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雪
摘 ?要:小學語文高段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倡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身的自主作用,而教師需要以任務或多種活動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讓學生在自主建構知識網絡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本文從小學語文高端閱讀教學入手,主要依據三個方面討論了閱讀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意識,而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引導學生發揮出自己的主體性。在具體的教學實際過程中,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的現實狀況,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學生能否有效掌握閱讀知識、閱讀技能來進行教學。引導學生在課上積極地進行思考與分析,讓學生在參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同時關注到學生的知識積累程度和思維閱讀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異,盡量照顧到全體學生,同時也要進行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筆者結合自己在閱讀教學中的實踐和不同教學方法的嘗試,現將教學經驗分享如下。
一、任務驅動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依據高段學生具備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主學習意識,叫學生已經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或利用手邊的工具書來克服生字詞的困擾,能夠了解生字詞的基本含義,因此教師的重點教學應該是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并能夠通過自主閱讀來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和文章所要傳遞的情感態度。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避免為學生通篇講解,除了耽誤課堂時間外,也容易導致學生覺得無聊。因此要想創設一個活躍的閱讀課堂氛圍,讓學生能夠進行自主閱讀,教師需要為學生設定一定的任務,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解決生字詞的困擾,初步感知文章,了解文章所傳遞的情感態度,為學生在課堂中進行閱讀做好充分的基礎工作。
例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時,教師可以設置第一個任務,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克服課文中的生字和生詞的障礙。在學生查詢并做好記錄后,教師可隨機抽查學生的掌握情況。隨后,教師設置第二個任務,要求學生利用橫線畫出作者和祖父在園子里做的事情,并找出體會作者內心感受的句子。這一任務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課文,了解課文中描述的主要內容。最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自主閱讀情況設置精細化的任務,將任務設計得更加貼合學生的理解情況。在幫助學生體會作者和祖父之間的感情時,就可以設置這樣的任務:作者在園子里十分淘氣、調皮,祖父對作者是什么態度,具體從哪些用詞或語句中可以體現出來?
二、創設情境法,學生逐步感知理解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創設情境的方式很多,教師需要注意課文內容與學生已有經驗之間的聯系,以此激起學生的已有認知,讓學生能夠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進行課文內容的探索。情境教學法涉及的方法較多,結合高段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教師可應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背景鋪墊、多媒體展示、聯系生活實際等,讓學生能夠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下逐步感知課文內容。
例如,在學習《草原》時,筆者聯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時融合了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境。首先,筆者在教學時融入了《草原》歌曲,為學生營造出適宜學習課文的氛圍。其次,筆者和學生們一同欣賞音樂,并結合學生對于草原的認知進行討論。筆者:“大家有沒有旅游的經歷?有沒有見過大草原?有沒有見過草坪呢?大家看到草原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嗎?”主張學生在全班范圍內分享自己看見草原或草坪的感受,并逐漸將教學重點引申到這篇課文上。先借助音樂來營造氛圍,而后讓學生在課上分享自己的經驗或感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提高對話法,拓展學生思維深度
課堂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對話的過程,該對話并不單單指言語上的交流,同時還包括精神上的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設法提高師生對話的有效性,設計好與學生溝通的問題,既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也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發散學生的思維方式。在與學生對話時,盡量避免需要學生簡單回憶就能回答的問題,設計出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加強對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鍛煉。也就是說,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應該是需要學生進行理解、比較、聯想、語言組織的,需要學生根據已有的學習經驗對事實作出推理和判斷,從而將知識應用于新的情境中。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具備一定的難度,具有適當的針對性和連續性,以營造活躍的學習氛圍。同時,合理利用學生的反饋,將學生在課上的生成變為寶貴的教學資源。另外,教師應避免學生處于一直被追問的狀態,以免引起學生的反感。
總之,小學高段的語文閱讀教學不再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字詞積累上,更加強調學生的自主閱讀感受。教師要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同時應用多樣化教學手段,在激起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小軍,鄒紅梅. 淺析小學語文高段閱讀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01):104.
[2]趙長葉. 淺談小學語文高段閱讀的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4(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