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
【摘要】筆者結合同行的指導和自身在一年級數學教學實踐心得,對培養一年級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進行了整理,通過激發學生“說”的興趣,讓他們“想說”;規范指導“說”的方法讓學生更“會說”;多種形式開展“說一說”創造更多“說”的機會這三種培養策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懈努力耐心地堅持和引導,嘗試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努力讓不會說的學生愿意說,讓想說的敢大聲說,讓大聲說的說得準,讓說得準的學生自己“創造”與發揮。
【關鍵詞】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策略
自數學課程改革以來,小學低年級數學語言能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是從一年級開始抓起。然而,一年級學生因為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具體形象思維占主導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不強等原因,在一開始大部分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處于不會說的怕說;想說的不敢說;敢說的又說不準確;思維混亂無序;語言缺乏完整、連貫性和規范性等尷尬情況。因此,如果教師不能邁出改變的第一步,不給予學生嘗試和進步的機會,那學生就猶如蝶繭被束縛在教師“一言堂”的課堂上。這要求教師必須在充分了解教學內容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和課余時間都能注重并創造機會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萬事開頭難,筆者結合同行的指導和自身在一年級數學教學實踐心得,對培養一年級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策略進行了整理,以供大家共同探討學習。
一、激發學生“說”的興趣,讓他們“想說”
(一)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興趣
一年級學生還處于多動時期,他們的注意力往往難以集中,如果無法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吸引他們的興趣,教師是很難實現有效課堂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情況把教材上的“靜態”內容適當“動態化”,把教材提供的主題圖賦予更豐富的背景,也就是進一步把材料生活化、情景化和趣味化。比如在一年級上冊“比多少”這一內容的教學時,筆者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題圖,結合利用自己講故事的基本功底,聲情并茂地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小兔子建房子”的故事,利用生動有趣的故事內容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再引入到主題圖內容的教學上,通過提問“誰能說一說故事圖里面小豬每人一張凳子夠嗎?為什么?”等等有關圖中事物的數量關系,利用學生仔細觀察圖后踴躍地“說一說”中完成教學。
在創設了有趣情境的前提下,結合教師特意營造的一個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效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由此也讓他們打心底產生迫切想表達內心思想的欲望,主動參與到“說”的過程中去。
(二)鼓勵表揚,建立“說”的自信
教育的藝術需要喚醒、激勵和表揚。在教學中,教師應該要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無論說得好與不好,都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增加勇氣,在課堂上更踴躍地發言。課堂上,當學生說不出來時,教師要及時給予安慰和鼓勵:“沒關系,慢慢想,下次你一定能說得更好。”當學生說得不夠完整時,教師應當微笑給予支持:“說得真不錯,但是有些地方能說得更完整就更棒了,繼續努力。”當學生說得不正確時,教師要即刻給予解圍和幫助:“不要緊,你可能太緊張了,相信你下次一定能說出來的。”當學生的發言特別有創意時,教師應該大力給予表揚:“你說得太棒了!都可以當小老師了!”這樣一個學期下來,班里形成踴躍發言的氣氛,大部分學生都能養成想發言、愛發言的好習慣。
讓學生主動愿意并自信地“說”,是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
二、規范指導“說”的方法,讓學生更“會說”
在激發學生說的欲望之后,再進一步的就是如何幫助和指導學生說得更精、更準,即是如何讓學生學會準確地有條理地把自己的思維活動通過數學語言精練地表達清晰。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引導、規范學生“說”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方法,讓學生更“會說”。
(一)對學生的“說”作要求,教師做出“說”的示范
數學語言與其他的語言并不相同,在這種語言中,沒有語文的“描寫”,也沒有“比喻”,只有“記敘”,只能實事求是。所以這要求學生要把數學語言說得完整、準確、簡練和有條理。而由于教師的教學語言和行為對學生有著無形的影響力,在對學生作要求的同時,也要求教師的教學語言要做到表率的作用,在課堂教學時要做到語言用詞準確、簡練和條理清楚。比如在解決問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看懂圖意,并完整說出圖的意思和提出問題以及解決方法。這要求學生先觀察和思考,再用完整、精煉的句子來表達。比如在百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教學中,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要遵循先從高(十)位比起,高位誰大那個數就大,高位相同時再比較個位,個位誰大就誰大。讓學生表達時,要求他們把這個比較的過程完整表達。
當然,在一開始學生表達的條理不夠清晰,語言也不夠精煉、準確,這都是正常現象,這需要教師耐心步步示范和引導,可以先提供學生一個“說”的模板,讓學生先從模仿開始,讓一切循序漸進。
(二)訓練學生把問題表述更完整
在一開始,很多學生的語言表達不連貫或者經常說話不完整。比如我問“3加4等于幾?”學生總是簡單回答:“7。”雖然結果是正確的,但是如果不重視這種情況,長期以往極容易養成學生“簡單回答”的懶惰習慣,不利于學生數學思維的養成和發展。所以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要完整,課堂上使用“你能把這句話說得更完整嗎?”“誰能說得更完整?”“他說得真棒,非常完整,誰聽清楚他說了什么?誰來試試?”等語言來要求和鼓勵學生養成回答得完整的好習慣。比如“在圖里一共有多少個小朋友?”這個問題應該要求學生回答:“圖里面一共有8個小朋友。”而不只是簡單的“8個”。把問題和答案完整地表達,不僅是數學學科學習嚴謹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方法。
(三)訓練學生把觀點表達得更有條理
數學語言還需要條理性,讓學生用數學語言把觀點表達得更有條理,不僅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也能很好地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在教學中筆者盡量引導學生敘述得更有條理。比如在教學《減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時,筆者利用課件演示主題圖,引導學生有條理地完整地敘述“原來有5個氣球,飛走了1個,剩下多少個氣球?”如此讓學生有條理地敘述整個主題圖的題意,滲透著減法計算的本質意義,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在9加幾加法的教學上,要求學生有條理地把湊十法的計算過程表述出來,計算9+5時,先把5分成1和4,再把9和1湊成十,最后10加4等于14。這不僅培養學生有條理、連貫的表達習慣,也有助于學生理解其中的計算算理。當然,一開始很多學生不能完整地表述清楚,教師可以使用填空的形式規范和提示學生表達,幫助學生逐步理解和形成邏輯思維的過程。
三、多種形式開展“說一說”,創造更多“說”的機會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起各種資源,利用起課上課下的時間,創造更多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的機會。
(一)學會傾聽,同伴互助,共同進步
除了教會學生會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要讓他們學會聽別人說。學會傾聽不僅是對別人的尊重,傾聽過程也是一個互相學習、互相幫助的過程,會“聽”的人才能更會“說”。
把班里的學生分小組,通過小組內的互助、小組間的比賽,讓說得好的幫助說得不好的,有個別表達比較差的采取“一對一”甚至“二對一”的方式,安排“小老師”來幫助,每周來一小考試,有進步的對“小老師”和“小學生”都進行獎勵和表揚。這樣的方式盡可能地發動全班的學生,部分學困生在經過“小老師”的幫助以后表達能力都有一定的進步和自信。同時,幫助別人的“小老師”也有養成了很好的傾聽習慣,表達能力也得到鞏固提高。
(二)家庭作業,和父母一起“說一說”
教師可以制作口試本,把解決問題、數大小的比較等重要部分的內容梳理在口試本上,先展示例題作為范本,再讓學生模仿。根據這本口試范本,家長可以在家里針對性地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進行練習和輔導,并進行家長評價和學生自評。這樣的家校合作方式,給學生創造了充分的練習機會,也減輕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壓力。同時,這種親子學習方式,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彌補了大班教學難以充分顧及到個體學生問題的難處。
俗話說,字無百日功,言需千日熟。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需要不懈努力耐心地堅持和引導,嘗試給予學生更多的空間和機會,努力讓學生不會說的愿意說,讓想說的敢大聲說,讓大聲說的說得準,讓說得準的學生自己“創造”、發揮。要相信,靜待花開,蝴蝶自來,相信學生的能力,把一切交給時間,就能收獲豐碩的成果。
參考文獻:
[1]姚金周.初探一年級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下),2013(08).
[2]周琴.淺談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J].小品文選刊(下).2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