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計算類知識是小學數學課程中的一個基礎知識載體,學好計算知識,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也是培養學生數學學科能力的基本條件,而這就需將計算教學與問題解決活動結合起來,保證學生在數學課上及時內化算理、算法,有效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運算水平。本文則將從算理知識、算法應用與算則探究等方面來分析小學數學教師如何才能將計算知識與問題解決活動有機整合為一體。
關鍵詞:小學數學、計算知識、問題解決、整合策略
目前,小學生在計算類知識的學習過程中還未形成靈活的思維品質,且尚未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所以他們無法在問題解決活動中靈活遷移計算知識,難以有效改善學生的計算思維。這也就使得小學生雖然會計算,卻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數量關系、解決運算問題。因此,為了改善這一教學現狀,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將計算知識與問題解決活動結合起來,指導學生自主分析運算規律、遷移運算知識,以便切實優化學生自身的計算能力,改善學生的計算思維。具體而言,教師可從以下角度來整合計算教學與問題解決活動:
一、以現實資源展現算理知識
在培養小學生計算能力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學生是否可以掌握算理內涵,明白運算知識的出處,那么也就能讓學生在各類現實情境中自主遷移運算知識,使其形成靈活的運算思維,逐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為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主動利用現實資源展現算理內容,讓學生明白每一個運算符號的真實意義、每一個運算法則的計算原理、每一個運算方法的本質內涵,讓學生順利實現有效運算,初步優化學生的運算思維。
就如在乘法知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順利內化乘法概念,使其明白乘法的現實意義,筆者就利用粉筆這一道具展現了現實情境,具體的形式為:筆者會分別給三個學生發出5根粉筆,讓學生計算三個同學一共可以得到多少根粉筆。由于本班學生已經學習了加法知識,也掌握了加法概念,所以他們雖然不甚熟練,但是卻以連加方法計算了三個同學所得到的粉筆數量。這時,筆者就繼續向不同的同學發送粉筆,而學生也意識到連加數字越來越多、運算量也變得越來越大,開始分析更加簡便的算法。在這時,筆者就引入了乘法概念,引導學生分析了乘法的現實意義,從而切實豐富了學生的計算知識儲備,讓學生內化了乘法算理。
二、以應用題組織問題解決活動
在組織問題解決活動時,比較有效的一類習題資源便是應用題,因為設計應用題的基本目的便是要讓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之中,使其形成實踐應用能力,所以如何才能讓學生自主解答應用題,也便成為組織問題解決活動的一個基本方式。因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在計算知識教學中設計豐富的應用題,據此組織問題解決活動,讓學生自主遷移算理、算法與算則知識,逐步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優化學生的運算思維。
就如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教學中,筆者就設計了一個與學生現實成長密切相關的一個應用題:小蘭到超市采購日常生活用品,買了一條價格為15塊錢的毛巾,一盒價格為9.8元的牙膏,還買了5角錢的橡皮、1.5元的鉛筆,以及總價為69.3元的零食,請問小蘭此次購物一共花了多少錢?這個應用題直接反映了小學生在消費情境中的購物過程,且學生們也經常會使用加法、減法知識去計算消費金額、找回的零錢,只是一直停留在整數加減法運算層面,所以這道應用題雖然看似并不難,但是卻也對學生的計算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筆者就可順利引導學生分析小數加減法知識,使其在解答應用題時自主遷移計算知識,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
三、以生活實踐遷移計算知識
組織問題解決活動的一個重要程序便是要組織生活實踐活動,讓學生順利在現實生活中遷移計算知識,使其由此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發散計算思維。為此,小學數學教師便要積極組織生活實踐活動,鼓勵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遷移計算知識,讓學生自主解題、自主遷移,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計算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愛上數學、愛上運算。
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教學結束之后,由于筆者所設計的應用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關,使得小學生不僅自主分析了小數加法、減法知識,而且還讓學生再次復習了連加知識。因此,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的知識記憶,繼續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筆者就改變了常規的紙筆練習方式,利用一輪生活實踐活動設計了課后作業任務:小學生需利用周末時間去父母采購生活用品,認真記錄每一筆消費、每一個商品的單價,使用在“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知識計算消費總價值,學會對比同類商品的價格。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計算知識是指導學生積累數學知識經驗的知識前提,同樣也關系著小學生數學學科能力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教師便要將計算知識與問題解決活動結合起來,有效發散學生的計算思維,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參考文獻
[1]朱笑晨.小學數學計算教學中理解算理的現狀調查[D].上海師范大學,2018.
[2]尤彩屏.小學數學計算教學的思考[J].亞太教育,2016(33):16.
陳女麗?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第十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