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友
摘要:“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目前國內大多數高職院校開展教育教學的一種方法,但在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下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諸如:學校監控風險大、學生抵觸不配合、學生安全難保障等問題,導致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因此,針對在工學交替過程中對高職學生的管理方法的研究,對高職教育的學生管理工作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工學交替;學生管理;高職院校
工學交替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其表現形式為半工半讀、工學結合[1]。在工學交替模式下,一方面學生在校完成相關專業認知與理論學習,并利用學校實訓室開展模擬工作;另一方面學生在工學交替企業開展真實工作內容,并按相關要求完成工作任務。其優勢在于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和企業的生產資源將高職學生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工學交替循環培養企業留得住、用得著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因此,學生管理工作要服務于工學交替這種人才培養模式[2]。
一、工學交替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面臨的問題
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學生在學校與企業、教室與廠房、實訓室與車間、理論與實踐之間相互轉換交替學習,學習方式和學習場所的轉換勢必會對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帶來巨大的挑戰,從而給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新的問題。
(一)學生管理力度由強轉弱
高職院校學生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期間均在校學習和生活,在課堂有專職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進行約束,在課后有輔導員對學生的活動軌跡進行監控,使得學校對學生在校期間的行為得以進行有效的把控與管理。在工學交替模式下,學生在企業開展工學實踐時,雖安排的有企業導師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監督和約束,但企業導師往往受制于其自身工作任務而疏于管理。加之學生與企業導師接觸時間較短,情感因素導致學生對企業導師認可度較低,從而造成對學生的管理力度下降。
(二)學生管理由集中轉向分散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活動軌跡多集中于學校及其周邊,學校有專職的學生管理團隊和管理制度使得學生的管理相對集中且統一。在工學交替期間,學生離開學校進入企業開展工學實踐,學生出于對陌生環境的了解和自身的“學生一學徒”雙重身份,使得學生管理工作變得分散,且容易出現學校、企業兩不管的真空地帶。
(三)學生管理重心由內向外
在工學交替人才模式下,學生的管理工作重心開始由內向外轉變,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適應新的管理環境。隨著學生的不斷成長,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也日益增多,大眾化、體系化、標準化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適應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學校需要針對工學交替學生與企業共同研究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實施新的管理方法、使用新的管理手段,實現管理重心的平衡。
二、工學交替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的對策
(一)管理土實行校企雙導師制,工作上開展日報制
學校對學生的安全管理負有主要責任和義務。學校在學生工學交替期間,應建立校企雙導師制,企業導師負責學生在崗期間的工作任務和實踐教學,并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評判。學校導師負責學生在工學交替期間的日常生活管理與身心健康,建立學生學習和生活檔案,實時了解和監督學生學習和生活狀況,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教師的人文關懷減輕學生在角色轉變上的壓力。同時,企業導師與學校導師對學生的管理應實行日報制,每日定時匯總上報學生學習與生活情況,使得學生的管理分而不散。
(二)學校建立專職管理隊伍,強化學生管理
在工學交替模式下,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多部門、全方位的,這就要求學校相關職能部門要通力合作,協調處理。學校要建立專職的工學交替管理機構,涵蓋學生入學、考試、學習、工學交替、就業指導等服務,協調各方力量,匯聚各部門人才,為學生在工學交替道路上掃清障礙,厘清方向,強化管理。
(三)轉變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法
伴隨著工學交替工作的深入開展,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逐漸多元化,學生對自我的發展定位也逐漸清晰。學校要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改變或摒棄工學交替模式中固定化的工作單位、工作內容、工作時長等硬性規定。只要適合學生學習需要,符合相關政策與法規,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皆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工學交替方案。
在工學交替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需要根據不同學生、不同專業、不同企業、不同時期的不同特點,循序漸進、逐步完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勢需要學校學生與企業員工雙方共同努力才能顯現,工學交替的育人模式制度需要學校與企業雙方共同維護才能長久運行。
參考文獻:
[1]周常青.工學結合的反思與內涵擴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6):22-25.
[2]杜斐.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對策探析[J].黑河學刊,2015(08):14-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