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曦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貫穿于任何一個學習階段,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都有這門課程。足以見到這門課程在學習生涯甚至是人的一生當中的重要性。初中的法治課程不僅僅只是單純地帶領學生認識生活中所存在的道德和法治,更具有內在的人文性以及實踐性等一些綜合方面的特征。所以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互動性的教學模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互動教學
在開展互動性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做到的是要準確把握學科的特點,遵循學生們學習的規律。同時也要注重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在案例選擇以及活動設計的過程中充分增加可互動性元素,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活力。同時要摒棄過去傳統教學中只有師生互動的陳舊理念,加強學生之間的自主互動。將課堂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在探索過程中真正明白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教學的意義。
一、互動教學模式的基本概念
其實,互動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對于當代的課堂教學而言并不是一種新奇的課堂模式,并且在教育體系不斷改革的過程中互動教學也有了新的含義。過去提到互動性教學,人們往往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然而,具有互動性的課堂不僅僅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也需要學生和學生之間進行一定的互動。在討論交流以及分析課堂知識的過程中,使枯燥抽象的一些法治概念以及道德現象,變成一種具有辯論性和競爭性的社會形式。任何一個學科所學習到的知識,總是來源于生活并且作用于生活的。合理利用好生活的實踐經驗,也能夠幫助初中道德法治課堂互動教學模式進入到一個新的層次。
二、實施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互動教學的具體措施
1.教師改變教學觀念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行互動教學的基本目的是要改善課堂質量,增強學生們對于本課程的興趣,進而達到幫助學生提升成績、營造良好的校園生活氛圍的目的。所以這是一個自上而下的課程改革過程,那么教師在此期間起到的作用重大。要想實現真正的互動性教學,首先要從教師做起。
例如,從教材內容的排布上就可以明顯看出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對于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必要性。首先引領青少年認識生命,讓他們以懷抱理想的狀態面對未來學習生活中的種種挫折,帶動課程理念和方式等多方面的變革。并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基本理念也在中學的思想道德和法治貫穿始終。互動性教學課堂的實行是要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革,讓課堂更加富有活力。所以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只有充分了解了課本內容,才能夠在課堂之上提出讓學生印象深刻的問題。過去人們的觀念中法律自然是不可撼動的國家之本,然而和道德確實分開的兩個部分。但是在社會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法律和道德成為了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總被學生認為是鐵面的法律也有顧及人情味的時候。
2.選取社會熱點話題,激發同學之間的互動
加強同學們之間的互動,是互動性教學改革的實質性進步,當今教育體系提倡學生們自主學習,培養他們的核心素養,所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上的互動教學,也應當注重讓學生們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能夠活躍課堂的氛圍,也能體現互動性教學模式的本質。
例如,教師在開始講授堅持“憲法至上”這一個單元的過程中,通過第一課《維護憲法的權威》的學習,讓學生們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權利得到保障,同時國家權力是屬于人民的,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是憲法的基本原則。教師可以采取社會中的熱點話題以及相關事件來讓學生了解憲法在社會生活中的真實作用,同時也能夠很好地體現權利和義務的相對性,公民在實施自己本就應當得到的權利的同時,也有義務維護國家憲法。設置“面對社會中的一些不法分子以及對國家法律置之不理的不良青年學生應當怎么做”的話題,讓同學之間展開討論。
3.兼顧課程的權威性和藝術性
在必要的時刻可以向學生們介紹一些簡單的法律條文和法律規定等。初中學生對于未來社會的未知程度不亞于剛降生世界的新生兒,讓學生們真正認識的法律并不是日常說起來簡單的一個詞語,而是真正具有含量,能夠影響到社會以及生活的一個元素。教師起一個引領和榜樣作用,帶領學生們共同探討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和法治問題。只有教師真正將互動性的教學模式滲透到日常的課堂當中,才能讓學生們更好地接受。重視這門課程,不僅僅表現在學生們學會了知識,而更重要的是要將其應用到生活當中。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之中實行互動性的教學模式,是符合當代青少年學習需求的,既能夠保證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過程性以及實踐性,也能夠將道德和法律進行有機融合,滲透有關日常生活中所必備的一些特質能力等。從最初的理念到觀念,再到實踐,讓初中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到道德和法治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雷金全.淺析時事熱點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學周刊,2020(23):137-138.
[2]邱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實踐[J].學周刊,2020(2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