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項目的研究成果,也是“吉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資助”,項目名稱為《哥特文學的后現代主義詮釋》,項目編號:JJKH20180712SK。
摘? 要:美國后現代哥特小說家斯蒂芬·金,成名于20世紀70年代,創作并出版了很多部暢銷小說。在形式上,他也汲取了當代文學的很多特征,并將其有機地融入自己的哥特創作技巧之中,進而在小說中將各式的人物與豐富的內容,以及廣闊的背景等都呈現在了讀者眼前。本文將斯蒂芬·金的著名小說《綠里奇跡》作為具體的研究案例,通過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點,來探討作者試圖向讀者傳達的人性反思與救贖主題,并進一步來品味作者與眾不同的創作審美趣味。
關鍵詞:斯蒂芬·金;哥特;形象;救贖
作者簡介:秦嬌嬌,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碩士,吉林省長春市吉林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與文化。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4--02
傳統的英美哥特小說,其時間設置通常是恐怖久遠的年代,猙獰兇狠嗜血的怪物形象,以及對超自然等神秘元素的使用來作為主要文學特征。而斯蒂芬·金,被譽為后現代哥特驚悚小說大師。他的作品既傳承了美國的文學傳統,又體現出了人類靈魂深處的道德真相。斯蒂芬·金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哥特小說家,至今已經發表了40多部長篇小說,10多部中篇小說,百部短篇小說,以及不盡其數的電影劇本與網絡小說等。他曾被《紐約時報》譽為“現代恐怖小說大師”,2003年,他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終身成就獎。20世紀70年代以來,斯蒂芬·金創作出版了多部暢銷小說,并被不斷拍攝成電影作品。他的作品并不晦澀難懂,而是能普遍被大眾所接受。但是他的創作目標并不僅僅是為了講述一個駭人的故事,更是試圖強調社會面具下的深層思考。斯蒂芬·金的作品融合進了眾多諸如夢境,科幻,神秘力量,西部片,浪漫主義等創作元素。他擅長從看似無辜無害的表象之后,去發掘真正的問題核心。所以,斯蒂芬·金的作品帶給讀者的除了恐怖表象衍生出的驚悚刺激之外,還有對于人類精神與心理等方面的恐怖內核而進行的深入思考。因此,斯蒂芬·金也被稱為美國現當代的狄更斯。
一.作品主體內容
斯蒂芬·金的經典作品《綠里奇跡》,是一部具有超現實主義意味的重要小說,作品的主題表達的是關于人性的救贖。標題中的“綠里”,是指小說中的一條通往刑場的道路。
作品講述的是,在1932年的冷山監獄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小說的主角是一位名叫科菲的黑人。他身形龐大,內心善良,性格沉默寡言,因被指控奸殺一對幼童姐妹而入獄。科菲被囚禁在監獄的E區。E區的走廊上有一層綠色的油氈,這條道路在監獄內被稱為“綠里”,處以電刑的囚犯會在這條道路的盡頭被行刑。
監獄里時刻充斥著恐懼與死亡,但是警察保羅的內心深處對于罪犯被處以電刑的懲罰方式卻產生了質疑。而監獄里的一切看似平常的日子,在黑人科菲來到監獄之后,都發生了改變。科菲在監獄里一向表現良好,安靜而服從。他經常與保羅聊天說話,相處得如同朋友一般親密。他使用自己的超自然力量將保羅的泌尿疾病治愈,挽救了獄長夫人的生命,還救活了被帕西殺死的老鼠。人們從科菲的身上,看到了上帝仁愛與救贖的力量,人們心懷愉悅,再次感恩于生命的恩賜,感謝世間愛的偉大力量。但是,人性中留存的邪惡與殘忍的劣根終究還是導致了悲慘事故的發生。最后,科菲終究還是因為無法面對人世間罪惡而殘酷的現實,而選擇走上“綠里”,以了斷生命的方式離開讓他痛心疾首的人間。
二.小說主題特色
在小說《綠里奇跡》中,黑人科菲是一位在道德上盡善盡美的人,他總是如同“及時雨”一般,解救受苦的人于危難之間。但是科菲入獄的原因,卻又讓人哭笑不得。他被冤枉而替兇手抵罪,成為戴罪的羔羊。所以,從這一角度來說,科菲與《圣經》里的人物耶穌十分相似,甚至我們可以認為,科菲就是以耶穌為創作原型而衍生出來的小說人物形象。耶穌受難的經歷,與科菲無辜受死卻在死前救贖他人的故事如出一轍。斯蒂芬·金通過象征,夢境以及寓言等創作技巧將耶穌這一原型人物,借鑒嵌入小說《綠里奇跡》之中,使原型人物的后世意義得到了豐富,也使得后現代小說在境界上得到了升華,使人物形象變得更加高大,同時,小說的社會現實意義也變得愈加深刻。
作者將小說場景設置在人間的罪惡最為集中的地方——監獄,通過對罪惡與死亡的恐怖描寫,以及罪犯在行刑時與臨死之前的精神與心理狀態,來表現罪惡靈魂的掙扎與反思。美國人的情感世界很注重家庭的觀念,于是,斯蒂芬·金作品中的一些情節設置很多都將犯罪與死亡同家庭聯系起來。失去骨肉至親是人無法承受之痛,在小說開始,作者就設置了幼童姐妹的慘死,這令其家人痛心疾首,讓讀者也感到揪心不已。我們知道,美國社會歷來強調自由,個性與自我,導致社會很多方面的道德標準都越來越混沌,善與惡的界限也變得越來越模糊。但是,作為人類,就應該具有區別于動物的人性,人們不僅要認識到科技進步與物質追求有助于人類和諧發展,還應該具有清晰的價值判斷與善惡抉擇,即便是在黑暗中艱難前行,也要努力尋找光明與希望,更加不能忘記善良與仁愛是人類永恒不變的精神信仰與思想追求。
三.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中有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筆者將在這里著重探討人物塑造背后蘊含的精神內涵。
首先,對于黑人科菲。他是一位仁慈如天使一般的人,他看待世界的角度與常人不同,他對待每一個人都仁愛有加,心中大愛如耶穌一般,同時他也希望世間能夠充滿愛的光輝。他想讓世間的好人得到拯救,惡人可以贖罪。但是,科菲所有天使般的拯救行為都是源于他自己的主觀意愿,世間的罪惡并不會以他的意志為轉移。但是,他仍然認為自己是上帝的使者,最終他還是感動了大家,把美好的希望留給了感念他善舉的人們。而小說中,對于科菲治愈保羅并拯救老鼠生命的情節設置,就蘊含了上帝旨意得到美好傳達的寓意。
其次,關于獄警保羅。保羅這個人物,既是小說的敘述者,又是監獄發生一切的目擊者。監獄內的生活平淡而無聊,日復一日沒有變化,每天眼見著不同的罪犯被行刑。保羅只要能夠維持監獄里的一切秩序如常即可。但是,在黑人罪犯科菲出現之后,保羅的內心世界與精神活動逐漸地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他的世界觀開始發生改變,靈魂逐漸被喚醒。他看到了科菲純潔而無私的救贖行為,真正能夠把罪惡的靈魂從黑暗墮落的深淵中拯救出來,使痛苦而迷茫的靈魂得以安慰與解脫。
還有人物帕西。這個人是州長夫人的親戚,借由這樣的方便而進入監獄當職。帕西性格卑劣,目中無人,邪惡殘忍,但有時又會極其膽小懦弱。他唯一的本事就是依靠自己親戚的關系去欺壓別人,他喜歡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他經常制造恐懼與麻煩,對于面臨行刑而精神即將崩潰的罪犯,也毫無同情之心。帕西樂于折磨他們,樂于看到罪犯因痛苦無助而心理崩潰的樣子,帕西擁有一個扭曲而變態的靈魂。
另外,人物沃頓也是小說中的另一個扭曲殘忍并且狡猾的靈魂。他曾經在一對幼童姐妹家做工,而后逐漸與兩姐妹熟悉,有一天,他逮住一個機會,將兩姐妹殺害。之后再逃跑途中,沃頓再次搶劫并再次殺害四人,其中還有一名孕婦。他將犯罪作為一種娛樂方式,不思贖罪悔改。他心理變態,為了逃脫律法懲戒,他狡詐地假裝作精神病人。進入監獄后,他又假裝老實。但是,當獄警為他開門時,他又用鐵鏈勒住獄警的脖子,可見其兇狠卑鄙的本性。沃頓在服刑期間,經常擾亂監獄秩序。不是故意在囚服上解手,就是口嚼巧克力后吐在獄警身上,沃頓存在的地方不會擁有安寧。
最后,還有一個人物形象——罪犯德爾,在作品中也是具有著典型的性格特征。德爾曾奸殺了一名少女,之后放火毀尸,但因火勢無法控制,而令其他無辜的六人失去了生命。而他性格的另一面則是膽小敏感且脆弱。在等待行刑的過程中,他在監獄中逐漸精神崩潰。有一天,德爾捉到了一只老鼠,這只老鼠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勇氣,他給老鼠取名“叮鐺先生”,它為德爾剩余的生命帶來了一絲寄托與喜悅。但是后來,這只老鼠又被帕西殺死了,叮鐺的死讓德爾的精神再次崩潰。但是黑人科菲使用特異功能將老鼠復活,德爾狂喜,仿佛生命中又出現了希望的曙光。臨刑之前,德爾還惦記著老鼠的安危,當獄警告訴他,老鼠已經被安置在一個充滿幸福與關愛的地方——“老鼠莊園”的時候,德爾才安下心來。在監獄里,德爾從無助癲狂到心甘情愿地懺悔,人性的希望之光照亮了他迷失的人生。
四.結語
斯蒂芬·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性格鮮明,哲學意蘊深厚,鼓勵著人們充滿希望地去生活,虔誠地堅持自己的信仰。在生活墜入黑暗的深淵,感覺人生無望的時候,可以迸發出人性的光輝,做到自我拯救。而在有力量幫助他人的時候,又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在《綠里奇跡》中,科菲是仁愛天使的象征,他就像陽光一般,用人性的光輝將黑暗罪惡的地方照亮,為眾人掃除陰霾,創造奇跡。科菲犧牲自己的能量,對于眾人進行的是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拯救,促使人們改變了對待生活的態度。而帕西與沃頓等人,卻是惡魔的化身,將他人置于苦難之中是他們的快樂。但是德爾卻因愛而被拯救,進行了由惡向善的轉變,并最終償贖了自身的罪孽。整部作品充滿了人性之光,喚醒了人們靈魂的回歸,這就是斯蒂芬·金的作品經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斯蒂芬·金,《綠里奇跡》[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石擁軍,恐怖面具后的人性表情——現代恐怖小說大師斯蒂芬·金作品的現實意蘊[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10)。
[3]朱星禹,從斯蒂芬·金的作品看通俗文學的價值[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2.
[4]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征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