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軍濤
摘要:伴隨我國自由搏擊運動發展不斷創新,“傳統武術”作為自由搏擊一種擊打形式及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通過近年來大多研究發現,傳統武術技擊的科學性與優化性對速度提升、力量爆發、技術發揮影響頗大。本次研究將對傳統武術技擊的弱化歷程及提升途徑探索進行分析研究,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提供依據參考。
關鍵詞:傳統武術;弱化歷程;提升途徑
傳統武術在我國搏擊運動發展中作用較大,具有較大的意義影響。然而現階段有關傳統武術技擊的弱化歷程及提升途徑研究相對較少,基于該問題現狀,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如晴末年傳統武術受西方火器影響出現衰弱、民國時期傳統武術出現民間大眾化推廣、建國初期國民經濟復蘇建設影響傳武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重文輕武”影響傳武技擊提升、加強傳統武術的傳承力度、創新傳統武術形式提升技擊性等,本次研究對傳統武術技擊的弱化歷程及提升途徑進行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傳統武術技擊概述
隨著當下我國體育競技形式日益多元化發展,傳統武術作為一種體育競技形式,一直被諸多專家學者所關注。中國傳統武術有其悠久的傳統特征,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及演變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我國傳統武術歷史發展悠久,從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技殺方法就應運而生,到達漢唐時期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武術套路,宋、元、明三個時期很多傳統武術門派、大家集成而生。一度影響了我國民國乃至當下的傳統武術發展。傳統武術技擊是在傳統武術套路、招式基礎上的打擊、搏斗方式,如形意拳、大成拳、詠春拳、太極拳、八卦掌等,這些都是具有鮮明特點的傳統武術形式,都具有一定的技擊效果。
二、傳統武術技擊要點
傳統武術在技擊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性,它不同于西方拳擊與東南亞等拳種形式在,在一定程度體現了中華民族剛柔并進、巧打躲擊靈活特點。傳統武術技擊要點如下:第一、以靈活擺動為主,靈活性是傳統武術重要特點之一,很多傳統武術技擊在招式上都以“打巧”為主,而不是力量上的硬拼、沖擊,打擊面也多以對方薄弱環節、防范漏點為主,通過招式及步伐的靈活變化,起到瞬間打擊的實際效果。第二、以變化性為主,變化是傳統武術重要特點之一,主要是指在招式變化上多為復雜、錯綜,對手很難對其進行有效防范,往往出現聲東擊西、迷蹤出擊,其擊打效果最佳。第三、以速度為主,“天下武功、無快不破”,中國傳統武術出招速度十分快,在該擊打過程中中國武術出招速度較快,對手很難在瞬間對其進行防范,因此,鞏固了傳統武術的技擊效果。
三、傳統武術技擊弱化歷程
(一)晚清末年傳統武術受西方火器影響出現衰弱
我國傳統武術技擊弱化的起點應追溯到晚晴時期,在宋、元、清朝初期我國傳統武術技擊功效都十分明顯。但由于長期的閉關鎖國,晚晴時期我國傳統武術形式已經無法起到更為高效的技擊功能,主要由于西方殖民及列強入侵,“火器”的應用造成對傳統武術技擊的重點打擊,在與西方列強對抗過程中,武術的技擊性根本無法與洋槍火器對拼,這樣就導致當時對傳統武術認同及傳承的反思。當時很多武術流派與大家都對傳統武術技擊效果產生懷疑,雖然這種懷疑性較為偏激,但從思想層面已經出現動搖。加之隨后的洋務運動,使傳統武術形式及發展一度弱化、限制,很多傳統武術流派與招式發展傳統都逐漸消失、隱退,為后期我國傳統武術技擊效果提升及發展造成極大不利影響。
(二)民國時期傳統武術出現民間大眾化推廣
民國時期,中華傳統武術已經逐漸向民間流傳,呈現大眾化推廣形式。此時傳統武術門派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但其門派類別較為雜亂,即多而不精。從武術套路、招式方面都較為混亂、多樣,這樣就造成了實際技擊效果的下降,很多武術套路及招式經過雜合、改變,逐漸失去了原本的技擊功效。加之兵荒馬亂、百姓生活多為潦倒,這樣就造成了傳統武術發展過程中的局限性,在技擊提升當中也多受環境限制,這樣就造成民國時期傳統武術出現第二次弱化。
(三)建國初期國民經濟復蘇建設影響傳武發展
新中國建設后,我國戰略發展目標以復蘇生產、產業建設為主,在該過程中對體育競技、傳統武術等發展相對忽視。傳統武術很多套路及形式都已經失傳,加之此時人們思想觀念已經出現轉變,工作重心與生活方向都從個人觀念向國家層面轉變,這樣就造成了傳統武術及體育競技形式無法快速發展,當然在傳統武術技擊功能方面也越發弱化[1]。
(四)改革開放以來“重文輕武”影響傳武技擊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市場經濟建設為主,高考、科技、文化等成為當時主流發展形勢及方向。在該過程中很少人在去關注傳統武術,雖然當時國家體育部門保留了“傳統武術”項目,但將其技擊性、格斗化都逐漸弱化、忽視,很多傳統武術都是單一的動作套路,對一些擊打、搏殺的招式方法都剔除、弱化。造成傳統武術的形式化、套路性出現。傳武已經成為一種運動項目,而不是擊殺方式。經過了后期數十年的發展演變,當下我國傳統武術已經完全失去擊殺特征,從傳統武術門派及功夫傳承方面分析,這種弱化性已經逐漸影響了中國傳武文化提升,所以對其進行有效提升與延續傳承十分重要。
四、提升傳統武術技擊的有效途徑及傳承方法
(一)加強傳統武術的傳承力度
傳統武術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瑰寶,在其發展過程當中我國傳統武術已經呈現文化性、民族化,傳統武術已經成為民族名牌在國際上迅速推廣。基于此,無論從傳統武術技擊、文化等方面都應對其進行加大傳承。只有通過傳承才能讓傳統武術形式得以生存、推廣。具體如下:第一、組織相關主題活動,中央及地方相關單位應定期舉行相關主題活動,將傳統武術技擊性、套路性進行詮釋,提高民眾對傳統武術的認識與喜愛[2]。第二、弘揚門派,將傳統武術門派作為非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傳承,如武當派、峨眉派、少林寺、洪拳、永春、太極、八卦等。必須將這些門派的武術套路、動作形式等進行保存,并根據每個武術門派的特點、文化屬性不同采用不同的傳承方式。
(二)創新傳統武術形式提升技擊性
基于當下我國傳統武術技擊弱化,需要從武術動作、套路形式進行改變,將其時效性、功能性進行體現,轉變傳統的“武術=運動”的錯誤觀念。武術中的“武”最為重要,應將尚武精神進行詮釋、樹立,提升打擊、對抗的思想意識。將傳統武術中的花哨套路、多余動作進行消除,提升傳統武術以往的短、精、靈、練等特征。并將“功”的作用及功能進行引用,“練武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如鐵砂掌需求對手掌進行反復練習、腿功則需要對腿部力量進行練習,在練習過程中不能怕吃苦、怕困難,只有“功”的鞏固才能促進其傳統武術技擊提升。當然在其過程當中也不能忽視結合性發展,將泰拳、西方拳擊、跆拳道、空手道、巴西柔術等形式進行融合,提取其中的技擊元素,融入到傳統武術創新發展中去,讓傳統武術招式、動作更加具有搏擊性、對抗性。最后,應該將傳統武術作為一種職業化對抗項目,通過電視臺、網絡媒體等組織相關傳統武術競技項目,通過競技對抗方式不斷提升傳統武術實戰能力,為其后繼發展與形式推廣打下基礎。同時,做好規劃與發展設計工作,可以充分利用拳、腿、肘、膝、腳等,通過摔、打、擒、擊等形式,融合了中國傳統武術、泰拳、散打、空手道、截拳道、西方拳擊、柔道等多種擊技形式。我國自由搏擊整體發展起伏性較大,在90年代中后期,以柳云龍、寶力高等為代表的競技選手最為突出,一度對我國自由搏擊運動發展提升造成較大影響,以及后面的《武林風》《昆侖決》等自由搏擊職業賽事出現[3]。
五、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傳統武術技擊的弱化歷程及提升途徑進行分析研究,從多方面、多角度對傳統武術技擊弱化歷程進行闡述。結合實際現狀及發展需求,提出相關優化措施,主要包括晚晴末年傳統武術受西方火器影響出現衰弱、民國時期傳統武術出現民間大眾化推廣、建國初期國民經濟復蘇建設影響傳武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重文輕武”影響傳武技擊提升、加強傳統武術的傳承力度、創新傳統武術形式提升技擊性等,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周維方.場域和身體認知:傳統武術技擊形象再塑造的依據與路徑[J].體育與科學,2019 (2):88-92+99.
[2]周炫成.淺談傳統武術技擊在武術散打中的弱化[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9 (6):64-65.
[3]秦煒棋.歷史記憶與空間生產——湖南江永勾藍瑤傳統武術文化演化研究[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 (3):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