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福
【摘要】科學探究應從準備材料入手,通過創設情境、巧設問題、投其所好、抓住時機,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進行科學的、有目的的探究。學生科學素養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而小學科學中的探究學習對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就應該把眼光放在為孩子未來著想上,在平時教學中就應該有意識進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習慣,讓探究式教學真正深入課堂。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課堂 方法
一、充足的素材是探究教學的物質保障和前提
國家雖然按照一定標準為學校配備了教學儀器,但卻不能完全滿足科學探究的需要。所以,教師需要從生活中廣泛搜集素材,以便于在教學中進行科學探究。科學探究素材應包括:
1.日常生活中能找到的一些物體。如各種紙、塑料、木頭,各種金屬、各種動植物、各種食物等。這些都是進行科學探究的物質基礎。這些材料看起來似乎很容易找到,但有時也很困難。例如,學生在探究幾種不同材料的“鍋”的傳熱能力時,需要同樣厚的鐵片、鋁片、玻璃片、陶瓷片等,這幾種材料是生活中常見的,但差不多同樣厚的就不太容易找到。研究不同布料的防水性和透水性,需要棉布、絲綢、毛料、合成纖維等,這些材料找起來也不容易,真正需要花一些心思去搜集和準備。
2.探究時所需的環境。例如,觀察薔薇花叢中的生物需要花叢,觀察生態瓶中的生物需要生態瓶,研究土壤需要到菜園中采集土壤,觀察花的構造需要大量的各種各樣的花。這些環境條件,有的需要學校提供,有的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創造。
3.探究活動所需要的學習資料。對于有些不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和事物,需要借助一些資料進行研究,如探索宇宙中的天體,認識食物的營養成分,了解納米技術等,這些內容很難通過發現法去認識,可以直接查閱資料,獲取知識。所以,圖書、網絡、教科書都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不可缺少的資源。
二、創設情境是激發探究欲望的有效方法
由于知識經驗的缺乏,學生在探究事物時需要依靠具體形象的支持,探究活動明顯傾向于探究環境中某些特定的聯系。因此,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1.情境引入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場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如對巖石的探索,可以先放一段有關巖石地貌的錄像,或者直接把學生帶到有巖石的地方,使學生在廣闊的場景中感知巖石是什么樣的,尤其是一些有奇特顏色或形狀的巖石,更能激起探究欲望。
2.矛盾引入法。教師可以通過演示實驗、播放影音資料等創設一個情境,并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矛盾,從而激發探究欲望。如在研究物體的沉浮與承載的液體的關系時,利用馬鈴薯在一種液體里沉,而在另一種液體里浮的現象與學生已有經驗“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或“重的容易沉,輕的容易浮”之間發生矛盾,學生就更想知道其中奧秘,從而激發探究興趣。
3.經歷引入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講述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讓學生幫助解釋或者解決其中的問題。如在學習《動與靜》時,我講述了一次乘車的經歷。坐在火車上等車,突然發現對面的車動了,過了一會兒才知道是自己乘坐的車開動了……通過這樣的引入,學生的探究思維就被調動起來了。
三、投其所好,擇機引導,是推動科學探究的有效策略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他們最容易被一些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如鮮艷的顏色、奇特的形狀、會變形的物體、會動的物體、能拆卸的玩具、生活中少見的事物等。教學內容不要局限在教科書所規定的范圍,要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永遠是妙趣橫生的。”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過程中或生活中發生的實際事件恰當選擇探究的內容。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應帶著極大的熱情鼓勵他們探究并參與到其中去,在活動中,要進行必要的組織和幫助。探究活動不能只局限于課堂,還應延伸到課外。
四、恰當的評價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催化劑
過去的評價是以單一的測驗為方法,評價的目的是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不能評價和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成績和進步情況,評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該注意內容的多元化和方式的多樣性。從評價內容上說,既要評價結果,又要評價過程,而且要把對學生探究過程的評價作為重點。當學生在對某一現象進行探究時,教師的一句鼓勵、一句贊揚、一個期盼的眼神都會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學之間的相互評價,也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促使他們向更深的層次探究。從評價方式上說,不但要通過階段測試、提問等方式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教師評價、同學互評、學生自評對一個階段內的科學探究學習情況進行評價,總結成功與失敗,為以后的探究學習明確方向。
總之,科學探究要以物質為前提,問題為導向,創設恰當的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探究學習的廣闊空間。在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做學生的引導者,幫助他們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培養能力,提高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