所產生的創新來看,秦腔音樂的創新需要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和文化內涵,從劇本的文學屬性上來看,打破了傳統的束縛,并從唱詞格式以及唱腔的程式上,也對秦腔音樂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秦腔音樂的唱格是一種秦腔唱詞形式的表現,如果詞格不能穩定,就無法和音樂共同歌唱,傳統詞格可以簡化為散文句、五字句等,和其他唱腔音樂相同,唱腔劇本創作本身就有典型的民間性。秦腔音樂的傳統多數是集體創作所產生,并且經過不斷的改編和舞臺實踐而得到完善。所以并沒有明確編創的作者,每一個秦腔音樂班社都會根據師承選擇相應的經典劇目,對于一些經典且流傳時間較久的劇目,班社會互相汲取經驗,所以呈現出保留劇目。而一些創新性的劇社就改變這一情況,劇本多數情況下是作家編創出來,由于劇本需要有全新的思想內容,導致劇本成為獨家的作品。這些劇本的創作也促使劇本的語言形式發生變化。詞組突破了相應的格律,并且產生大量的作品。
秦腔音樂的唱腔是一種音樂和語言結合的雙重產物,遵循著尋腔的規律,在唱詞的字數上出現改變,同時帶來了旋律的發展和變化。這也導致大量長短句的出現,許多唱詞在結構上呈現出互動的變化,給演唱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困難。在詞格上的變化也有相應的唱腔藝人進行創新和突破,讓一些較為傳統的結構呈現出更加豐富的態勢。此外,詞格上的變化一方面推動唱腔的創新和發展,另一方面,也對秦腔的程式產生了影響。
四、傳統秦腔音樂在當前的發展
秦腔音樂有著較強的程式化,這也是其鮮明的藝術表現特點,程式化使秦腔音樂的旋律需要接受調式結構、語言規范、音調結構以及板式結構等限制,以此為基礎才能發展出相應的西區聲腔。這也是一種音樂傳承的基礎。伴隨著當前戲曲聲腔所產生的改變,如何應對傳統進行調整,已經成為秦腔音樂發展的重要問題。在這一問題上秦腔音樂的學者有著共同的認識,也是傳統音樂需要進行調整和改變的重點內容。在戲曲音樂的教學和流傳中,其程式內涵往往有較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是程式本身的規范和章法,另一方面是這種規范和章法的外在表現,這也是一種音樂藝術基本程式的體現。在戲曲的實際發展中,由于音樂本身的變化,必然會帶動秦腔音樂的變化,這些改變讓我們在發展中呈現出一定的制約效果。
當然,秦腔音樂在長期的發展中,本身也在不斷改變和演化,但是并沒有觸及根本的突破,所以,面對當前的社會文化形式,我們需要對秦腔音樂進行客觀的審視,從創新的角度上探索,并促使其在質上產生飛躍和改變。在秦腔音樂的長期發展與傳承中,始終在使用不變的方法應對外界變化,這也是一種適應外部變化的方法。當然,這在目前的社會文化發展看來,過于緩慢地變化,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訴求。所以秦腔音樂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經歷,解決秦腔音樂在發展中存在的一些限制性問題。傳統的秦腔音樂有太多的束縛,會制約人們的創造性,作為秦腔音樂的研究者,需要從客觀的角度上審視秦腔音樂這種音樂形式,并對其發展與改革提出相應的建議。
五、結語
秦腔音樂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在我國的傳統音樂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傳統的秦腔音樂在當前社會的發展中,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秦腔音樂需要針對當前時代人們的喜好進行合理的調整,以在快速發展的文化領域中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不僅是秦腔音樂自身需要著手改變的,也需要所有的傳統音樂不斷探索,適應社會的變化,滿足社會的新需求,從而使秦腔在未來的發展中依然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并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張帆.秦腔音樂元素在當代音樂創作中的應用分析[J].藝術評鑒,2020(07):5-7.
[2]辛雪峰.從《秦腔音樂》看延安民眾劇團的秦腔改革[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7(02):99-107.
[3]辛雪峰.傳統秦腔音樂的基本形態[J].音樂天地,2017(03):36-44.
(作者簡介:康毅,男,中專,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四級,研究方向:秦腔音樂)(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