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韻霞 馮潔



摘 要:在傳統的灘頭木版年畫影響力相對下降的背景下,建立研學基地、鼓勵開展“研學游”活動有利于傳統年畫的傳播與發展。目前隆回縣的灘頭木版年畫建立了多家研學基地進行傳承與傳播,但仍存在研學基地的位置偏僻、研學模式單一、知名度較低等問題。針對問題,本文提出加強“硬”和“軟”的建設、灘頭年畫進校園、利用媒體進行宣傳等辦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灘頭木版年畫;傳承與傳播;研學旅行
中圖分類號:J2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02
灘頭木版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以濃郁的楚南地方特色自成一派[1]。一張灘頭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采用傳統的木板水印套色,同時又兼用人工手繪的方法。從原料制作到成品印刷,都在湖南隆回縣灘頭鎮生產,使用純天然的鄉土原料,在全國年畫制作中極為鮮見。
一、灘頭木版年畫的“研學游”傳播現狀
目前,傳統的灘頭木版年畫吸引力相對下降,人們更愿意去購買機器印制、價格低廉、造型豐富的年畫,灘頭木版年畫的銷量與熱度遠不如二十世紀八十年的鼎盛時期。但在國家大力倡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下、在政府對灘頭木版年畫的支持下,年畫作坊基本能維持正常運轉,并且通過建立研學基地的方式來促進灘頭木版年畫的傳播。
研學基地是為開展“研學游”活動而建立的,所謂“研學游”即 “研學旅行”。早在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本文所討論的“研學游”特指在“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下,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2],研學基地則是此種研學旅行的主要活動場所。
目前,在隆回縣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扶下,灘頭鎮已經建立了福美祥作坊、高臘梅年畫作坊、桃林村手工抄紙技藝傳習所等3家灘頭木版年畫研學基地和一家投資800余萬元的少年宮“年畫技藝傳承教學基地”,并將繼續擴大福美祥作坊、桃林村手工抄紙技藝傳習所的規模。以福美香作坊為例,其研學活動包括觀看年畫制作視頻、介紹年畫作品、體驗年畫印制;桃林村手工抄紙技藝傳習所的研學活動則是參觀制紙工序、體驗抄紙。
二、“研學游”對灘頭木版年畫傳承傳播的意義
研學基地的建設和“研學游”活動的開展,不僅對學生群體有積極的教育意義,也有利于以灘頭木版年畫為代表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傳播。
其一,開展“研學游”活動為傳統作坊帶來新的經營方式,拓展了業務范圍,且“研學游”所產生的活動費用可補貼作坊的經營收入,促進灘頭木版年畫相關作坊的生存與發展;
其二,研學基地的出現為研學者提供了更直接、專業的渠道了解灘頭木版年畫,研學者可以通過實地參觀工藝流程、親身體驗制作工藝產品等環節,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傳統工藝,進而促進灘頭木版年畫的宣傳與傳播;
其三,“研學游”熱度正盛,將人流資源引入傳統文化領域,有利于加大對灘頭木版年畫的保護力度。包括教育工作者、科研者在內的研學活動,能夠挖掘、整理、記錄更多的灘頭木版年畫技藝和作品,有利于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長久地保存、流傳[3]。
綜上,從長遠來看,研學基地與“研學游”是可以促進灘頭木版年畫的創新發展與傳承傳播的。
三、灘頭木版年畫“研學游”模式的現存問題
“研學游”不同于傳統的學校集體旅游、學生社會實踐,它對于內容選題、研學深度有著更高的要求。與此同時,現有傳習所、作坊等研學基地及其研學模式仍存在以下問題:
(1) 灘頭年畫的研學基地位置偏僻,外來研學者來訪不便。傳承人“困”于山中,灘頭年畫難以高效率地對外傳播,進而不利于激發創新。且以體驗年畫制作環節為特色的福美祥作坊、抄紙技藝傳習所在地理位置上相隔較遠,缺乏公共交通工具。
(2) 研學模式單一,研學游體驗環節不完整。目前包括福美祥年畫作坊、桃林村手工抄紙技藝傳習所在內的研學基地都存在研學模式單一的問題,以體驗式、一次性、環節不完整為特點,深度有限。年畫制作是囊括造紙、雕版、印刷三個環節的一項傳統技藝,而目前灘頭并未成立專門的雕版技藝研學基地;并且在灘頭年畫的研學體驗中,并未將三個環節串聯起來,不能使研學者完整地體驗灘頭年畫的完整制作流程。
(3) 灘頭年畫的研學基地知名度較低。比起許多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技藝傳習所、研學基地,灘頭年畫相關的研學基地知名度都相對較低,缺乏有力傳播。年畫的傳習所、研學基地接收的學生也多以周邊地區學校為主,如邵陽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隆回職業中專、湖南大學等,宣傳、傳播范圍有限。
(4) 缺少專業人員開發。目前研學基地的管理者多為非遺傳承人,一方面非遺傳承人精力時間有限;另一方面非遺傳承人在研學旅行開發上專業度有限。單靠非遺傳承人,缺少專業的研發人員介入,無法有效整合灘頭木版年畫的研學資源,例如:灘頭鎮木版年畫研學活動的開展,多由學校老師與非遺傳承人單獨聯系,沒有固定的簽約,沒有專業、完整的研學路線,研學沿線的配套設施也很不完善。
四、灘頭木版年畫的傳播建議
針對灘頭年畫研學基地建設有待完善、傳播缺乏力度等現象,應通過改善客觀條件、鼓勵青少年傳承、加強宣傳等方式加強傳播,具體建議如下:
(一)加強傳習所、年畫作坊等研學基地的“硬”建設
改善研學基地條件,先從硬件設施開始,例如擴大規模、多地選址、豐富課程體驗設施、增加培訓和組織人員等。除了研學基地自身硬件,也要打通不同研學基地之間的聯系,將與灘頭木版年畫相關的景區平臺整合為一個有機整體,規劃推薦研學線路,提供基礎的公共交通系統。
(二)加強灘頭木版年畫教學課程“軟”建設
針對體驗式、一次性、深度有限的研學特點,可以通過設計專業的“灘頭年畫研學手冊”來解決。研學手冊里可以以文字形式向研學者介紹灘頭年畫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以圖片、漫畫形式介紹灘頭年畫的制作工藝,并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研學者設置體驗活動與作品展示區。真正做到灘頭木版年畫教學有計劃、有課時、有教材、有教師、有實施。
(三)外地選址建設研學基地
即在灘頭鎮以外的地區建設研學基地,拓展研學基地服務范圍,例如:長沙雨花區非遺館設有“高臘梅灘頭年畫工作坊”,在館內展示年畫作品、演示印刷工藝并可進行現場交易。這種將研學與會展結合的方式,能引發更多受眾的關注,為非遺的傳承帶來新的轉機。
(四)建設虛擬研學游系統
虛擬研學游系統是利用先進的3D互聯網技術、三維仿真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在模擬真實研學游環境的基礎上,展示出一個多角度的虛擬研學游環境[4]。對于灘頭年畫制作中因場地、人員的限制而不便現場展示的環節,如原料采集、顏料研磨等,可通過3D投影、VR虛擬技術再現真實制作場景,使復雜的制作工藝得以直觀呈現,利于研學者增強理解、加深印象。
通過在灘頭木版年畫研學基地開展“研學游”活動,鼓勵青少年參與“非遺”研學體驗,讓他們通過親身實踐,了解以灘頭木版年畫為代表的傳統技藝。綜上,“研學傳播”既能更好地傳承和傳播灘頭木版年畫,也能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式的完善、革新。
參考文獻:
[1]陽波.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灘頭木版年畫的品牌傳播研究[J].科技傳播,2019(14):147.
[2]李軍.近五年來國內研學旅行研究述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 2018(6):13.
[3]王丹.湘西州民族傳統節慶體育中與小學“研學游”課程的融合發展研究[J].運動,2019(5):116.
[4]劉芳.研學旅行云平臺建設[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6(35):162.
其他作者簡介:
馮潔,女,漢族,湖南衡陽人。研究方向: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