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炳卓
【摘要】勞動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具有較為全面的教育功能,勞動教育課程以實踐活動作為主要形式,在課程中融入STEAM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中心, 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樂意使用跨學科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提升學生勞動技能與素養,促進全面發展。
【關鍵詞】STEAM教育;小學;勞動課程;技能與素養
勞動教育是基于體力勞動與物質生產勞動的綜合實踐活動,融合了生產勞動、科學技術、信息技術等多領域的學科知識,也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跨學科實踐性課程,在理念與實踐上具備豐富的內容和內涵。堅持立德樹人,落實五育并舉,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途徑,而勞動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勞動教育追求的目標與STEAM教育是一致的,如何將STEAM教育理念融入小學勞動課程的實踐中,進行教學模式整合顯得很重要。
一、STEAM教育的理解
STEAM教育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將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藝術(Art)、數學(Mathematics)等學科有機地融為一體,是一種新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它強調學科間的融合,整合過程和內容,連接抽象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注重合作與團隊性工作,是以學生為中心的積極性學習。這教育理念與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樂意使用綜合學科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國內學者余勝泉、胡翔等人梳理出STEAM教育具有跨學科、趣味性、體驗性、情境性、協作性、設計性、藝術性、實證性、技術增強性等九個核心理念,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跨學科整合的教學模式,具體過程包括:教學分析、學習任務設計、工具與資源設計、學習支架設計、學習活動設計、學習評價設計、總結與強化練習、項目方案試用與改進。這種教學模式與《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的教育方式方法要求不謀而合,融入STEAM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是當下新勞動教育體現思想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高效模式。
二、基于STEAM 教育理念的小學勞動課程設計與實踐
《無土栽培豆芽》是勞動教育三年級校本課程的一課。在本課教學設計里,融入了STEAM教育理念,學科整合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思路上,以“知識探討—信息獲取—設計模型—實踐觀察—數據測量—成果反饋—技能拓展—綜合評價”為教學過程, 使學生獲得了無土栽培與土壤栽培知識,明白溫度、濕度和陽光條件對栽培的影響,體會農藝師的勞動技能,應用生物、物理等知識,生產出珍貴的勞動成果。從科學設想到勞動作品,充分調動學生的信息意識、勞動意識與工匠精神,提升他們動手實踐與創新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一)項目設計
先制作豆芽屋,再依流程生產豆芽。項目用料:兩個紙杯、根牙簽、一片紙巾、一個黑色塑料袋、若干豆子。搭建豆芽屋:將第一個紙杯用牙簽在底部扎若干用于排水的小孔,將一片紙巾折疊好放于紙杯底部,將豆子均勻放于紙巾面上;然后用牙簽在第二個紙杯內部橫插搭架,制成可裝水的托器,將第一個有豆子的紙杯放于第二紙杯的承架上,完成豆芽屋的搭建。培育豆芽:在豆芽上面灑上適量清水,用黑色塑料袋罩好豆芽屋,避免光照,然后將豆芽屋放于溫暖的地方,每隔一段時間灑水,觀察并做好記錄。
(二)勞動任務
學生以同桌兩人為一組,合作栽培豆芽菜。在動手實踐過程中掌握無土栽培技巧,感受生產勞動過程中不僅僅只是動手,還需要觀測空氣溫度、溫度與陽光情況,利用綜合學科知識改良生產工具,也需要合作創新意識以及耐心專注態度,從而促進學生改進技術提高勞動效率,創新勞動方式,培養尊重勞動、積極參與勞動、熱愛勞動的精神。
(三)教學設計
1.知識探討。從吃美味芽菜引出蔬菜種植,總結一般蔬菜的種植方式,討論土壤種植的蟲害問題,研究其他種植方式。探究無土栽培植物生長所需的陽光、空氣和水,以及溫度、濕度對作物成長的影響。
2.信息獲取。注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引導學生從家長、專業菜農、互聯網獲取相關信息,如,杯底大小的面積放多少豆子適宜?需要多久補一次水分?
3.設計模型。本勞動項目課程用紙杯、紙巾、牙簽、塑料袋等回收材料作為生產工具給豆子提供生長環境。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了解豆芽的生產過程,掌握技術知識,設計出一個用紙杯等材料搭建的豆芽屋,讓豆芽種子可以在適宜的氣候下正常生長。
4.實踐觀察。這一環節是勞動課程的重要環節,小組按照設計模型圖,制作豆芽屋進行生產,教師通過以下問題促進學生思考設計與實用性:
(1)紙杯怎樣放置可以保持水分的適宜度?
(2)如何控制豆芽屋的通風性和避光性?
(3)怎樣維持溫度?怎樣方便加水?
(4)放多少豆子最合適?
(5)如何讓豆芽長得粗壯?
(6)實踐過程中遇到問題怎樣解決?
5.數據測量。此環節要求學生觀察豆子的萌發情況并記錄數據。可以鼓勵不同組別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豆子(如黃豆或綠豆),選擇分別放于陽光下、陰暗處,或通風處、無風處,實踐過程中保持適宜溫度和濕度,觀察不同種子、不同環境的生長情況,記錄加水保濕等各類數據,最后小組之間進行數據對比。
6.成果反饋。在分享反饋環節,引導學生根據勞動成果進行完整的勞動過程表述。問題及改進方案的講解則是學生自我反思、批判質疑精神訓練提升的重要方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
(1)你的實施方案可行嗎?
(2)你提供的條件提供了土壤通常所起的何種作用?
(3)你還能想辦法讓豆芽長得更好嗎?
(4)怎樣提高豆芽的產量?
(5)你能在家里大量生產出健康可口的芽菜嗎?
7.技能拓展。通過展示各種高效生產豆芽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對無土栽培進一步了解和深入探究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發明更多生產工具,嘗試無土栽培其他農作物,使勞動創造價值,創造幸福生活。
8.綜合評價。在課堂、實踐教學過程中,采取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的方式。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對合作能力、勞動態度、工具改進、生產流程、勞動成果、分享感悟等方面進行評價設計。學生互評促進學生查找問題,發現不足,改進缺點,發揚優點。教師評價主要通過在學生動手勞動的過程中對于合作情況和材料工具的使用方式進行評價反饋。
三、教育效果反思
無土栽培豆芽勞動課程的建構與實施,堅持STEAM教育理念的科學探究與課程價值相結合、動手操作與思維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課程主題的設計注重科學性、探究性和價值性,讓全體學生在親身勞動中感受了無土栽培的樂趣,激發了對勞動創造的熱愛,了解勞作的基本流程,獲得勞動知識和生產方法,掌握增加產量的技巧,并在設計中進行農具改造創新,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收獲成就感和自信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學科知識、提高動手實踐能力、掌握勞動生產技能等勞動教育的目標。
[本文系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立項課題“基于農業生產和農具創新的實踐與勞動教育基地建設研究”(課題立項文號:教規建中心函〔2019〕38號)]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10/30/content_5235316.htm.
[2]余勝泉,胡翔等.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04):13-22.
[3]沈藝,陳潔.STEAM課例精編一年級[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