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怡媛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和改革經驗中找到的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社會主義,它既不同于傳統的社會主義又與資本主義有所區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在全球化背景下黨和國家面臨的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以及貧富分化的加劇,這些都會危害人民群眾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所以,研究新時代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問題具備重要意義。
關鍵詞: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政治認同 策略研究
政治認同是指人們在自身所處的公共政治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政治認同可以分為三個層級也就是本能、感情以及理智上的認同。在中國,政治認同最基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政治認同事關國家安定和政權穩定。
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出現的困境
當前,國內外情勢正在發生深刻繁雜的變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問題增多,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攻堅期深水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亟待解決等,特別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提出了諸多挑戰。
首先是西方政治話語的沖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國與國之間交流越來越密切,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一方面積極順應全球化的潮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在經濟上取得顯著成就,但另一方面西方的自由、民主等政治話語以及普選制、三權分立制等政治制度沖擊了中國人的政治認同。特別是進入信息全球化時代,西方國家運用網絡媒體,通過直接發聲或者在中國培育代理人的方式對中國方方面面進行無理抨擊。通過網絡這種極具隱藏性的方式對中國人民大眾進行潛移默化的意識滲透,慢慢動搖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使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產生信任危機,從而達到其“和平演變”中國的目的。所以,我們一定要警惕西方對中國進行的意識形態的滲透和攻擊。其次是中國自身存在的不足,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內部的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出現,權利的腐敗和濫用如果不加以制止,就會影響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收入分配的差距同樣會侵害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所以,新時代黨和政府一定要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二、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方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對中國的獨立與發展意義重大而且對于世界上那些爭取民族獨立,實現經濟發展的國家提供了借鑒意義。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策略可以聯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困境進行綜合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引起人民群眾情感共鳴
文化是一個民族積聚的最深層的力量,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并將繼續延續下去的國家,運用文化的力量更能發揮其特有的魅力。首先,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至今仍舊煥發磅礴生氣,歸根結底便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強大的號召力、感召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培育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其次,用革命文化加強情感認同,革命先烈們的浴血奮戰、不怕犧牲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革命文化以其特有的紅色底色對于喚起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起到獨特作用。最后,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文化方向,在新時代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道德風氣、弘揚正能量,保障社會良性發展。通過大力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引起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從感情上自發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從而更好的實現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二)捍衛網絡意識形態陣地,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加便利,甚至不再受到國與國的限制。這雖然給人民生活帶來了便利,但同時也會讓別有用心的人通過網絡散布傳播不良信息,影響網絡意識形態安全,針對這種情況,黨和政府必須采取措施,警惕西方通過網絡對中國進行的意識形態的滲透,守護好意識形態陣地。社會主流媒體要發揮思想引領作用,除此以外要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網絡意識形態可能出現危險的覺察力,保衛網絡意識形態陣地。從一般意義上來講,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踴躍度從一方面也可以反映人民對于國家的認同度,在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過程當中也可以進一步加深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了解,從而加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馬克思十分重視公民政治參與問題,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
(三)完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系
進入新時代,我們面對的外部環境問題日益增多,同時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任務艱巨,在這個情況下加強黨的自身建設迫在眉睫。蘇聯解體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既得利益者反對任何不利于自己利益的活動,希望通過解體維護自己的利益。蘇共黨員特權滋生,腐敗流行成為蘇維埃政權的不治之癥,同時蘇聯執政黨脫離人民更是讓自己空前孤立。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不斷發展壯大,帶領著人民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體制、社會布局、思想觀念產生了深刻變化,一些黨員干部在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下,放松對自身的要求承受不住權力金錢的考驗,中國共產黨面臨的“四大考驗”“四大危險”更加尖銳,蘇聯解體給我們帶來的教訓是權利的腐敗,脫離群眾必將影響群眾對于黨和國家的政治認同,危及國家安全。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在戰爭年代密切聯系群眾對于革命成功起到重要作用。在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密切聯系群眾對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仍然具備現實意義。
(四)不斷縮小東西南北差異,保障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謂不平衡首要體現在空間范圍上,比如區域發展差距大;不充分首要體現在產品質量不高與創新不足上面。若是沿海與內地的差距不斷拉大并且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不但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不僅事關現代化建設的全局,也關系社會安定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嚴重不平衡的發展會使人民群眾對于黨和國家產生信任危機,更甚者會造成社會的不穩定。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更是指出:“解決好收入差距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逐步縮小地區差異是中國共產黨的追求。不斷縮小東西南北的差距,保障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這對新時代增強人民群眾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獨特作用。
三、增強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的意義
進入新時代,加強人民大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認同具有重要意義,這不但事關政權的穩固,對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都意義深遠。
(一)是新時代堅定“四個自信”的迫切需求
堅定“四個自信”既是對老一代革命家取得的歷史成就的肯定與尊重,又為新時代繼承和發揚這些成果奠定了理論基礎。從歷史上來看,近代以來一次次戰爭的失敗使中國人民對于當時的器物、制度、文化都表示懷疑,失去了人民群眾認同的清政府覆滅在辛亥革命中,新時代的中國在吸取歷史的教訓同時也要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四個自信”就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而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首先就要贏得最廣大人民群眾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
(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應有之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開啟了嶄新的篇章,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經由二十八年的浴血奮戰,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開始站起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建立以來黨的歷史上的一個巨大轉折,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創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中國人民開始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轉變。黨中央提出“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到二十一世紀中葉使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富起來到強起來的轉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一定要正視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實現全中國、各民族齊心同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結語
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是我們必須長久堅持并要不斷發展的。通過堅定文化自信,防范西方意識形態的侵襲,嚴肅黨內政治生活,不斷縮小貧富差距的措施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在全體國人的努力下,我們一定可以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6(2).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
[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