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菊花 張泰煒 鄧萬里

摘? 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訪談法等研究方法,對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結果顯示:新社區在體育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存在著場地設施欠缺、資金少、社區體育指導員缺乏、宣傳不夠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研究提出了一定的建議,以期促進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的發展。
關鍵詞: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 體育公共服務? 供給? 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20)07(c)-0202-03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survey, field interview to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supply in new communities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relocation in inhospitable areas of Guizho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provis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in new communities, such as lack of facilities, lack of funds, lack of community sports instructors and insufficient publicity. For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 in the new community in Guizhou province.
Key Words: Relocate new community in inhospitable areas; Sports public service; Supply; Present situation
“十三五”期間,貴州省共實現188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入住新社區。在較好解決搬遷居民的就業、醫療保障、子女入學等問題后,要進一步鞏固搬遷入住的成果,就要讓搬遷居民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安心住下來”,公共服務保障體系及文化服務體系顯得尤為重要。體育公共服務是公共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公共服務的好壞、供給是否充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體育科普知識的掌握和健康水平的提高。通過走訪黔西南州栗坪社區、畢節納雍鴿子花小鎮、六盤水紅橋新區、銅仁德江楠木園、黔東南鎮遠兩路口等15個新社區,對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現狀進行實地調研,并對部分新市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568份,回收率94.7%,其中有效問卷557份,有效率98.1%。
1? 研究結果與分析
1.1 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供給
社區中體育器材、場地、設施具有分布范圍廣、利用率高、實用性強、貼合新市民健身需求的特征,是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供給的主要內容。調查中發現,貴州省在建設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的同時,在社區內修建了部分體育設施、場地,配備了一定的器材,在調查的15個社區中,每個新社區都建有籃球場、乒乓球場地和體育健身器材,其中6個社區有健身步道,黔西南州栗坪社區有網球場,栗坪社區還建有室內活動中心,這些公共體育場地、器材基本符合新市民體育鍛煉的需求,分布上比較合理,使用和操作起來便利,能夠滿足廣大新市民體育運動需求,而且能夠營造運動氛圍,激發廣大新市民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當前貴州省對于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籃球場、健身路徑器材等基本達到了公共體育場地設施的全覆蓋,但是在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覆蓋類型上不足,在健身步道、自行車道、足球場、室內場地等覆蓋上僅有少部分社區建有,并且面積不大。
同時,在調查中還發現,已經擁有的籃球場、健身器材數量較少,在上千戶、幾千人的小區內,只有1個籃球場、1組不超過20個的體育健身路徑器材,遠遠達不到《貴州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16-2020年)》中對體育場地人均1.5m2以上的規定。在調查的568名新市民中,有397人認為社區現有的公共體育設施滿足不了健身的需求,占調查對象的69.9%。在越來越多的務工人員由于政府創造了大量的工作崗位而選擇留在家鄉工作后,場地器材的缺乏問題會顯得尤為突出。
1.2 社會體育指導員服務供給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全民健身的宣傳者、科學健身的指導者、群眾體育活動的組織者、體育設施的維護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領者。
調查中發現,在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注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幾乎沒有,有少部分曾經由體育部門組織進行過培訓,但沒有獲得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且培訓內容相對單一,以培訓基礎健身內容為主。目前在社區從事社會體育指導工作的主要是社區中負責文體活動的管理者以及日常愛好健身運動、帶領新市民一起健身的領頭者。新市民在接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服務上主要是健身指導服務、活動組織服務、健身宣傳服務,在體質測定、體育競賽、健身知識科普方面還欠缺。這主要與新市民的文化程度、年齡有關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們對體質測定、體育科普知識的掌握,也不能更好地向新市民提供這方面的服務。因此,要加強對新社區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訓,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上崗率,以發揮其在傳授體育健身技能、組織健身活動、宣傳科學健身知識方面應有的作用。
1.3 資金供給
充足的資金是各類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開展各種體育活動與競技活動、組織各類體育培訓活動、進行體育健身知識宣傳等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工作順利實施的重要保證。
在調研中得知,目前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的體育工作大部分是社區居委會來進行管理,有的社區有社會體育組織,比如廣場舞隊等群眾自發的組織。體育工作經費的資金主要來源渠道是政府撥款,有少數社區在進行體育活動,主要是體育比賽時有企業的贊助,但這種贊助也僅是贊助了當次的比賽,設定了明確的使用方向,對于后續的體育工作沒有給予更多的資金支持。并且政府撥款的體育資金較少,遠遠不能滿足發展速度快、供給內容逐漸豐富的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的需求。因此,如何拓展新社區體育工作資金來源渠道,成為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工作發展所面臨的重要難題。
1.4 宣傳供給
只有大力宣傳、推廣體育健身知識,宣傳體育的德育功能與教育內涵,才能強化人們對體育鍛煉身體、培養意志品質、培育精神方面的認識,從而促使人們樹立喜愛體育、終身體育的理念。在對社區管理者進行調查中發現,社區體育活動的信息宣傳途徑主要是召開會議、口頭傳達(廣播)等相對較傳統的方法。對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居民接受體育宣傳活動的情況調查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40.3%的新市民沒有接受任何體育宣傳活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新市民對于體育功能、體育健身的認識,這與新社區留守老人比例大有一定的關系。在接受到體育宣傳的339人中,接受體育宣傳的途徑主要是廣播宣傳,其次是海報宣傳、宣傳冊,這與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的老年人居多的特點有著重要的聯系。對于現階段信息傳達傳播的最主要途徑——網絡宣傳,僅有13.6%的新市民通過網絡宣傳接收體育信息。
1.5 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內容需求程度
根據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新市民對各項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內容需求程度的調查,可以根據需求程度進行優先供給,從而解決當前新市民最需要的體育公共服務。通過對568名新市民進行調查可知,對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內容為體育指導、場地器材、體育信息、競賽活動、體質監測、體育培訓,選擇人數分別為320人、431人、127人、378人、64人、95人。排名前三位的是場地器材、競賽活動和體育指導。排名第一位的是場地器材,這與前面對場地器材的調查是一致的,室外場地少、室內場地、老年活動中心幾乎沒有、體育器材設備樣式單一、數量缺乏等場地器材問題是制約新市民參與體育活動的最重要因素。排名第二位的是競賽活動,在搬遷進到新社區后,新市民希望舉辦各種體育競賽活動來豐富自己的業余文化生活,同時能夠更快地熟悉居住的環境和周圍的鄰居,同時體育競賽活動還能夠使人精神愉悅,吸引新市民參與到其中。排名第三位的是體育指導,這與社區體育指導員數量少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缺乏有效的鍛煉手段和鍛煉方法,使新市民對體育健身的興趣減弱,影響著居民對體育活動的選擇。對于體質監測這類的服務,由于新市民對于該項內容的認知不夠,在需求程度上排末位,在訪談中,甚至有少部分市民認為體質監測屬于醫療部門的工作。由此可見,新社區體育工作的宣傳有待進一步加強,尤其是加強新市民對于體育與健康的認知。
2? 結論與建議
2.1 結論
貴州省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供給存在著場地器材少、種類單一;社區體育指導員數量嚴重不足;社區體育資金來源單一、資金不足;體育工作宣傳渠道少、宣傳力度不大等問題。
2.2 建議
體育部門、社區管理部門要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開拓途徑尋求各級資金的支持、豐富社區體育場地設施、加大宣傳、充實社區體育指導員,從而不斷完善新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 蘇國蔚,杜雷.齊齊哈爾社區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19,10(7):154-155.
[2] 鐘全宏,楊婧,盛建國,等.西部地區農村體育公共服務發展現狀的調查分析[J].社科縱橫,2017,32(5):88-92.
[3] 馬志軍,石紅.精準扶貧背景下武陵山片區農村公共體育服務供給研究[J].體育科技,2017,38(6):63-64.
[4] 國務院發改委、體育總局.“十三五”公共體育普及工程實施方案[EB/OL].(2016-12-31).http://www.gov.cn/xinwen/2017-01/20/content_5161629.htm.
[5] 李斌.湘西易地扶貧搬遷新社區傳統體育傳承及健身服務體系建設扶持研究[D].吉首大學,2019.
[6] 吳秀云,趙元吉,劉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公共體育服務供需矛盾及其調和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0(1):1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