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珊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教學中,教師需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們的語文寫作能力。在長期的語文知識教學工作中,教師發現學生們若是語文知識學習良好,其語文寫作水平必然極佳。為了使學生們在語文考試中獲得更好的成績,教師需要立足于學生們的語文學習實際,設計綜合性的寫作教學策略。正因為教師為學生們設計了整體性的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小學階段的語文寫作要點,從而實現學生寫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伴隨著“新課改”教學政策的持續深入,小學語文教師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所以,教師明確學生當前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設計綜合性的教學策略進行細致指導。故而,教師引入大量趣味性寫作素材內容,以此提升學生們的語文寫作興趣。同時,教師為學生們設計更有意義也更深刻的表達任務,使學生們的寫作思維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升。此外,通過教師重視學生寫作內容的情感元素體現,使學生們的寫作語言更富深情。
一、趣味素材積累,提升學生寫作興趣
在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小學階段的語文知識期間,需要幫助學生們有效強化其寫作能力。以此,教師經過系統性的教學研究,發現學生們當前的寫作內容,大多較為空洞,其實際表達能力不佳。為了能夠使學生們的寫作語言更加深刻,教師需要為學生們引入大量寫作素材內容,以此幫助學生充實自身的寫作“庫存”。但是,教師發現單純的寫作素材積累,難以提升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所以,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們設計大量趣味性寫作素材內容,使學生們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并被教師教學內容所吸引,從而切實提升學生們的寫作素材學習質量。通過教師引入趣味性教學元素,使學生們對寫作更加感興趣。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們進行相關寫作素材的積累時,需要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趣味性素材內容,借以提升學生們的語文學習效率。其中,教師在為學生們講解“亡羊補牢”和“南轅北轍”的典故時,就會發現學生們對于寓言故事內容特別感興趣。所以,教師在為學生們設計相關寫作素材教學內容時,便可結合學生們感興趣的素材內容,進行相應的知識拓展教學。為此,教師為學生們引入“葉公好龍”以及“杯弓蛇影”等典故知識,使學生們能夠有效理解其中的深刻含義,并使學生們的寫作具備更多有用的素材。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寫作素材積累教學,可以使學生們的寫作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滿足。
二、深刻語言表達,增強學生思維能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寫作方面問題,就是自身寫作語言表達思維的限制。在教師看來,從學生們日常的寫作訓練內容中,可以發現其已經具備基礎性的寫作思維和能力。但是學生因為受日常語言對話的影響,導致其在實際寫作訓練期間,難以有效進行書面化的語言表達,也就是其語言表達思維和能力受到日常生活情境的限制。因此,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語言表達情境,以及不斷豐富學生的書面化表達思維,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寫作語言的品質提升。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講解相關的語言表達技巧,并強調語文寫作的思維轉化方法,可以使學生們對當前語文寫作有更深刻的認知。
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們進行語文寫作訓練時,就可結合學生們之前的寫作訓練內容,進行相應的寫作語言指導。為此,教師結合學生們的寫作內容,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和判斷,使學生們明白自己當前所面臨的問題,以及自己需要怎樣做才能確保寫作思維的靈活性。教師要求學生們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需要思考寫作內容的性質,以及自己所用語言的書面化表達程度要求等。通過學生對自身寫作內容和思維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寫作要求,最終切實提升學生們的語文寫作水平。
三、注重情感抒發,提高學生語言質量
為了切實提升學生們的寫作內容質量,教師需要強調其寫作內容的情感內涵。在學生們進行寫作訓練的期間,教師需要為學生們強調寫作內容的可讀性,以及其中滲透出的情感因素重要性,可以使其寫作內容更加優質。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寫作方法時,需要特別為學生們講解如何在其寫作內容中進行思想情感的滲透。通過教師為學生們強調在寫作之前,先聯系自己之前的真實經歷,進行相關情感的抒發,可以使學生們的寫作內容更具感情要素。
例如,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習作題目“我的夢想”,要求學生進行相應的寫作訓練。此時,學生需要按照教師教授的方法,進行有效的情感表達。通過學生對自己夢想的追求,以及結合自身學習生活實際,進行有效的語言情感表達。同時,學生需要在自己的寫作內容中,應用大量的修飾性詞語和句子,使閱卷教師能夠第一時間就感覺到自己對夢想的執著和熱愛。通過這樣的寫作教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情感表達,提升寫作內容感染力。
綜上所述,教師為學生們講解小學階段寫作知識,需要設計綜合性教學策略,全面提升其寫作內容質量。
參考文獻:
[1]吳曉莉,高鵬飛.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整合路徑探析[J].學周刊,2017(18):153-154.
[2]宋開強.論生活感知策略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的作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7(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