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強
摘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凝結文化共同體的基礎。了解關于中華文化認同的研究現狀對于培育中華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學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研究呈現出傳統研究方法使用較多、研究區域集中在東北、西北、西南地區以及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等特點,存在少數民族雜居、散居地區研究不足、非大學生等其他群體研究較少等問題,需要加強對中華文化認同研究的方法、對象、區域完善和改進。
關鍵詞:文化認同 中華文化認同 展望
習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拔鍌€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和精神基礎,其中最深層、最核心的就是中華文化認同。自十八大以來,學界關于中華文化認同研究的文獻漸趨豐富,所研究的問題和所涉及的內容更加廣泛和深入。
一、當前中華文化認同研究的基本狀況
本研究使用文獻分析法,以中國知網數據庫2013年~2018年“中華文化認同”檢索策略進行高級檢索,得到符合本文研究內容的期刊文獻94篇(見圖)。
上圖看出2013年至2018年有關中華文化認同的研究文獻逐年遞增,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中華文化認同的必要性、影響中華文化認同的因素以及實施途徑等,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對中華文化認同培育必要性的認識
由于少數民族學生大學生往往容易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導致中華文化認同的培育和強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高等院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為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培育優秀人才。有專家從宏觀、微觀角度出發研究新疆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的情況,認為加強中華文化認同教育是保障國家安全和統一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實現新疆和平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促進新疆大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個人修養和道德素質的必然要求。
(二)關于中華文化認同的培育路徑研究
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具體效果如何,實施途徑在里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關于中華文化認同的培育路徑,陶晴從邊疆問題入手,認為邊疆地區的發展與建設不僅面臨著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的挑戰,關注文化問題也同樣重要,應發揮多元民族文化優勢,豐富中華文化內涵、促進邊疆經濟發展,努力改善邊疆人民生活水平,邊疆政府也要因地制宜,發揮各民族、各地區的特色和優勢、大力構筑邊疆思想防線,保衛邊疆文化安全,通過加強中華文化認同來促進邊疆穩定發展。潘堯針對南疆的少數民族大學生漢語基礎較弱的情況,提出要在南疆的基礎教育、高等教育中提高國家通用語言的教學質量,創新南疆高校人才的培養模式,充分認識開設中華文化課程的重要性,把學習氛圍、教學手段、教學方法作為突破點,進行觀念教育。在規范、豐富校園文化,提高教師、管理人員等國家認同教育的責任意識的同時,把握恰當的時機尋找認同教育的切入點,結合具體的內容對癥下藥,解決問題。
(三)關于中華文化認同的影響因素研究
研究中華文化認同的培育狀況,就必須把握影響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各種因素。崔榕教授認為,封閉性強、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邊疆少數民族( 地區) 在地域上與多國接壤,跨境民族,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邊疆少數民族、有著濃厚宗教信仰的民族,再加上當地的經濟基礎較為薄弱,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低,民族文化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爭奪認同空間的博弈對抗,這些因素都極大地消解著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效果,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四)關于中華文化認同的區域研究
馮大彪認為開展中華文化認同教育、鞏固牧區蒙古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的利益基礎、完善牧區蒙古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的思想基礎,是增強牧區蒙古族大學生認可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毛瑞芳認為要立足典型的邊疆民族聚居區香格里拉市,用調研數據來系統的分析香格里拉市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認同的情況,找出具有針對性的方法途徑,以推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的繁榮穩定。
二、中華文化認同研究呈現的主要特點
(一)研究方法方面
傳統研究方法是主流,新型方法是重要的輔助方法。一方面,研究的主要方法為定性分析,例如,文獻分析法。從研究方法來看,方法較為單一,主要是使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調查問卷、數據模型等定量方法已經較為廣大運用在了研究方法中。
現有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理論論證法,理性思維和經驗在分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則主要以實證的方法,大多采用問卷和訪談來描述和分析現狀、特征,較少地對現有的相關成果進行比較研究。加上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教育在實踐環節比較薄弱,缺少對研究對象的觀察,很難總結教育規律,自然得不出針對性的、普遍性的結論。
(二)研究區域方面
現有成果的研究區域主要是西北、西南以及東北地區,而對一些散局、雜居在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研究則很少。由于區域的文化基礎、社會環境、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情況各有不同,對中華文化認同的認識基礎、接受程度與方式等表現各異,即使是同一個民族的學生,也會因諸如城市與農村、聚居與散雜居等成長環境的不同而出現一定的差異。這些現象成為了中華文化認同培育過程中的重要影響因素,不同程度地影響著少數民族大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可,制約著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實際效果。
(三)研究對象方面
現有成果的研究對象主要是針對西北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大學生,而對非大學生的少數民族群體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研究少之又少。非大學生在少數民族群體中占據多數,他們在實現地區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正所謂“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少數民族群體中的非大學生也應是我們在培育中華文化認同時的重點研究對象。只有使少數民族群體成員享受到了與其他民族平等的物質條件、民主權利和文化教育機會,有了獲得感、幸福感,自然就會認可社會制度、認同中華文化。
三、中華文化認同研究的趨勢展望
結合近年來中華文化認同研究的基本情況,從研究方法多元化的認識視角來看,關于中華文化認同的研究方法會越來越多元、現代。具體說來,主要有兩點:一是從單一學科向交叉學科的轉變。中華文化認同培育涉及的學科很多,有心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學、政治學、教育學等,這就要協同運用多學科的理論知識來觀察、分析和研判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相關問題。二是綜合研究方法的運用。由于人們對中華文化認同問題認識的角度,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復雜性等因素,加之研究方法本身就是處于一個在不斷地相互影響、相互結合、相互轉化的動態發展過程中,所以,培育中華文化認同我們很難用某一種研究方法來孤立研究,必須綜合運用觀察法、文獻調查法、歷史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才能更加準確地反映實際,取得更具針對性和代表性的成果。
從研究內容多樣性的認識視角來看,關于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研究的內容會越來越具體、多樣。具體說來,主要有三點:一是探討關于少數民族大學生群體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總趨勢沒有改變,但不同角度的探討會越來越多。例如,“一帶一路視域下”、全球化背景下、新媒體時代、“互聯網+”提升文化軟實力視閾下、自媒體時代中華文化認同研究。二是探討不同主體、群體中華文化認同培育探討會越來越廣。關于“00后”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培育的定量與定性分析,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少數民族大學生、黨員干部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研究等,而對少數民族中的非大學生群體也會越來越重視,將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更好地培育中華文化認同。三是探討關于不同區域中華文化認同研究越來越多,時期的選取也會越來越細。例如,西北、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研究、從歷史背景考察中華文化認同的基礎等,而對于一些散居、雜居在漢族地區的少數民族研究也會加強,完善研究區域,以得出公正客觀的結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依法治藏富民興藏長期建藏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步伐[N].新華社,2014-03-01.
[2]陶晴.邊疆地區中華文化認同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8(08).
[3]潘堯.南疆少數民族大學生中華文化認同研究[D].喀什:喀什大學,2015.
[4]崔榕.少數民族中華文化認同的幾個基本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5).
[5]馮大彪.牧區蒙古族大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研究[J].民族論壇,2017(05).
[6]毛瑞芳.香格里拉市少數民族對中華文化認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8.
[7]巴玉璽.少數民族大學生“四個認同”教育研究回顧與展望[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