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芝
【摘要】 如何做好湖北漢繡的推廣傳播,走出困境,是新時代漢繡人的一個重大課題,“振興漢繡”,讓漢繡重振雄風,是年輕的刺繡傳承人的長征路。開拓多渠道發展、采用互聯網思維推廣、提高繡娘的技藝及審美水平、建立擁有組織性的漢繡產業,應當從自身的設計、生產、營銷、銷售等各個環節抓起。讓漢繡成為文化產業,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留守婦女就業,增加經濟收入,“雙驅動”下讓漢繡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關鍵詞】 漢繡;產業;互聯網
【中圖分類號】J52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6-0039-03
一、文化背景
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被稱為“錦繡中華”的國家是中國,擁有著華夏文明傳統工藝的刺繡最有特色。刺繡別名“女紅”。漢繡是源于戰國時期的刺繡,在中國的刺繡史上,它是中國刺繡的鼻祖。歷史有兩千三百多年。
在中國古代人數參與最多,傳播最為廣泛的便是刺繡,通過以人為媒介代代傳承的方式,互融當地民族風俗、文化歷史,延續至今天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刺繡風格。用刺繡的方式表達各自的情感、思想、喜怒哀樂及當地文化風俗,需要繡娘從小培養刺繡素養,并將所有的思緒采用一針一線的方式融入到作品當中,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語言表達形式。
湖北江陵馬山硅廠 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繡品,有對鳳、對龍紋繡、飛鳳紋繡、龍鳳虎紋繡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繡而成,并且不加畫填彩,這標志此時的刺繡工藝已發展到成熟階段。
這些繡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布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龍紋、獸紋,并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并用,穿插蟠疊,刺繡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繡紋樣的重要特征。
漢代的刺繡應用更廣泛,貴族、富商多以絲織刺繡品作服裝和禮物,社會需求大增。漢代王充《論衡》記有“齊郡世刺繡,恒女無不能”,足以說明當時刺繡技藝和生產的普及。漢代刺繡的針法,主要是運用辮子繡,它是以絲線圈套連接而成的,可以單向鎖繡表現輪廓,也可以圈排、并排鎖繡成面飾。這種針法圈套浮線短,所以它堅實耐用,是實用型的主要針法。辮子繡以長壽繡、信期繡、乘云繡為代表,表現龍紋與云紋、鳳紋與云結合。它在漢代一直占著主導地位。
漢繡采用一套鋪、平、織、間、壓、纜、摻、盤、套、墊、扣的針法,以“平金夾繡”為主要表現形式,分層破色、層次分明,對比強烈。追求充實豐滿、富麗堂皇的熱鬧氣氛,繡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葉,葉上還可出枝,充分體現了“花無正果,熱鬧為先”的美學思想,呈現出渾厚、富麗的色彩。武漢漢繡繡品主要有四大類,即民俗產品、舞臺文藝用品、宗教文化用品、燈會廟會產品。
漢繡主要用于日常生活用品、裝飾等。常見的作品有繡衣、繡枕、門簾、帳沿、靠墊、香墜、桌圍、花帽、繡鞋、圍腰、中堂、掛屏、彩帳、戲裝道具、神袍、袈裟、錦旗、彩幡、蒲團、壽衣等。
清朝中葉,以漢口為中心向周邊擴散,遂以鼎盛之勢與蘇繡、湘繡平分秋色。那時候,朝廷在漢口設織繡局,征集貢品,可見其一時之盛。
清朝咸豐年間,因國內政局動蕩,大批漢繡藝人紛紛逃離漢口,漢繡遂以衰亡。
清朝中后期是漢繡的鼎盛時期,當時武昌的鄭氏兄弟在漢口大興路上開了第一家漢繡鋪,不久便引得眾多漢繡匠人“扎堆”開店,近40家漢繡鋪占滿了整條街,老百姓們索性稱其為“繡花街”。繡花街云集了上萬名繡花匠人,他們繡制的各類服飾、戲劇舞臺用品和宗教用品備受青睞,受到達官貴人和黎民百姓的鐘愛。
1944年,美軍飛機轟炸大興路附近的日本軍火庫,與其相鄰的繡花街也被炸毀,繡匠們四散逃命,漢繡開始走向衰敗。
漢繡名藝人吳文琇轉到洪湖,新中國成立后成為漢繡承傳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寶》《和平之春》和雙面繡《群貓圖》《雛鷹展翅》等,被國內同行公認是我國刺繡藝術的尖端之作,名揚遐邇。
“破四舊”時,大量漢繡制品被焚毀。改革開放后,漢繡手工藝人為留住手藝,改善生活,重新開始發展并一路成長至今。
2008年6月,漢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辦漢繡博物館——武漢漢繡博物館,在漢陽江欣苑社區掛牌成立。2018年5月,漢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傳統工藝振興目錄,2018年12月獲選湖北省首批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二、推廣傳播困境
漢繡在互聯網時代面臨著消逝的可能,所以需要我們更加努力的學習她,進一步將她傳承下去。在傳播推廣中所面臨流傳的圈子面窄小,不符合時代潮流,產品單一,推新周期長,外貿業框口關閉等主要困境。
(一)漢繡流傳的圈子面窄小。在漢繡的發展過程中,刺繡技藝都只是流傳于荊州、仙桃、潛江、洪湖、武漢、荊門、襄陽等一帶農村婦女,一方面滿足自己家族一家老小的穿用,一方面用于補貼家用,如今漢繡主要是家族傳承為主,以及師徒傳承,其流傳的圈子面窄小,只有圈內以及對漢繡感興趣的人才來學習刺繡。
(二)漢繡不符合時代潮流。從追求個性時尚、創新性來講,民間藝術比較重視傳承,傳承代表從某些角度需要遵循古法(部分刺繡家族傳承來講傳嫡不傳旁、師徒傳承、針法不外露、花紋、配色搭配等形式的固化),現代藝術本身追尋的是潮流、時尚,新穎、刺激、視覺沖擊大、獨特性,從這個方面來講是背道而馳的。
(三)漢繡產品單一。市場上產品大多還是掛畫、擺件、屏風、主要用于家庭裝飾、收藏,繡衣、繡枕、門簾、帳沿、靠墊、香墜、桌圍、花帽、繡鞋、圍腰、中堂、彩帳、戲裝道具、神袍、袈裟、錦旗、彩幡、蒲團、壽衣等,這些產品目前被人們使用到的頻率不高。
(四)產品推新周期較長。從產來講,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基本上都是以小作坊的形式進行操作,接單、下單、刺繡、驗收等沒有標準化、規范化,導致市面的作品質量良莠不齊。 從營銷角度來講,漢繡作為非遺項目,做刺繡的手藝人更多關注自身的技藝,不懂營銷思維、技巧和包裝等,所以無法將漢繡推的更遠。
(五)突遇疫情,刺繡外貿業框口紛紛關閉。
三、策略
互聯網時代,復活漢繡是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要融合新時代的科學技術與傳統工藝的精髓。單純“以藝養藝”不能與市場接軌。筆者試從政府行為引導,媒介傳播融合,學術研究創產學研一體化,內容、題材創新,跨界共享五個方面探討。
(一)政府行為引導
1.傾力打造中國漢繡圈。2018年至2020年,建設中國漢繡圈,包括漢繡展示中心、漢繡大師工作室;推動漢繡傳承人成立漢繡傳承人群聯盟,形成行業規范;開發漢繡培訓教材及視頻,推進校園傳播和社會傳播;與高校合作開展傳承人群研培及漢繡研究工作;舉辦漢繡精品展,以精品創作帶動衍生品的開發;建立漢繡線上展廳,完善漢繡數字資源庫;推動漢繡與本土服裝生產設計企業開展合作。
漢繡展示中心,采取場景復原的形式,用漢繡四大類產品展現老漢口的歷史風貌和民俗風情,再現歷史上著名的繡花街盛況。漢繡大師工作室則以漢繡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為主,兼顧市級傳承人。工作室主要用于漢繡傳承人進行設計、制作、教學、交流、展示等,也鼓勵其進行創新及發展產業。
2.外事活動展示。
3.出臺“關于漢繡保護工作的通知”文件,對漢繡保護提出了具體意見和保護措施。
(二)媒介傳播融合
1.影視+漢繡傳承。“漢繡”文化的融入,讓《你和我的傾城時光》又添了一份感動。在早前劇組發布的“漢繡版”海報中,就融入了黃鶴樓、櫻花、梅花等武漢特有的城市元素。而在劇中,這些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被更直觀的展現,引來觀眾的一片驚艷好評。可由省委宣傳部牽頭,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播電視局、省廣播電視臺、武漢廣播電視臺、省電影制片廠聯合攝制漢繡體裁電影。
2.全民娛樂、刺繡pk賽、刺繡IP、動漫、游戲進行跟蹤宣傳。2019年6月由全國婦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湖北省婦聯承辦的中國婦女手工創業創新大賽是巾幗創業創新行動、巾幗脫貧行動的一個深化和發展。線下舉辦手工巧匠刺繡手工大賽 之外,線上多舉辦此種刺繡大賽。通過海選互動晉級的方式讓全民參與其中,打造刺繡網紅(名人),建立地區自己的刺繡IP,開發一整套周邊產品:動漫、游戲。 攜手各大游戲制作商共同打造刺繡互動游戲,在吃雞、王者榮耀游戲中創建刺繡人物,用刺繡中不同的針法進行設計動作,出現酷炫的視覺效果,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上這個角色,從而用游戲的方式了解刺繡文化達到傳播、推廣的作用。
3.音樂+非遺傳承。周華健演唱《傾城之戀》,韓磊演唱《在此》,將古琴臺、黃鶴樓、長江、楚字、落袈山、大橋、古建筑等非遺地標融入。武漢音樂學院“長江流域音樂非遺展”,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主題曲調釆用監利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啰啰咚》等。可由湖北省群藝館、湖北省音樂家協會、各高校音樂系創作非遺歌曲,添加刺繡元素。與中國好聲音武漢站聯手。
4.充分利用媒體宣傳漢繡(文化遺產),加快推進傳播速度。全媒體時代,充分用好兩微一端、三屏同步。策劃人物報道。云游非遺。舉行網絡大直播。結合抖音、快手、花椒等直播平臺做強漢繡。
(三)學術研究(高校、社團),創產學研一體化
1.社會團體、基層組織+非遺傳承。社會團體在基層參加扶貧活動時,可與基層組織當地留守婦女、中老年人做繡活,利用社團組織力量進行策劃、指導,給相關部門決策咨詢,同時引進各高校校友會企業家投資運營。在產品生產方面,與政府、婦聯、殘聯合作,時間上利用農閑之時,利用農村多余女性勞動力,由專門的刺繡老師進行傳習,考試合格后,開始刺繡并建立刺繡基地,女性加入刺繡后,不再是單靠男方勞動力掙錢養家,自己通過勞動后賺取現金,用以補貼家用,還可以打發多余的時間。不同于其他固定式勞作模式,刺繡基地可做做繡活,也可將材料帶回家做,合作方式較為靈活。目前使用的方式是統一向農村婦女提供原材料、培訓技術、指導驗收、品牌包裝、銷售運營,以保證繡品的質量和銷售。 在銷售方面,由當地政府牽頭聯合當地企業進行回購產品,作為特色禮品贈送客戶,另外產品進旅游景區進行展示當地文化,建立刺繡博物館,讓非遺正式走入千家萬戶。
2.高校+ 非遺+扶貧。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將大悟縣漢繡基地作為藝術設計學院學生實習實訓基地,加快設計、研發、制樣進度,開發具有漢文化、荊楚文化、孝文化特色系列漢繡產品,以大悟縣“媽媽回家”漢繡巧手脫貧項目和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漢繡研究生團“設計引領 技藝扶貧——漢繡+經濟振興平臺”公益項目,通過設計助力漢繡產品研發。
(四)內容、題材創新
1.加入年輕人喜歡的元素,做到創意刺繡。緊跟年輕一代的喜好,做出其喜歡的書簽、香包、背包、眼鏡盒、耳環、擺件等外,也可做口罩、眼鏡盒、包裝盒、茶盒、梳妝盒、耳環、書簽等。
2.題材選擇。
(1)漢繡從不局限于中國傳統的工筆畫,不斷推舊展新引用人民所熟知的歷史、神話故事等,如“一百零八將”“郭子儀上壽”“群仙祝壽”等。
(2)與當地的眾多的文人墨客的畫進行融合。
(3)與西洋油畫相結合,用刺繡的方式表現虛實,凸顯油畫中重要部分,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變和再創造。
(4)革命文化+英雄譜+家風。以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引領,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資源,以現代文明為驅動,發展與提升大眾文化,大力推進文化整合,文化創新。
(五)跨界共享
1.圍繞“非遺+電商”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培訓,線下遴選具有一定電商運營基礎的非遺項目集中參訓,其余項目則參加線上學習,并可通過留言、作品分享等方式與現場老師、學員進行“云互動”。 課程設置上,培訓涵蓋三個層面:一是電商發展趨勢層面,邀請了電商平臺的非遺業務負責人主講,他們從電商平臺對非遺傳承人的扶持政策出發,用大數據解讀當下非遺產品消費趨勢,為學員指明航向;二是具體業務層面,既涵蓋產品運營、店鋪視覺、營銷引流等通用電商知識,又有成功的非遺商業模式講解和優秀案例分析,我省在電商平臺表現突出的非遺網店運營者現身說法,將自身經驗傾囊相授;三是實操技能層面,主要圍繞文案策劃、產品拍攝、視頻制作等方面展開理論教學、實操練習和作品交流,由知名短視頻機構的攝制老師講授及點評。如何設計網店形象,吸引更多公眾關注?如何讀懂大數據,做好產品的類目劃分?如何拍攝短視頻,多維度展現非遺產品的特色?如何講好非遺故事,讓更多人了解產品背后的文化內涵?參訓學員在“觸網”中面臨的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難題在經驗分享與實際操練環節、在老師的細致分析與答疑解惑中有了更為明確、具體、可操作的答案。
2.由資方入場,轉向規范的商業化模式進行運營及操作。將“中國漢繡圈”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從前期的產品設計、生產、營銷、銷售統一管理。打造一個專門為漢繡產品服務的線上平臺,將傳承人作品放于平臺之上進行統一上線,供所有對刺繡愛好者、漢繡產品需求者進行瀏覽和選購。設定獎賞制度,對銷量較好、歡迎產品的傳承人進行獎勵,在利用金融思維來運營和操作這個平臺,做好統籌及管理,保證傳承人的基本生活收益讓其可以全身心的進行創作而不會因為生活所困而發愁。這個平臺分給所有的傳承人股份,按照為平臺貢獻大小(以一年為期限進行排名),平臺盈利則可以年底分紅,除此之外,保護好漢繡原有的技藝,將漢繡往上市公司方向打造,從而實現推廣、傳承的目的。
四、結語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堅定文化自信的一個部分寫進報告中。2020年是“十四五”規劃綱要實施開局之年,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引領下,“跨界、融合、共享”成為行業發展趨勢。
“如椽巨筆繪藍圖,指點江山畫卷舒”,勇立新時代潮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交叉點上,振興中華傳統文化是新時代賦予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重要使命與責任擔當。 漢繡,是荊楚大地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新時代漢繡人需要將其發展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實現和突破,讓其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振興保持一致,實現可持續性、復制性、延展性的代表性傳統行業。
參考文獻:
[1]唐文倩.湘繡在服裝中的運用現狀及發展研究[J].風景名勝,2018,(11).
[2]許方.東南亞中華傳統服飾刺繡紋飾風格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10).
[3]錢永平.論非遺生產性保護與包容性經濟發展的結合之路——以山西省靈尚刺繡為例[J].文化遺產,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