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莉
摘 要:客家山歌是我國福建地區最有代表性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主要形成并流行于福建閩西地區,具有非常典型的南方民歌藝術風格,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濃情、放達的民歌文化。客家山歌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著傳承難題,需要探討當代社會語境中如何科學傳承和發展客家山歌,以期可以促進客家山歌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傳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09-0-02
一、引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一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希望能夠更好的保護各種優秀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在全球化和現代化不斷發展的現實背景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原本得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場景日趨解體或破壞,進而導致依附于原有生態場景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模式逐步被瓦解,再加上其他文化的沖擊,使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序傳承面臨著日益嚴峻的挑戰。客家山歌是我國福建地區最有代表性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主要形成并流行于福建閩西地區,具有非常典型的南方民歌藝術風格,從中我們可以領略到濃情、放達的民歌文化。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閩西人民把中原文化和當地文化進行有機融合,為傳遞心聲,抒發情感,創作出極具地方特色的閩西客家山歌,被譽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其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客家山歌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面臨著傳承難題,需要探討當代社會語境中如何科學傳承和發展客家山歌,以期可以促進客家山歌的可持續發展。
二、閩西客家山歌發展概況
客家山歌是福建閩西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是當地客家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自娛自樂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表達了當地客家人內心純真心美。唐末至兩宋時期,中原地區烽煙不斷,戰亂導致大批中原士族和平民被迫背井離鄉,往南遷徙,逐步南遷至舊屬汀州府的永定、上杭等地區定居下來,逐步形成福建閩西客家聚集區。定居之后,為了排解生活單調之苦,客家人開始嘗試將中原民歌和當地民歌進行有機融合,進而逐步產生出以客家方言為演唱載體的客家山歌。千百年來,閩西客家地區人民群眾都熱心于傳唱客家山歌,形式主要有山歌、小調、竹板歌等,內容則涉及勞動、生活、愛情、革命等。歷經千年發展的客家山歌,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內容淳樸自然
客家山歌創作素材主要來源于閩西客家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因此其具有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口語,這些口語不僅貼近真實生活狀態,而且普遍未經裝飾,進而使大多數客家山歌內容清新、活潑和原汁原味。
(二)曲調婉轉多變
客家山歌具有鮮明的首調色彩特征,主要突出中高音區、窄音列以羽商兩音構成的純四度框架為骨干的單四度跳進結合鄰音級進的旋法,使得客家山歌節奏自由、節拍多樣。客家山歌之所以基本以中高音區為主,主要原因在于受到閩西地區丘陵地貌影響,只需要將聲調稍微調高,便可以造成中高音區的回旋。
(三)演唱風格彈性較大
閩西客家山歌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使其在歌唱場合、內容、語言、形式等演唱風格上呈現出較強的彈性。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客家山歌的傳承價值
(一)娛樂價值
客家山歌是福建閩西客家文化的重要代表,是當地客家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自娛自樂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不僅是閩西客家人民真實情感的真情流露,同時也是千百年來當地客家人的重要娛樂方式,其像一朵朵艷麗的花朵,綻放在閩西田野中。從欣賞的角度而言,客家山歌具有隨意性、可賞性和通俗性等特點,使得其更有利于進行情感交流從而更加貼近市民生活,從而有利于吸引更多不同層次、年齡和區域的普通群眾的關注,從而使客家山歌產生一種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果。因而,客家山歌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和通俗的生活氣息,從而具有一種覆蓋面非常廣泛的娛樂社會功能。
(二)文化價值
文化是一個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認同感的重要基礎,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內容。“客家山歌”是千百年來閩西地區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實踐中發展而形成的體現民族文化和區域特征的歷史精華,這種源自于生活的藝術蘊藏著大量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獨特文化印記。“客家山歌”已經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一方面,人們在理解客家山歌文化精神內涵的過程中,可以幫助現代人加強對自身生活區域文化特征的理解,同時有利于幫助我們去思考人生價值,進而強化對中華民族身份以及本土文化的認同感。
(三)宣教價值
客家山歌的許多演唱曲目都是體現出人們提倡仁義禮智信價值觀以及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從一定程度上體現著當地民眾走向文明的發展進程。同時,客家山歌具有維系個體和群體之間的平衡關系,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家庭觀念以及和諧的社會氛圍,同時也可以幫助培養人們形成善良正直、剛勇無畏的高尚人格。在當前,客家山歌以其獨特的宣傳教育價值,出現在眾多節假日表演以及會議開、閉幕式上,從而有力地推動著閩西地區的公益事業和旅游事業的發展。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客家山歌的傳承策略
(一)保護閩西客家山歌載體
當下要傳承好閩西客家山歌就必須保護好傳統客家山歌的載體,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1.必須注重開展文化普查工作
當地文化主管部門應在原有保護成果的基礎之上,加強對傳統客家山歌原貌的采集、記錄和整理,從客家山歌老藝人、村叟鄉賢整理珍貴的原始素材,可以組織人員對他們進行現場采訪,將談話記錄進行整理。同時,還可以邀請他們進行現場表演,然后利用錄像設備進行記錄,將這些音像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逐步建立起閩西客家民歌生態庫,進而使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得以完整保存下來,為新時期客家山歌的創作提供豐富的原始素材,同時使客家山歌的生態性得以有序傳承。
2.應重視保護和培養客家山歌藝術傳承人
傳承人是客家山歌得以傳承的載體,我們必須為這些身懷客家山歌知識和技藝的老藝人提供必要的資金、政策保障,進而使他們多宣傳、多帶徒,更好地為傳承客家山歌做出貢獻。
(二)將閩西客家山歌引入校園
閩西客家山歌千百年來都是閩西客家地區一種常見的藝術活動,當地人民群眾普通具有很強的參與性質,但是伴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快,各種藝術文化沖擊著客家山歌,越來越少的青少年關注和學習客家山歌,進而導致客家山歌文化在當地日益衰落。在非物質文化視角下要實現閩西客家山歌的傳承,就必須充分發揮學校教育的積極作用,使更多的青少年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客家山歌,進而使學生得以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養更多的傳承者和后備人才。
首先,從中小學的角度而言,可以通過開設更多的客家山歌課程、講座,從而使更多的青少年認識和關注客家山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應重視并努力推進客家山歌進課堂、進教材工作,在閩西地區中小學開設客家山歌課程,指導每個客家學生學會唱自己家鄉的歌,親身體驗和感悟客家山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進而挖掘和培養更多的閩西客家山歌幼苗,進而使閩西客家山歌藝術后繼有人。
其次,應該積極發揮高等院校的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積極作用。應該說,高校不僅擁有高素質的音樂師資,而且有豐富的教學資源,理應成為培養客家山歌傳承人的重要場所。例如,可以依托龍巖學院、三明學院開設《閩西客家民歌》等客家音樂教育課程,并且聘請客家山歌非物質遺產傳承人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學傳授,從而為客家山歌傳承培養出更多的新生表演力量,讓客家山歌文化可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活態傳承。同時,高校應加大對客家山歌的理論研究,充分發揮高校的科研優勢,有計劃的組織專家學者對客家山歌進行理論研究,進而為客家山歌的有序傳承奠定基礎。
(三)創作時代氣息的客家山歌
在現代文化環境影響下,閩西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音樂審美觀念已經發生明顯改變,閩西客家山歌只有主動迎合現實社會審美需求才有可能得到傳承,這就使得創新成為閩西客家山歌現代傳承的必然選擇。客家山歌在閩西地區具有十分廣泛的群眾基礎,得到當地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認同。新形勢下要實現創新,必須建立在對客家山歌特色基礎上,保留客家山歌的文化精髓,大膽嘗試,廣泛實踐,進而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氣息的“客家新音樂”,從而不斷增強客家山歌的吸引力。
具體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第一,利用新技法對傳統客家山歌進行加工發展。傳統客家山歌普遍非常婉轉動聽,我們應該保持這一特點的基礎上,融入嶄新題材,從而使“客家新音樂”更具時代感。
第二,創新客家山歌歌詞內容。在創作過程中應堅持與時俱進理念,以當下流行的生活事件為基礎來創作客家山歌,從而使其更加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且喜愛。
第三,應不斷創新閩西客家山歌傳播形式,從廣大青少年群體的興趣愛好出發,結合不斷動漫、彩鈴、微信、微博等開展客家山歌傳播,從而使青少年更加樂于模仿、主動哼唱、積極地參與其中,進而吸引更多年輕人來關注和學習客家山歌。
總之,新形勢下對傳統客家山歌進行改良和創新,進而使傳統客家山歌更具時代氣息、閩西特點、客家氣息,使其得到更好的傳承。
(四)依托市場化傳承客家山歌
任何一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都不能僅僅依靠政府政策與資金的支持,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客家山歌的傳承創新更是如此。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們必須積極尋求客家山歌傳承與市場經濟發展的結合點,將客家山歌作為一種商品推向市場,借助市場機制促進客家山歌的傳承。
首先,政府主管部門應積極調動地方山歌社團的積極性,鼓勵其積極開展客家山歌宣傳工作,并且吸收和培養更多的客家山歌藝術愛好者,同時通過各種表演為愛好者提供展示平臺。
其次,應積極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更多的企業為學校、山歌社團提供相應的贊助,在擴大企業品牌知名度的同時幫助解決客家山歌資金窘迫狀況,從而實現雙贏。
最后,應積極借鑒國外音樂市場化的先進發展模式,在保持客家山歌藝術風格和特征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市場化開發,積極打造高質量的客家山歌,借助音樂產業化路徑使客家山歌“恢復生機”。
五、結語
綜上所述,客家山歌作為一種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展示了閩西地區濃情、放達的民歌文化。但是,在進入全球化、信息化時代之后,客家山歌原本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導致其難以實現傳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語境下,必須保護閩西客家山歌載體、將閩西客家山歌引入校園、創作時代氣息的客家山歌、依托市場化傳承客家山歌,才可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客家山歌這一優秀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使客家山歌“恢復生機”。
參考文獻:
[1]卓頤.甘肅民族民間音樂傳承與發展[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6):72-74.
[2]陳菊芬.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背景下客家山歌文化的創新[J].廣東經濟,2019(15):117-118.
[3]邊秀梅.新時代背景下客家山歌傳承方式的創新研究[J].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9(04):96-98.
[4]周琪.銅鼓客家山歌的產業化探索[J].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95-103.
[5]劉建榮.廣東梅州客家山歌的傳承與發展路徑[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01):96-98.
[6]黃苗.當代贛南客家山歌的傳承及其發展[J].黃河之聲,2018(19): 13-14.
[7]唐美章.閩西客家山歌藝術風格初探[J].大眾文藝,2017(04):161.
[8]翁兆宏.客家山歌對比的研究調查與傳承——以廣西客家山歌與廣東梅州客家山歌為例[J].戲劇之家,2019(33):61-62.
[9]翁莉菲.論梅州客家山歌的藝術特色——以《十想郎》為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3):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