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朝
摘 ?要:初中生物是以探尋基本生命現象、探索基礎生命規律為主的自然科學,其在知識構架及內容特性上有著很強的抽象性,尤其是涉及諸如細胞等微觀領域的知識或者內容,更需要學生借助抽象思維去想象、聯想、感知、認識。這對于初次接觸初中生物的初中學生來說,無疑于是一種很大的挑戰與考驗。然而,隨著諸多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資源的豐富,媒介素材的繁榮,使得諸如微課、多媒體等教育教學輔助工具已被廣泛應用至教育教學領域,且取得了較好效果,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好評和贊許。因此,教師在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時,為了靈活化簡知識難度,切實提升教學效率,充分促進學生發展,可以將微課這一便捷、生動、形象的教學輔助資源運用至初中生物教育教學之中,并促使學生在微課的引領與驅動下,深度探究生命本真,更好地學習生物知識,切實提升綜合素養。
關鍵詞:微課;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運用
微課是以視頻、音頻為載體,針對某個知識點或者教學活動而開發的教學輔助資源,其既是對于教師教學指導內容的精準記錄,又是教學要點、關鍵的充分反饋,而且在呈現方式上有著很強的即時性、可視化、多元性、豐富性特點。在用時占比上一般維持在3~8分鐘之間,在表現特性上比較短小且精悍,更容易突出教學重點,彰顯教學難點。而且,與教師平鋪直敘式的講解相比,微課有著更強的感染力與生動性,其更容易凸顯教學主題,引發學生注意,為教學活動開展,教學難度化簡起到輔助與引領作用。因此,教師在運用微課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指導時,應該加強對學生實際的關注、對教學內容的融合,并結合教與學需要,將諸多抽象性、關鍵性、復雜性的生物知識、實驗活動、教學資源等整合為微課資源,并在必要性教學環節予以適時地呈現和展示,以促使學生在微課的輔助與引領下,更好地參與教學活動,切實融入教學之中,為確保學生發展,提升教學效率而奠基鋪路,給予幫助。
一、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微課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應用的普及與推廣,以微課為輔助的教學效率也得到了較大提升。但不可否認的是,一些教師由于認識、理解、把握等方面的不恰當、不充分、不到位,使得微課之于初中生物教學的作用并未切實發揮,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嚴重制約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學生生物學習的發展。對此,教師既要引起重視,又要積極改進。
(一)微課制作、選用不夠科學
由于微課所呈現的都是教學的重點、難點、核心,而且基本以短視頻形式呈現。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制作微課,便成為初中生物教學中教師應該關注的重點議題。但是,由于一些教師接觸微課的時間不長,選用的制作軟件、工具等存在諸多淺顯,而且對教學重點的微課展示方式、教學難點的微課表現形式、教學核心的微課借助措施等研究不深入、透徹、到位,使得微課的制作時往往停留于理論層面,并未在實質上得到突破和提升。受此影響,很多教師所制作的微課,要么比較寬泛,信息量太大,不利于學生學習與認知;要么實踐把控不當,致使學生產生倦怠心理;要么至關注微課的形式,卻忽視了其內涵和實質。微課制作、選用得不夠科學,使得微課的作用發揮也大打折扣。
(二)微課使用、開發不夠充分
對于微課資源的開發,微課素材的整合,需要以學生實際和知識特性為基礎,如果脫離知識與學生直接進行微課開發,勢必會背離學生發展需要,微課的作用也難以充分發揮。但是,很多教師在微課選用時,往往更多關注的是微課的形式,對于其應該切實彰顯的實質性問題、知識、內容等滲透、體現得少之又少。同時,有些教師在微課使用時,對于其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對接點把控不精準,導致一些微課由于使用不充分而影響了學生認知,或者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也對于學生在思想、認識上產生了不良影響。
(三)教學定位、導向存在偏差
微課的功能雖然強大,可以將諸多有效的信息、資源、素材等滲透至教學內容、知識、環節的方方面面,但是,其并不能替代課堂教學的全部,更不能沖淡教學的主題與核心。然而,很多教師由于認識不足,以致于為了所謂的教學形式、套路等,在課堂教學中大量使用微課,甚至濫用微課。使得學生面對紛繁冗雜的微課視頻、素材、資源、信息等應接不暇,教學的重點內容、關鍵知識、核心問題也在無形之中被嚴重沖淡。這一問題,也是目前初中生物教學中微課使用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也是教師應該重視并變革的重點。
二、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的有效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教師應該引起重視與關注,加強研究與反思。進而在組織、設計、開展教學活動,融入、滲透、整合微課資源時,加強對微課與初中生物教學之間關聯的研判與考量,分析與探究,以促使微課的使用、開發、落實、運用更加符合初中生物知識特性,更加符合學生學習需要,進而在科學使用微課,有效開發微課,充分融入微課中實現突破,并通過對微課作用的逐步發揮,為切實提升初中生物教學效率,有效推動學生發展而奠基鋪路。
(一)借助微課,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做好課前預習,是確保課堂教學效率得以提升、重點得以鞏固、難點得以突破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在開展課前預習指導時,應該加強對微課的開發和利用,以促使學生在微課的輔助、引領、帶動下,更好地融入生物預習之中,為切實凸顯課前預習的針對性,科學性、有效性而給予保證。一方面,針對教材基礎性知識,教師可以將其制作成微視頻或者微動畫,在布置預習任務時靈活呈現,讓學生在微課與知識的銜接過渡中,提前學習基礎知識,并開展學習探究,以切實增強課前預習的實效性。另一方面,結合教材拓展性內容,教師可以在課前以微課的形式予以指導或者強調,并倡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課外書籍、生活素材等進行了解、探索,在確保學生認識視野得到充分開闊的基礎上,提前開展探索與學習,為有效擴充學生視野,充分豐富學生知識儲備而給予幫助。
例如,在進行《生物生存的環境》課前預習指導時,為了確保學生可以精準舉例來描述不同生物所生存的環境,并在課前自主完成對于不同生物生存的環境進行歸類與整合這一自學任務,教師可以將課前預習指導制作成若干個輔助性微課,并在布置預習任務時充分展示,以促使學生在微課的帶動下切實借助教材知識開展預習與自學。
(二)利用微課,引導學生融入課堂活動
初中生物在知識構架、內容體系比較龐大、繁雜,而且在不同知識框架下,對應的零散型知識點、細節性問題點依然比較繁多。這使得學生在學習、認識、理解時,往往會因為難以精準理解、充分掌握而陷入恐慌或者進入誤區,對其學習產生不利影響。對此,教師可以將微課適時引入其中,就諸多比較復雜的知識點、比較抽象的問題點,開展針對性剖析與深刻性講解,以促使學生在更為形象、生動、有趣、豐富的教學輔助下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實現對于不同知識的有效學習與充分理解,既簡化了學習難度,又提升了教學質量,更促進了學生發展。
例如,在進行《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學時,為了確保學生可以充分理解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并切實掌握其在植物生存中的應用與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將光合作用的實驗過程直觀展示,引導學生清晰、精準、直觀觀察并了解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條件、產物、原理等,對促進學生實現認知遷移給予了保證。
(三)依托微課,促使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由于不同學生在知識基礎、思維能力、理解能力、認知特性上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以致面對同一知識教學,不同學生在認識、理解、學習上所獲得的體驗、感知也會出現很大差異。對此,教師在借助微課開展教學指導時,也可以結合學生實際,針對知識特點,開發出具有層次性、梯度性的微課,并引導不同學習現狀的學生開展差異性學習,為促使學生知識體系構建,推動學生理解能力提升,實現教學效能增強而給予保證,提供指導。
例如,在進行《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教學時,教師可以針對不同學生開發出輔助性微課,并對學生開展分類推進、分層指導。針對學困生,主要以基礎知識體系構建為主,并利用微課呈現池塘中的水草、魚、蝦等生命,讓學生在初步感知池塘生態系統的基礎上,自行構架生態系統的知識概念體系。針對中間生,教師可以將綠色植物融合至池塘之中,讓學生在探尋綠色植物與其他生命之間關系的基礎上,實現認知遷移和升華,以確立更為完備的生態系統知識體系。針對學優生,教師可以利用微課再次進行拓展,在展示簡易生態系統構架的基礎上,帶動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探究自己身邊生物之間在不同生態系統中的作用與關聯,以切實拓寬其思維空間,增強其理解能力,促進其素養培育。
三、結論
總之,實現微課與初中生物教學的有機整合與無縫對接,既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現狀與學習需要,也順應新時代的初中生物教學導向與發展趨勢。因此,教師在運用微課開展初中生物教學時,應該加強對學生實際、教學內容、學習活動的研究與考量,并結合教學需要,根據教學特性,科學、靈活、精準制作、開發、使用不同微課資源,并讓其融合、服務至不同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微課的輔助、驅動下,更好地學習生物知識、切實感知生命魅力、深刻了解生命規律,以對于生物知識保持濃厚的興趣和飽滿熱情,開啟初中生物學習之旅。
參考文獻:
[1]邵名果.例析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基礎教育論壇,2019(25):78-79.
[2]季劍徳.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26):194.
[3]韓艷婷.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01):153-154.
[4]李鴿.微課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7(S1):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