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智勇
摘要:隨著現代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空間受到了很大的擠占,尤其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但隨著文化強國、體育強國等戰略的突出,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項目的時代價值需要給予高度重視。對此,將在對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進行梳理和總結的基礎上,重點就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的開發原則和發展策略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競技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當中,黎族基本為海南省所獨有,在貴州省有少量分布。根據2010 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國黎族人口有146.3萬人,其中海南有127.7萬人,占海南總人口的 14.73%。黎族的發展歷史非常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 年前,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黎族人在長期的勞動習作、戰爭御敵和對外交流中,逐漸形成了很多具有黎族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經過多代人的傳承和發展,很多競技項目集健身功能、娛樂功能、競技功能、表演功能、交際功能于一體,在當今社會仍舊具有很高的傳承與發展價值。
一、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的種類與優勢
關于中國黎族傳統體育項目數量與名稱問題,目前仍舊有一定的分歧。經過有效文獻資料的考證,發現中國黎族傳統體育競技類項目有60之多,如錢鈴雙刀、拔藤、打陀螺、射箭、跳竹竿、劃竹筏、劃獨木舟、拉烏龜、頂杠、打狗歸坡、穿藤圈、錢串操、粉槍射擊、搶姑娘、賽龍舟、舂米舞、打鼓舞、打花棍、摔跤、射弩、彈弓、打水漂、扔石擊標、賽牛、賽牛車、斗牛、攀藤摘花、游水、水中格斗、竹排競渡、蕩秋千、蕩轉車、爬竿過樹、打木節、擊木比遠、猜木棒、守營、競走、乘子、背人碰撞、放風箏、狩獵、托物競渡、打鹿舞、敬祖舞、掰手腕、射魚、爬木城、斗牛舞、踏青舞、草笠舞、彈圓子、過獨木橋、渡浮橋、扭扁擔、踩技蹺、跳繩、捻轉子、爬椰樹等。
在黎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中,其中很多是可以作為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和傳承的。從黎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數量與名稱來看,其主要有三方面的優勢特點:一是內容非常豐富,涵蓋了游戲類、娛樂類、競技類、健身類等多種類型,所以其能夠實現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二是教育價值非常顯著,有利于健身育人,黎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形式,在運動中融德育、智育于一體,具有良好的教育價值,所以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在經過整理改造后可以引入中小學和高等教育課堂,在實現育人功能的同時,可以實現更好的傳承與發展;三是由于黎族是海南省最多的少數民族,也主要是聚居在海南省,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的群眾基礎是非常廣泛的,也有助于后期的推廣和宣傳[1]。
二、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的開發原則與發展策略
(一)開發與保護并行
黎族傳統體育項目開發與保護應當同步進行,這是因為很多傳統體育資源是不可復制的,一旦被破壞,后期修復的可能性比較小,所以只有做到開發與保護的同步進行,才能更好地發掘體育競技的潛在價值。例如,在錢鈴雙刀、拔藤、爬椰樹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相結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的開發中,既要重視特色品牌的開發建設,又要避免程式化、舞臺化的過度包裝,以防止失去原有的文化韻味和民族特色,這樣既有利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也可以更好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文化產品魅力,使參與者保持良好的興趣。因此,面向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項目的開放,必須做到保護先行,要避免粗放式開發、無序開發,要在實現有效保護和繼承的基礎上,實現合理開發和科學發展。
(二)凸顯黎族與海南特色
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當中,很多是具有黎族特色和海南特色的,這是其他地域項目所無法復制和克隆的,所以在開發與發展過程中要保持其特色性。特色性指資源可以說具有獨特優勢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屬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資源的特色性,決定了其產品開發以后的效益以及傳承價值[2]。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獨具特色的黎族文化內涵,這些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的核心競爭優勢和品牌價值優勢,所以在開發過程中要有所側重,通過黎族與海南特色的發掘來形成品牌優勢,凸顯品牌內涵,增強其市場吸引力。
(三)保持其參與性
競技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得到有效地繼承、發展乃至弘揚,就必須確保其群眾參與性的特征,如果不能讓社會大眾有效參與進來,并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和價值,也就失去了社會傳播的動能,偏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項目的開發初衷。黎族傳統體育中的很多競技項目,技術動作其實很具有親民特征,人民群眾學習和參與其中并不復雜,能夠有效融入其中,如拔藤、打陀螺、射箭、跳竹竿、劃竹筏等,只要我們對其進行積極地宣傳和編排,對其文化魅力和民俗風情進行很好的展示,就可以吸引更多的群眾參與其中,讓黎族傳統體育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更好的發掘。例如,黎族傳統體育項目雖然在瓊中、瓊南等地各縣城、鄉鎮政府部門每年的“三月三”、黎苗族節、春節等節慶都踴躍開展,但是其參與人數還相對較少,只有進一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的參與性,其才可以不斷擴大影響力,各個項目才可以得到更好的傳承。
(四)注重文化傳承
文化元素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項目的核心內容,對接下來的開發與發展活動具有深刻的影響,是參與者、傳承者主要的目的、動機和歸結點[3]。作為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黎族傳統體育沿襲了不少黎族傳統文化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動作風格上,是具有典型民族特征的。因此,要盡可能從黎族傳統體育涉及內容和形式上,發掘其中所蘊含的史學知識、文學知識、社會知識、健身知識、美學知識、民族學知識、藝術知識、軍事知識,這樣可以將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的文化內涵進行更好地展現,讓傳統項目更具有文化表現力,為后期體育旅游項目的開發以及體育課堂上的引入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五)強調市場導向作用
黎族傳統體育資源的開發應以體育競技、體育旅游市場的需求變化為依據,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體育競技、旅游者、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者的需求為標準,這樣才能確保傳統體育旅游資源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4]。針對黎族不同的傳統體育競技項目的開發,在前期必須做好市場調研工作,迎合現代體育、現代文化、現代旅游活動向多樣化、個性化等方面發展的市場特點,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人民群眾喜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體育競技類項目,實現從資源導向性原則向市場導向性原則的積極轉變,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類項目的開發可以以目標市場需求為導向,用市場運行機制來進行運作,有目的、有計劃地確定黎族傳統體育項目的開發主題、規模和層次,避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的盲目性、隨意性和重復性建設。
三、結語
總之,基于黎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綜合價值來看,很多是可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開發和傳承的,以便使其發揮出更大的時代價值和育人功能。對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對黎族傳統體育項目的系統整理,還要分析其能夠實現的時代價值和綜合功能,然后與我國體育強化、文化強國、“中國夢”文化建設、全民健身等戰略目標結合起來,促進黎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競技項目的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喜偉.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策略研究——以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鰲頭醒獅文化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7 (16):224–225.
[2]戴雙.課堂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元素的意義[J].教書育人,2017 (31):11.
[3]戴敬東.海南黎族傳統體育研究現狀及問題[J].瓊州學院學報,2016,23 (3):17–23.
[4]林日舉.淺談黎族傳統民間歌舞的價值與旅游開發利用[J].瓊州學院學報,2014,21 (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