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是義務教育階段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時期。這一階段若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學生形成科學思維,則會為日后的教學提供很大的幫助。相反則會使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造成障礙。為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為教學提供便利。教師和學生必須重視科學教學,對此本文就如何進行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構建進行了策略探究。
關鍵詞:小學科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結合信息技術進行相關生活現象的講述,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鼓勵學生進行簡單的發言,活躍課堂氣氛;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結合一些科學現象進行提問,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究,幫助學生培養科學探究思維,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師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后教師還可以設置相應的科學實驗,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本文就以上內容進行了討論,希望可以為大家提供參考。
一、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科學問題,培養感知意識
在進行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小學生由于對知識的理解能力有限,且更擅長從生活中找尋知識對象,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可以適當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科學問題,結合相關的科學現象,和學生一起進行討論,不斷培養學生的感知意識。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相應的便利,提高學生的學習素養。
例如教師在講述《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出相應的問題,比如詢問學生:我們都知道交流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內容,那么請問大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呢?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觸摸自己的喉嚨,進行發生,學生通過相應的操作,聲的時候,我們的喉嚨會動,教師可以由此進行回答:振動是可以產生聲音的?教師還可以進行生活中的提問:為什么我們可以聽到汽車的轟鳴聲?學生經過思考進行相應的回答:汽車發出聲音,并通過空氣傳播進我們的耳朵。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贊揚,同時鼓勵學生結合生活中的現象進行交流,師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逐漸培養學生的生活感知意識,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便利。
二、鼓勵學生提問,進行課上解答,培養科學思維
在進行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到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力軍,教師應該注意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時,當學生掌握了具體的科學知識時,可以鼓勵學生結合教材或者生活中的現象,對教師進行提問,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應該以身作則,在學生面前樹立權威,進行科學解答,幫助學生培養科學思維,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
例如教師在講述《晝夜交替現象》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進行直觀的講述,向學生講解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隨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為什么地球會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學生進行思考進而回答:地球是一個球體,而我們生活在太陽系中,太陽只能照到一半的地球,受到光照的地方是白天,相反則是黑夜。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那么大家請思考日食和月食出現的原因是什么?學生進行回答,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問,進行課上解答,培養科學思維,學生回答:為什么太陽系中只有地球適合人類居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相應的視頻,對學生進行直觀的講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還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結合教學培養學生保護地球的意識。
三、利用科學實驗,鼓勵進行操作,鍛煉綜合素養
在進行科學學科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實踐和理論相結合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科學的探究也離不開實驗的教學,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帶領學生進行相應的科學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理解相應的理論知識,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科學實驗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為接下來的教學創造便利。
例如教師在講述《做一個指南針》的相關內容時,教師還可以首先向學生講述指南針的原理,結合相關的磁場知識進行講解,為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結合視頻進行直觀的教學。隨后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驗,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隨后,教師在教學時還可以鼓勵學生自由結組,師生共同合作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素養。在教學時,教師還可以設置課下問題,打破教材局限,根據老師所提供的相關知識加以應用,既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綜上所述,設置科學學科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提問意識,科學思維以及實驗素養。使學生知曉知識來源于生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而若想達到這一教學目的,首先就需要教師結合生活進行科學知識的講解,培養學生的感知意識;隨后教師結合一些科學現象進行提問,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究,幫助學生培養科學探究思維,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提問,師生之間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后教師還可以設置相應的科學實驗,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參考文獻:
[1]余丹燕.構建充滿活力的小學科學高效課堂之我見[J].新課程(小學),2016(04):77+79.
[2]劉艷艷.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J].中華少年,2015(21):127-128.
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雙加鎮中心學校?蘭永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