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玲 賈興飛 劉素坤
〔內容提要〕稅法是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重要課程,依法納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盡的義務。然而,社會各階層普遍對稅收持有不正確的認知,將其等同于“苛捐雜稅”。本文分析了稅法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的教學定位和教學內容,為財務管理專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課程思政 稅法課程 協同育人
注:本文系大連民族大學“稅法課程思政”專項課題建設立項項目;大連民族大學—大連市注冊稅務師協會文科實踐教育基地立項項目
稅法是高校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重要課程。依法納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應盡的義務。然而,受到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對“苛捐雜稅”這一概念形象描述的影響,使得中國社會從公民到企業,對稅收均有不正確的認知和錯誤的行為指向。在這一背景下,糾正傳統社會對“稅收”這一概念的錯誤認知,明確“稅收”對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積極作用,將課程思政引入稅法課程便顯得尤其重要。
一、“課程思政”的發展歷程及概念界定
2004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旨在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工作提上日程,課程思政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5—2009年):推進課程改革,將“學科德育”作為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正式啟動實施“兩綱教育”,即在每一門課程中均融入德育教育的內容,讓每一門課程不止教授專業技能,同時傳遞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二階段(2010—2013年):在前期“兩綱教育”的基礎上,在教育體系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就是在教育體系構架的頂層內容中融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和公民人格等相關內容,將“育人”進一步融合到現行的教育體系中。
第三階段(2014年至今):將德育教育作為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逐步探索如何完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變。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提出,“深度挖掘高校各門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解決好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相互配合的問題,發揮所有課程育人功能,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體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課程思政在目前高校的課程體系中有兩個層次的體現:一是顯性層面的課程體系,即思想政治理論課。二是隱性層面的課程體系,即綜合素養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以顯性課程為思想內核,“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專業教育協調同步,真正實現在課堂教學主渠道中全方位、全過程、全員立體化育人”。
二、高校專業課課程思政的定位
專業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和“元素”是指專業知識中可以解決學生思想問題的相關內容,要求通過講授專業知識來說明做人做事的道理。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教學有機融合,并不意味著要改變專業教學的性質,而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與專業教學的內容有機融合,解決大學生的很多思想問題,如對所學專知識與未來從事職業之間的關系認識不清,專業思想不穩定;對所擔負的職業道德理解不深,不具備足夠的敬業精神;對未來就業感到迷茫,對專業認識不夠;缺乏專業敏感性,對社會上的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不能以學科內的專業視角進行解讀和分析,更不能作出客觀正確的判斷。將思政元素引入專業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度、職業精神和社會責任,激發學生的內生學習動力,提高專業教學質量。
三、課程思政與稅法課程的深度融合
(一)課程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融合
1.通過明確稅收相關規定背后的經濟學原理,明確國家利用稅收對經濟所進行的宏觀調控,提升學生的執業技能和專業認同度,激發學習的內生動力。涉及的知識點見表1。
2.采用案例教學,將稅法具體規定結合案例,具化成交易行為,增加學生的代入感,提升學生對將來從事職業的認知,提升職業認同度。稅法課程中的案例研究是對現實生活中交易的情景描述,通過對該項交易所涉及的稅收法律關系的客體及稅收法律關系的內容進行深入分析,分析其交易本質并進行正確的稅務處理。在稅法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解釋性的案例研究方法,通過分析特定交易的本質,從正反兩方面的對比中明確采用特定稅收規定的原因,讓學生在對特定稅收法規理解的基礎上記憶,以及能夠正確的進行稅收實務的處理。
3.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結合國家新頒布的稅收相關政策,從稅收基本原理及宏觀經濟調控手段層面闡明稅收政策與社會熱點時間的因果關系,提升學生的價值判斷和理性思維。稅收是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財政政策,因而某項稅收法規的頒布和實施體現了國家對特定經濟行為的引導。明確社會熱點問題與稅收法規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國家針對該項社會熱點問題的資金投入情況,有助于學生更切實的理解國家稅收的來源與稅收資金的用途,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感,理解依法納稅義務的必要性。
(二)教學評價
將課后感受的撰寫納入課程評分體系,以此作為思政元素融入專業課程的重要環節。在授課過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融入課程體系,是教師作為輸出方在授課過程中做出的努力。只有讓學生通過思考,不斷地去理解和發現稅法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形成自己的理解形成文字,在自主思考的基礎上實現輸出,才能實現價值引導目標。
四、結論
教育不僅是傳道,還要擔負授業解惑的職責。課程思政能夠使學科間育人價值的勾連予以實現,完成課堂內外的聯動,讓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所學專業及所掌握技術有一個清醒和正確的認知,能夠在執業的過程中遵循職業道德規范,并從根本上明確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所應承擔的責任,從根本上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專業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1.2.大連民族大學;3.大連海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