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PBL教學法要求學生圍繞某一問題開展系列學習活動,具有獨特的優勢和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種實踐策略將PBL教學法應用于小學思品教學過程中,是達成思品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道德品格與關鍵能力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 PBL教學法;思想品德教學;道德與法治
一、新課改下的《道德與法治》教材特點
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在編寫框架和編寫思路上都有新變化。新教材采用了“主題—課題”的框架結構和“明線—暗線”相結合的編寫思路。其一,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為時空背景,融合學生熟悉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這是教材的“明線”。其二,新教材在大主題下設置了不同的小課題,對學生心理發展和習慣養成等方面的引導作為教材的“暗線”貫穿其中。統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法治”命題的確立和相關內容的增加,對學生的法治素養提出更高要求,學生在教學中的角色也從受保護的被動者轉變為自我維權的主動者,主體地位進一步被肯定。
二、PBL教學法的特點
“PBL”的全稱為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問題學習法”,它要求學生圍繞某一問題(或主題項目)展開學習,解決問題、完成項目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在探索問題、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不但能獲得知識,也能習得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其具有問題性、探索性、主動性和參與性等特點。
三、PBL教學法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綜上,將PBL教學法運用于小學思品教學過程中,是達成思品課程教學目標、培養學生道德品格與關鍵能力的有效措施。為此,筆者以三年級《道德與法治》教學為例,論述PBL教學法在小學思品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結合學生特點,引導合作學習
1.合理劃分學習小組
合理劃分學習小組,是實施PBL教學的關鍵環節。對于探究性較強的問題,可由教師分組,將存在學習能力差異的學生分為一組,由能力強的學生帶領能力較弱的學生,以達到共同進步的學習效果。
對于趣味性較強的問題,則可由學生自行分組,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性。比如《心中的“110”》一課,筆者根據課程內容設置了“智捉小偷”的合作表演環節:學生自由分組,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呈現自己對安全問題的看法與做法,個別小組中平時學習能力相對較差的學生甚至為本組的表演加入了旁白內容,充分表達了本組同學對安全事件的情感態度與詳細做法。學生在動態的合作學習中有效獲取了相關知識、提升了學習能力。
2.靈活開展合作學習
教師在綜合多種因素彈性劃分合作小組的同時,也要綜合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靈活開展合作學習。對于列舉型的學習項目,教師可引導學生采取同桌討論、互助學習的方式,比如《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中關于“我為綠色校園出點力”的問題,涉及到的學習項目有問卷調查、撰寫報告、收集看法、提出建議等多方面,筆者既安排了課堂時間的小組內討論、小組間探討,也安排了課余時間的校園調查和報告撰寫等合作學習環節,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多視角中分析問題。
(二)結合教材內容,優化問題設計
基于PBL教學法特點,教師應結合教材的相關內容,通過整合身邊事件、融合不同學科等手段設計項目問題。
1.整合身邊事件
如在《讓我們的學校更美好》一課關于“我們的成長天地”的主題教學中,筆者以當前熱門的線上學習為問題引入,引導學生結合親身經歷探討線上學習的利與弊,撞擊了學生求知欲望的興奮點,推動了學生的主動探索,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比如在《心中的“110”》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創設了“獨自在家,不同的人來敲門”的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等形式,深入探究日常居家應如何保持警惕等問題,幫助學生形成了保衛居家安全的法治意識。
2.融入多個學科
教師在設計問題或項目時,需注重有效融合不同學科知識點及相關學科素養。仍以三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這一冊的教學內容涉及學習、學校、安全和家庭等主題,筆者將這些主題與其他學科知識相融合,設計了大量綜合性的學習項目。比如在“處處可學習”這一課題的探索中,設計了野外觀察昆蟲、欣賞中國傳統民樂的學習項目,引導學生習得提升科學素養及藝術素養的基本途徑。由此,以品德課程內容為基礎,有機融合多門學科知識,可使學生在項目學習中提升綜合素養。
(三)統合教育資源,開展實踐探究
教師在品德課程中運用PBL教學法時,要統合各種教育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探究,切實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
1.契合校內資源
教師應加以充分利用,拓寬學生的實踐探究渠道。譬如,筆者將本校辦學特色——“擔當教育”等德育因子注入到品德教學中,結合三年級上冊的教學進程開展“描畫學校平面圖”“我為學校獻計策”的活動,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2.融合校外資源
網絡資源和學校周邊的人文資源、自然資源既是鮮活的校外資源,也是夯實學生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品德養成的重要途徑。筆者在《安全護我成長》的主題單元中,設計了實地調查學習項目,要求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所在社區的安全問題,比如人車分流的安全措施是否到位、道路示意標志是否合理等問題。學生在運用社區資源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提升了自主探究及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梁宇寧.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9):75-76.
[2]王文智.項目教學法在思想品德課中的應用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6.
[3]劉薇.PBL差異性教學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實踐研究[J].教育觀察,2018,7(10):40-42.
[4]楊琳.PBL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蘇州大學,2014.
廣州市白云區大岡小學 李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