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穎

摘要:基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思想,從經濟、文化、社會、環境和政治五個維度選取了25個初始評價指標,利用陜西省2012-2016年數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了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體系,對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評價并給出了績效提升的建議。
Abstract: Based on the overall layout idea of "five in one", 25 initial measurement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five dimensions of economy, culture, society, environment and politics. Based on the data of Shaanxi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6, the 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 method was used to construc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sit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was evaluated and suggestions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were given.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評價體系;主成分分析法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evaluation system;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062.2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25-0021-03
0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直接起因是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黨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建設寫進大會報告,十八大報告再次論及“生態文明”,并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這是總攬國內外大局、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新部署,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又明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這充分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陜西省在高質量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正確把握經濟增長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
1 ?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
基于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特征,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文明建設和生態政治文明建設五個維度構建評價體系,在對各分項績效評價的基礎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績效的總體評價體系。
1.1 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維度
為反應地區經濟發展的總水平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維度下的評價指標包括人均GDP指標、單位GDP能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率、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在對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的同時,著重考量經濟增長過程中所付出的生態代價。
1.2 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維度
我國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的根本要求是樹立生態文化意識,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注重生態文化宣傳。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維度下的評價指標主要評價地區文化發展水平和生態文化宣傳。具體指標包括公共圖書館總流通人次、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組織各類講座次數、互聯網上網人數、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
1.3 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維度
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維度的指標從科教水平和社會公平性兩方面視角,反映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的過程與成效。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維度下的評價指標包括城鎮登記失業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城市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數量數、城市用水普及率。
1.4 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維度
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維度的指標從自然基礎、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三個不同的視角,反映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的過程和成效。具體指標包括人均耕地面積、人工造林面積、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森林覆蓋率。
1.5 生態政治文明建設維度
生態政治文明建設主要從政府監督和綠色執政兩方面,選取反映生態政治文明建設的過程和成效的相關指標,初始評價指標包括當年頒布的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數、當年頒布的環境保護部門行政規章數、來訪信件數、來訪人數、三同時數據。
生態文明績效評價各維度指標如表1所示。
2 ?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
利用2012-2016年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績效五個維度的初始指標,對各維度建設績效進行評價與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EPS數據平臺。鑒于數據的可得性,在選取全國樣本省份時,剔除掉了西藏自治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故而樣本省份一共為30個。
2.1 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績效評價
將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績效評價初始指標人均GDP、單位GDP能耗、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進行KMO和巴特利特檢驗,結果表明適合采用主成分分析。主成分提取過程以及總方差分解表和主成分載荷矩陣從略。經過計算,得到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績效的評價公式,如公式(1)所示。
其中,ZX1、ZX2、ZX3、ZX4、ZX5為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維度各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
將陜西省2012-2016年度的生態經濟文明指標經標準化的數值代入公式(1),得到這5年間的生態經濟文明建設得分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陜西省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績效呈逐年平穩上升趨勢。2012-2015年,生態經濟文明績效得分為負數,分別為-1.23、-0.97、-0.65、-0.32,2016年得分為0.11。這說明陜西省生態文明經濟在穩步向前發展,生態經濟文明建設能力逐年提高。
2.2 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績效評價
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績效評價初始指標有5個,分別是公共圖書館流通人次、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互聯網普及率、組織各類講座次數和互聯網上網人數。省略相關的主成分分析評價過程,經過計算,得到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績效評價公式為:
其中ZY1、ZY2、ZY3、ZY4、ZY5分別為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維度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
將陜西省2012-2016年生態文化文明建設指標經標準化的數值代入公式(2),得到5年間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績效得分,如表2所示。由表2可以看出,近年來陜西省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績效呈現平穩上升趨勢,但是5年間得分值均為負數,分別為-1.04、-0.78、-0.51、-0.40、-0.18,這說明陜西省生態文化文明建設在穩步發展的同時,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2.3 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績效評價
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績效評價初始指標有5個,分別是城鎮登記失業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的比重、人均受教育年限、城市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數量和城市用水普及率。省略相關的主成分分析評價過程,僅列示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的得分計算公式、得分值和評價結果。經過計算,得到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績效評價公式是:
其中,ZZ1、ZZ2、ZZ3、ZZ4和ZZ5分別為生態社會文明維度指標標準化后的數值。
將陜西省2012-2016年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績效指標經標準化后的數值代入公式(3),可以得到5年間的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的得分。由表2可以看出,陜西省2012-2016年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績效均為正值,最低值為2012年的0.48,最高值為2016年的0.84。陜西省生態社會文明建設波動變化,但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說明陜西省生態社會文明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2.4 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績效評價
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績效評價的初始經濟指標包括人均耕地面積、人均造林面積、城市污水處理率、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和森林覆蓋率。主成分分析過程從略,經過計算,得到第一主成分得分、第二主成分得分以及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績效評價公式,如公式(4)、(5)和(6)所示。
其中,ZW1、ZW2、ZW3、ZW4、ZW5分別是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維度五大指標經標準化后的數值。
將陜西省2012-2016年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績效指標經標準化后的數值代入公式(4)、(5)和(6),得到5年間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的第一主成分得分,第二主成分得分和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績效。由表2可以看出,陜西省生態環境文明建設績效,呈現波動變化趨勢,2014年達到最高值,2015年和2014年基本持平,2016年略有下降,但整體呈現上升趨勢。
2.5 生態政治文明建設績效評價
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績效初始指標包含當年頒布的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數、當年頒布的環境保護部門規章數、來訪信件數、來訪人數和三同時數據。采用主成分分析,得到生態政治文明建設績效評價公式:
其中,ZU1、ZU2、ZU3、ZU4、ZU5分別為生態政治文明維度下五大指標經標準化后的數值。
將陜西省2012-2016年生態政治文明建設績效指標經標準化后的數值代入公式(7),可以得到5年間生態政治文明建設績效得分。由表2可以看出,陜西省生態政治文明績效逐年上升,在2012-2015年間,生態政治文明的得分為負值,2016年得分值變為0.16。這說明陜西省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規章制度建立、健全取得初步成效,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與相關制度的建立、健全密不可分。
2.6 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績效評價
主成分提取過程以及總方差分解表和主成分載荷矩陣從略,經過計算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績效評價公式為:
其中,Z1、Z2、Z3、Z4、Z5分別為生態文明建設五個維度的得分。
將陜西省2012-2016年度的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生態文化文明建設、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生態環境文明建設和生態政治文明建設五個維度的得分經標準化后的數值帶入公式(8),得到5年間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績效評價。由表2可知,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績效呈明顯得逐年上升趨勢,雖然同體績效在2012-2014年均為負值,但在2015年分值由負轉為0.12,2016年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績效在5年間位次和得分均最高,這說明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總體水平逐年不斷提升。
3 ?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績效提升的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的基礎上,要在經濟質量、生態文化、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和政治穩定等方面同步、整體推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
3.1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首先,應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生態農業、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不斷優化經濟結構。其次,合理引導和控制高耗能行業的發展,淘汰掉高污染的企業,降低能耗,不斷降低單位GDP能耗的水平,提高單位GDP能耗對于生態經濟文明建設的貢獻。此外,陜西省要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進一步積極發展水電、風電、太陽能電等可再生能源,增加清潔能源的消費比例,減少碳排放和大氣污染,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3.2 培養公民生態意識,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生態意識反映了人們追求“五位一體”和諧發展的美好愿望,公民生態意識的提高離不開教育,通過教育可以對人們的價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消費行為進行引導,使其符合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并向有益方向發展。政府應當多途徑多方面向公民普及生態文明的相關知識,政府可以倡導公眾選擇公共交通綠色出行方式,為減少污染排放貢獻力量,親近低碳生活。
3.3 改善民生,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陜西省生態社會文明建設績效的提升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適當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政府對于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保障相對貧困地區的弱勢群體入學、就醫、養老等基本的生存需要;二是積極開發就業崗位,解決城鄉居民就業的問題,尤其要著力解決農村居民的就業難的問題,不斷完善失業保險制度;三是加大公共財政對于改善民生的投入力度,確保改善民生的支出隨經濟的增長而同步增長。
3.4 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黨的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陜西省應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制度建設:第一,完善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創新制度;第二,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第三,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健全生態監測和評價制度。
3.5 提高政策透明度,推進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生態政治文明建設績效水平的提升,離不開政府的引導。政府應當積極主動地提高信息公開程度,不斷提高治理能力。一是要促進行政信息公開,讓社會公眾擁有更多的知情權,將政策制定與政策解讀相結合,促進信息公開的實質有效性;二是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加快構建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不斷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參考文獻:
[1]裴瀟,鄧云君,羅森.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J].財會月刊,2016(26):15-19.
[2]劉素榮,李積鵬.大數據背景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績效評價研究——以山東省17個城市為例[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01):69-77.
[3]李旭輝,朱啟貴.基于“五位一體”總布局的省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8(09):107-117,128.
[4]蔣小平.河南省生態文明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研究[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08(01):61-64.
[5]付恩凱,王華.自貿區背景下的陜西省生態文明建設體系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7(07):99-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