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溪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數理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肢體殘疾少兒基本情況、體育活動現狀及影響其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進行了研究,以期為肢體殘疾少兒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康復訓練實施方案,同時為政府部門制定完善相關殘疾人的政策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肢體殘疾少兒;體育活動現狀;影響因素
近年來,我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迅速。殘疾少兒體育已成為殘疾人體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活動是殘疾少兒更好地融入社會最有效的形式,有助于殘疾少兒樹立康復健身的意識,并為殘疾少兒展示自我提供了機會與途徑。本研究對成都市武侯區部分社區肢體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的情況及主要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以期為肢體殘疾少兒制定有針對性的運動康復訓練實施方案,同時為政府部門制定完善相關殘疾人的政策或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肢體殘疾少兒參與體育活動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以成都市武侯區肢體殘疾少兒及家長為調查對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了解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的研究現狀,掌握成都武侯區有關殘疾少兒的統計資料,為本研究調查的開展和運動康復訓練方案的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2.調查法
通過問卷調查、面訪、考察社區等方式獲取武侯區殘疾少兒體育活動參與現狀的數據,問卷調查使用《成都市武侯區肢體殘疾少兒體育活動現狀及影響因素調查》。共對肢體殘疾少兒或家長發放問卷87份,當面回收76份,有效問卷共76份,問卷的有效率為91.5%。
3.數理統計法
對調查所獲取的數據進行描述性分析。
二、結果與分析
(一)成都市武侯區肢體殘疾少兒基本情況
1.持證情況及殘疾程度分析
殘疾證對于持證人的傷殘等級有明確的劃分,這對于了解殘疾人的殘疾情況十分必要。本次調查對象中僅1人因某種原因尚未取得殘疾人證,持證比例占98.7%。從殘疾程度看,四級和三級殘疾少兒居多,占82.9%。四級殘疾少兒有基本獨立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對其參與體育活動的影響較小。
2.靜態生活時間
靜態生活時間的調查圍繞“每天有多長時間是坐著的?”進行。肢體殘疾少兒每天靜態生活時間達到9-12小時的比例占71.1%,結合走訪所獲得的情況得知,武侯區肢體殘疾少兒課余時間多在家看書或看動畫片等。
3.體育鍛煉需求
分別有53.9%和56.6%的調查對象對“是否有專業指導員指導康復訓練”及“是否愿意通過體育鍛煉改善健康狀況”兩個問題給予了肯定回答。說明這個群體有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但對于科學鍛煉基本知識的了解與掌握還不夠,這一情況需要其家長與政府相關部門予以重視與引導。
4.對新型服務模式的認可度與基礎服務價格范圍選擇
本研究采用了“運動康復訓練”新型服務模式,調查結果顯示,72.4%的調查對象認可此新型服務模式。
在價格接受范圍方面,對基礎服務的接收價格每月500-800元的占40.5%。對800-1200元范圍的接受度次之,僅有9人愿意選擇1200-1500元范圍。因成本和顧客接受度因素的影響,本項目將基礎服務定價為800-1200元之間。
(二)肢體殘疾少兒體育活動現狀
1.參加體育活動的頻率
每周參加體育活動1次或2次的肢體殘疾少兒人數占比分別為60.5%與26.3%;每周參加體育活動達3次及以上的人數僅為14.5%。學校或社區為殘疾少兒組織的體育活動很少,一般情況下是殘疾少兒自己活動或在家人陪護下進行。
2.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目的
以增強體質、豐富業余生活為主要目的的人數分別占56.6%、22.6%,可見,增強體質和豐富業余生活是肢體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此外,肢體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的目的還有增進社會交往、參賽、培養自信心等。
3.體育活動的場所和方式
肢體殘疾少兒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主要集中于家(57.9%)、社區健身點(30.3%),這和社區體育活動條件有明顯改善有關系。
最受肢體殘疾少兒歡迎的體育活動方式是散步/跑步,占61.8%;參加球類與健身操運動的人數相對較少(見表1)。
4.體力活動程度
關于一周內輕度/中等/重體力三個層級每周體力活動程度的情況調查,81.6%得肢體殘疾少兒無重身體活動。這可能與殘疾程度有關。重度殘疾少兒的活動十分受限,身體功能非常低,通常生活無法自理,能夠做的體力活動少之又少。
(三)主要影響肢體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的因素分析
從表2可知,在影響肢體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的諸多因素中,無體育專業指導員、行動不便、家庭經濟條件差、無適合的體育活動場所/設施、無組織機構是排在前5位的主要影響因素。
1.影響肢體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的內部因素分析
(1)生理因素
肢體殘疾少兒身體上存在畸形、殘缺及麻痹所致運動功能障礙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參與體育活動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據調查,在參加體育活動時,三級及以上肢體殘疾少兒常因肌力差、平衡能力差等原因發生如摔傷等情況,這導致他們會產生一定的畏懼心理。
(2)心理因素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肢體殘疾少兒潛意識存在壓抑感、受挫感、自卑感、孤獨感等,容易形成“不適合參加體育活動”的想法,從而導致不愿意參與體育活動。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肢體殘疾少兒對外界刺激敏感,怕遭到別人的取笑,覺得不如正常的同齡人。同時,也有一部分肢體殘疾少兒對體育活動的健身與健心價值不了解。
(3)家庭經濟狀況
武侯區肢體殘疾少兒的經濟狀況對他們的體育活動有重要的影響,排在第三位,高達31.6%。因經濟條件不好無條件購買各種體育器材和服裝,更不用說花錢去進行體育消費了。
2.影響武侯區肢體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的外部因素分析
(1)對殘疾少兒體育政策宣傳的力度不夠
雖然國家已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但殘疾少兒體育政策宣傳還不夠,在社會上尚未形成幫扶殘疾人的良好風氣。媒體宣傳是殘疾少兒體育事業發展的推動力,同時也是殘疾少兒體育活動參與程度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2)社會關注度低
對殘疾人的關注度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進入二十一世紀,雖然我國的社會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仍有相當數量的殘疾少兒群需要社會關注和支持。多數殘疾少兒家庭經濟條件不好,家長無暇或很少顧及到殘疾孩子的體育鍛煉。
(3)社會體育保障體系亟待完善
缺少肢體殘疾少兒體育活動指南等專業書籍指導、缺少組織肢體殘疾少兒參加體育活動的社會性機構、缺乏適合肢體殘疾少兒的體育活動場所是目前社會保障體系不夠完善的主要方面。據調查,武侯區社區缺乏適合肢體殘疾少兒的鍛煉場地,大多肢體殘疾少兒參與體育活動必須借助正常人的體育場所。另外,政府層面組織的肢體殘疾少兒的體育活動暫絕大多數,缺少社會性機構組織的體育競賽活動,這大大限制了肢體殘疾少兒對體育活動的參與。
(4)缺乏專業指導員
國家對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素質的要求包括有一定的身體素質、熟悉所指導的體育項目的技術、規則等。作為肢體殘疾少兒這類特殊人群的體育指導員,還應懂得他們的心理特點和需求。目前此類專業的體育指導員缺乏,絕大多數肢體殘疾少兒得不到專業人員的指導。
綜上,政府需高度重視殘疾少兒體育活動的組織與管理,建立殘疾少兒體育活動組織服務體系,修建適合肢體殘疾少兒生理特點的公益性體育場地設施并定期舉辦各類培訓和比賽,培養一批專業的殘疾少兒體育活動指導員,營造良好的社會助殘氛圍,促進殘疾少兒更好地融入社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 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2]盛威威,李欣,邱卓英等.殘疾兒童康復需求與康復服務發展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20,26(5):502–507.
[3]梁占鎖,馬秀杰,賈曉敏.河北省隨班就讀殘疾兒童體育教育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10(7):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