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子君
摘 要: 高等教育高速發展的今天,其質量要求日益受到社會的重視,尤其是在高校發展所需經費越來越高的背景之下,提高其經濟效益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呼吁重點,是由于高校投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高校產出逐年下降,高等教育生素質下降、高校創新能力、科研水平日益平庸。因此,作者順應潮流,對比進行了相關研究。
關鍵詞: 高等教育 經濟效益 制約因素 提升途徑
通過筆者的調查研究,高等教育面臨形勢嚴峻,如何提高效益已經成為不得不面對的研究課題,因此,就效益提升的制約因素和具體解決方法展開,結合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解決效益進行解讀,細化探討其投入與產出,并就此進行分析,深層剖析投入的不合理結構并進行改良,提高教育質量,希冀以此提高效益。
一、高等教育經濟效益以何種標準衡量
要提高效益,首先需要解決的事項即是如何進行效益的評定,也就是效益的衡量標準和影響因素,下面介紹幾個方面的標準參考:人才質量,即培養出的學子能否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能否具備相應的能力與素質,定量資金下的人才數量與質量,高校的科研成就,等等,上述方面均是反映高校產出的有效性,總結其經濟投入下產生的社會效益,所創造的社會價值,經濟轉為智力、科學等非物質性因素和就業率、經濟產出等物質因素的大小。從這個方面看,高等教育的經濟效益解讀就是經濟投入與社會價值之間的比值問題,也就是其經濟效益并非高校一家之事,而是整個社會的整體表現,與社會的發展息息相關。
二、制約效益提升的因素芻議
1.經費投入不合理,結構混亂。效益的停滯一方面是由于投入過度,另一方面是由于產出不足。教育經費的投入,近年來教育的作用逐漸深入人心,其增長速度愈發驚人,而我國教育經費的投入帶有明顯的政策偏向性,具體而言,各個高校之間的投入比例具有極大差異,專項基金占比過高,而常規劃撥較少,這一做法會產生許多弊病:擴大高校之間發展不平衡,差距與日俱增,名校效應進一步強化,不利于二三類高校的發展;使得高校之間惡性競爭,使得高等教育經濟效益提升之路愈發艱澀,高校無法專注科研事業,導致產出相應減小;名校資金過多,易導致資源濫用、浪費,從而降低效益。
2.學生培養成本偏差,盲目擴招。近年來,各高校頻繁加大招生力度,雖然是為了發展教育及解決就業問題,但過于龐大的招生規模使得高校對于學生的資金投入過大,從而導致下撥資金用于科研事業比例減小,也因此產出較低,且由于資金集中于名校熱門專業,導致普通學校、普通專業投入較少,因此,擴招帶來的資源緊缺問題尤其嚴重,這種資金投入的政策偏向性和擴招現象,使得教育結構日漸偏斜,名校學子投入過多,普通學校學子獲得資源較少,從而導致名校教師科研項目發展受限,普通學校學生發展不足,這種差異造成高校教育整體發展畸形,投入產出不對等,效益偏低。
3.管理落后,產出不盡如人意。學生規模的擴大使得學校管理難度加大,一些本身基礎設施、管理方法、文化底蘊不強的學校的管理難度難免呈現無法負荷之像,而這種管理的缺失或者力度不足,導致高校辦學的效益和效果不盡如人意,導致同樣的學費卻是不同的待遇和效果,教育產出無法與投入相對應,管理制度的落后導致教學資源空置,一些自控力差的學子甚至無法在學校學得任何有用的知識,這種教學勢必無法承擔到培育下一代、培養社會主義新青年的任務,因此經濟效益難免受到影響;高校對于教師的管理無法激發其科研熱情,對學術鉆研力度不足,從而致使高校科研成果無法滿足大眾期待。
三、提升經濟效益的途徑探尋
1.科學進行投入,調整比例。高等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高校,不僅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大量優質人才,而且對于提高就業率、增強人口素質等作出了巨大貢獻,高校教師的科研事業也是我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因此,對于高等教育的投資是必需的,也是值得的。但是,不加規劃的盲目增加資金,而不考慮投入與產出之比,絕對無法有效提高效益,達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投入需要平衡各高校,但這并不等于平均,但是偏向力度需要科學計算、嚴格掌握,比例的適當尤其重要,畢竟普通高校占據比例極其大,大量學生需要國家的支持。
2.合理調控培養成本,適當招生。高校的瘋狂招生一方面是響應國家培養人才的號召,另一方面是為了增加生源,培養更多人才,亦是另一種吸納資金。這種狀況下,擴招就帶有政策偏向和競爭意味,也因此其規模和速度都令人嘆為觀止。就近幾年,各個高校人數已經接近甚至遠超其正常容量,于是,平攤到每位學子的培養經費遠遠不足以支撐其受到優質的高等教育,因此,投資難免無法發揮出其應有作用,對于教育和科研的促進作用降低,效益自然無法提供,依據經費及招生規模算出可用資金,找出最合適的方案,將招生規模限制在合理范圍內。
3.創新管理,加強監督,人才高度專業化。管理方式無疑對于投入、產出均有極其重要作用,嚴謹的財政和科學的預算及核算等,能夠有效加強對于投入資金的科學規劃和利用,也因此更能提高資金的利用率,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效益,而高校運行的管理,不僅涉及運行體制,更重要的是對于教師及學生的管理,提升工作熱情,不僅能夠降低花費于規范學生紀律等的成本,而且能夠敦促教師進行科研,從而帶動學生的學習和研究,增強人才的活動能力和動手能力。人才必須專業化,高校教育并不是為了培養全才,而是各個領域能夠獨拔頭籌的人,因此,集中力量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能力才是高校發展的方向。
四、結語
通過筆者的闡述及對整個文章的把握,相信關于經濟效益的相關問題,讀者已經有了大致把握,以此文為高校的發展建言獻策,希望能夠以理論指導,深入高校的教育改革,尤其在國家管控方面,能夠有所助益,改變現有局勢。
參考文獻:
[1]劉淑春,雷小生.對社會經濟與高等教育關系的追問[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2]張穎.淺談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特征及影響因素[J].價值工程,2010,(7):77-78.
[3]閻升光.高等教育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2(7):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