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吉華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老師要努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創設自主探究的環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知識,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生 自主探究能力 鼓勵 賞識
一、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問題,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數學也離不開實際生活。這就要求數學老師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實施“生活數學”教育,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學習了小數乘除法之后,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問題:家庭不是用電,就是用煤氣,究竟是用煤氣省還是用電合算?學生非常高興回家調查,結果很快出來。其中一個同學的情況是:電飯煲的功率是800瓦,每小時用電0.8度,每度電是0.50元左右,煤氣一罐是60元左右,大約可連續燒60小時。再通過實踐計算,電飯煲每次燒飯需30分鐘,花費約0.5×0.8×0.5=0.2(元),煤氣燒飯每次也需30分鐘,花費60÷60×0.5=0.50(元)。最后得出結論,用電比用煤氣燒飯便宜,還干凈方便。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通過自主探究,解決了生活中實際問題。
二、鼓勵和賞識,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主觀能動性
新課程下的課堂應該是賞識信任的課堂,因為只有共同的信任才能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例如,學習了“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我讓學生做課外練習冊上的有關補充題。有的同學說:求圓柱的高太麻煩了,用側面積除以底面周長,除不盡,商是循環小數。我一看,題目是這樣的:圓柱的側面積是80平方分米,底面半徑是4分米。求這個圓柱的體積?于是我和他們一起計算起來。
先求圓柱的底面周長:2×3.14×4=25.12(分米)。再求圓柱的高:80÷25.12。“果然除不盡。”我隨即讓學生把80平方分米改成了75.36平方分米,這下可容易做了。
75.36÷25.12=3(分米)。最后算出圓柱的體積:3.14×42×3=150.72(立方分米)。
同學們繼續安靜地接著做題,只有小杰和他的同桌不時地在交流著什么。不一會兒,小杰在下面興奮地叫了起來:老師,這題還有一種簡便方法,可以不必換掉80。
于是,我鼓勵小杰:老師相信你,你能具體說說是怎么想的嗎?小杰拿來了圓柱體積演示教具,一邊動手操作,一邊進行講解: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把圓柱切開,照下圖拼起來,圓柱體就轉化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高就是圓柱的高,因為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所以圓柱的體積也等于底面積乘高。同學們也開始興奮了,互相交流起來。其實,練習冊上的這道題目根本不需要改換“80”,它可以這樣計算:80÷2×4=160(立方分米),當初出題者的目的應該是讓學生用這種方法來進行計算。
新課堂是賞識信任的課堂!老師用信任的力量點化課堂的美麗,在給學生帶來幸福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無窮的樂趣。
三、老師大膽放手,留給學生充分自主探究與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當今,課堂教學要求老師在時間和空間上要放得大一些,老師不只是按照預先設計好的程序上課,只要是對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有利,就應該抓住時機,敢于打破原來的設計,采取開放式的教學。
課堂上要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因為每個人的思維結構和思維速度不同,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時間,使各人的思維能力都得到訓練;留給學生說的機會,鼓勵學生,使他們敢說、愛說、怎樣想就怎樣說,說錯了再重說;留給學生合作討論的時間,不要讓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擺設和走過場,而要真正起到實效,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合作的力量,享受到成功的喜悅;留給學生提問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看成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教室,然后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教室。
四、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
學生并非天生就是“悶葫蘆”,而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們在教學活動中忽視了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給學生帶來了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壓力,造成了學生不敢質疑。老師要努力營造一種民主、自由、平等、協作的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更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不能責備、譏笑、更不允許其他同學取笑。老師要善于捕捉學生質疑中的點點智慧火花,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適時進行正面評價,使學生時時有種愉悅的心理體驗,感受到思維勞動的成功和樂趣。在這種積極評價的體驗中,學生一直處于一種興奮狀態。他們為了追求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積極思考,全心投入。只要有機會、有疑問,學生便會毫無拘束地搶著提問。
在教學中,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拓展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探索意識,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提供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