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思橋 黃振宣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課程思政“引領—協同—反哺”模式的構建,提出“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反哺思政課程”三個階段和步驟,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專業核心課程影視畫面拍攝技巧教學中,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接受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課程思政 ?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6C-0098-03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影視專業的專業課教師團隊會同思政課教師團隊,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牢牢把握教育契機,深入挖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思政元素”,探索構建“引領—協同—反哺”課程思政模式,分“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反哺思政課程”三個階段和步驟,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影視專業核心課程“影視畫面拍攝技巧”的教學。教學中堅持“價值引領、能力本位、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教學理念,結合影視傳媒人才的培養需求,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巧設“戰‘疫小課堂·人生大課堂”系列微視頻制作及傳播任務,在幫助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的同時,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一、課程思政“引領—協同—反哺”模式的理念與思路
(一)堅持“價值引領、能力本位、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理念,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和要求
厘清教學脈絡,強化思想價值引領,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扎實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結合影視專業實際,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為教育契機,將教育引導學生恪守新聞道德、維護新聞真實、履行輿論擔當、弘揚社會主旋律、傳播社會正能量等作為影視畫面拍攝技巧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力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教育教學效果。
(二)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教育教學理念,實現課程教學內容生活化
為提高專業課程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這一鮮活的社會實踐中提取素材,開展任務驅動式教學,使教學工作做到“配方新穎、營養豐富、工藝精湛”,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實際,不斷提升學生獲得感。
(三)堅持“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有機結合的“大思政”育人理念,推動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
在影視畫面拍攝技巧課程教學設計中,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加強聯動,把專業知識、能力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起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深入挖掘專業課程的思政元素,切實將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構建全課程育人的格局。
二、課程思政“引領—協同—反哺”模式的設計與實施
本案例的設計與實施分為“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反哺思政課程”三個階段和步驟。
(一)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階段:共商共定課程思政教學計劃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影視專業課程團隊教師敏銳意識到必須及時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轉換成鮮活的教學素材。在制定延遲開學期間的線上教學方案時,專業團隊教師選取核心課程影視畫面拍攝技巧,會同思政課教師聯合制定課程思政教學計劃。一是確立“價值引領、能力本位、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理念。二是明確通過教學所要實現的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和技能目標、過程和方法目標、情感和價值目標。以疫情防控為教育契機,將引導影視專業學生恪守新聞道德、維護新聞真實、履行輿論擔當作為本門課程需要重點實現的素質目標。三是決定選取相應知識點,實施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驅動教學法,設立“抗疫系列微視頻制作”教學項目,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組建團隊,通過實戰掌握獨立攝制和傳播影視作品的知識和能力。四是明確課程教學的具體組織方式和評價方式。
(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階段:共同實施教學活動項目
影視畫面拍攝技巧課程開課后,教師發布“抗疫系列微視頻制作”學習任務,要求學生自行組隊和選題,并在專業課教師和思政課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其中,專業課教師負責知識講授和技術指導,思政課教師負責對學生團隊的選題、腳本和素材進行指導。學習任務發布后得到了學生的積極響應,經過學生自主申報和教師審核,最后共同確定抗疫微視頻的制作項目及其“三維教學目標”(見表1)。
學生團隊完成微視頻制作任務后,由專業課教師會同思政課教師,對各項目團隊在完成作品過程中體現的學習態度、團隊協作水平等進行過程性評價,并對作品質量進行結果性評價。結果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均作為本門課程考核的重要依據。
(三)課程思政反哺思政課程階段:將學生作品作為教學資源,應用于思政課教育教學中
在學校微信公眾號和“機電云課堂”等平臺上設立“戰疫小課堂·人生大課堂”微視頻專欄,本著“成熟一個發布一個”的原則,陸續上傳由師生共同完成的“抗疫”系列微視頻,作為學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重要資源。同時,積極利用廣西高校教育在線、遼寧世紀教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優酷等校外媒體,對系列微視頻進行宣傳和推廣。根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4月15日,廣西高校思政教育在線等多個校外媒體轉載系列微課,點擊量已經超過10萬次。
三、課程思政“引領—協同—反哺”模式取得的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延遲開學期間,由影視專業2018級學生團隊和教師共同開發完成的“戰‘疫小課堂·人生大課堂”系列微視頻陸續制作完成并上線播出。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掌握了獨立制作和傳播影視作品的專業知識和能力,明確了影視傳媒從業人員應有的新聞道德和輿論擔當,更在疫情防控時期接受了一場深刻的愛黨愛國教育、公民責任教育、生命感恩教育、科學精神教育。系列微視頻上線播出以來,得到了青年學生的廣泛關注和好評,網絡點擊量不斷攀升,成為學校防控疫情宣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系列微視頻在廣西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多所高校得到了推廣和使用,人民網、《廣西日報》、廣西教育廳官網、廣西高校思政教育在線等媒體先后對其進行報道,教育部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平臺、廣西思政教育在線、遼寧世紀教育研究院等多個媒體和平臺轉載系列微課。
四、課程思政“引領—協同—反哺”模式的創新與經驗
(一)創新
一是教學理念創新。在堅持“價值引領、能力本位、知識教育”三位一體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理念的基礎上,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起來。
二是教學模式創新。探索建構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共同體,大膽探索實踐“思政課程引領課程思政—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課程思政反哺思政課程”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努力解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各自為戰的難題,使兩者實現同向同行、協同育人。
三是教學方法創新。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采取任務驅動教學法,巧設“戰‘疫小課堂·人生大課堂”系列微視頻制作和傳播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體驗實踐的情境和感悟問題的情境,圍繞任務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等,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使學生主動建構探究、實踐、思考、運用、解決的學習體系。
(二)經驗
一方面,在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如何實現有機融合方面積累了有益經驗。面對高職院校課程思政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課程思政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不夠完善等現實困境,以影視畫面拍攝技巧課程為改革試點,探索出分步驟、分階段實施“引領—協同—反哺”課程思政模式的具體路徑,有效提升了專業課程和思政課程的教學效果,推動兩類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另一方面,在“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如何實現有機融合方面形成了有益經驗。不論是專業課程還是思政課程,都必須充分運用社會現實生活中豐富且鮮活的素材開展教學,積極推動教學內容向生活化轉化,使教學更加貼近現實、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思想實際。在課程思政設計上,將相關教學內容的整合和教學案例的選取與學生所學的專業結合起來,體現專業特色。
【參考文獻】
[1]姜如星.跨界融合視角下網絡思政育人的探索與實踐[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
[2]劉云飛.關于“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思考[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3).
[3]李俊玲,楊保華.基于協同育人機制的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路徑設計與分析[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2).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項目“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課堂+立體化開放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2020SZ033)
【作者簡介】盧思橋(1983— ),女,廣西貴港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職業指導;黃振宣(1979— ),男,壯族,廣西欽州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丁 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