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化記憶理論是由學者揚·阿斯曼提出的,是對學者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進行的細化。阿斯曼認為文化記憶包括一個社會在一定的時間內反復使用的文本、圖畫儀式等內容,核心觀點在于社會成員可以借助這些內容達到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奧運會作為一種儀式,在世界范圍內可以完成奧運精神的傳承,而北京奧運會作為中國舉辦的奧運會,通過在奧運會開幕式上展示的文化記憶的內容,更能實現中華民族精神認同、國家形象的塑造和東西方文化誤讀的消解。
【關鍵詞】 集體記憶;文化記憶;文化認同;國家形象
【中圖分類號】G81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40-0042-02
哈布瓦赫認為個體活動并不是個人獨立完成的,而是有一定的社會背景和社會框架,同樣,集體記憶也并非個體記憶的簡單相加,而是可以和集體意識相關聯的,可以給集體的發展和身份認同帶來作用的。故而本文關于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文化記憶所帶來的身份認同。奧運會開幕式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運用,給中華民族帶來文化認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一、哈布瓦赫的集體記憶理論
集體記憶是一個群體內所有成員共同擁有的關于過去記憶的表述。集體內的成員共享過去的記憶,個體記憶構成了集體記憶的基礎,另一方面又基于集體記憶。個體記憶是在于其他成員相互作用和交流的過程中對過去進行的一種重構,是建立和確認身份并強化身份認同的過程。哈布瓦赫強調了社會框架在個體記憶中的重要性,社會框架首先是個體擁有的家庭、信奉的宗教和所屬的社會階層。個體無論怎樣回憶過去并對記憶進行選擇取舍都與他所處的集體中的處境相關,會受到當下和過去的影響。因此,如果想要了解個體的思想和其所回憶的內容,要把他放置到所屬的集體中,將其余集體中成員的關系考慮進去。總的來說,個體的記憶與回憶必定帶有社會性質。
二、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
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就是在集體記憶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細化,他將集體記憶分為了交流記憶和文化記憶。交流記憶指群體成員通過交流和接觸建立起來的記憶,主要是個體之間的口語傳播。而文化記憶簡單來說就是借助文字、圖畫、紀念物、儀式、機構等媒介傳承內容,實現集體成員培養共同的身份和歸屬感的目的,傳承的內容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政治機構和權力格局相關。文化記憶的交往和溝通需要專業的機構化組織以及專門的回憶載體,并且需要借助儀式化和專門回憶人員來實現,具有較高的組織性。存在和延續的形式是固定和經常性的集體活動,比如儀式、紀念活動等。文化記憶具有傾向性,并不是集體內所有成員的記憶都可以成為文化記憶的對象,文化記憶會把過去發生的某些事件作為立足點。一種文化記憶想要具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就必須兼顧所在集體內的所有成員的情感和利益。文化記憶的目的是為了強調集體內成員的身份認同,同樣也意味著排他性。只有與整個集體的身份和命運相關的東西才可以構成集體文化記憶的對象。回顧歷史不是為了再現過去,而是為了當下重塑過去。文化記憶則是與之相關的人根據當下的需求對過去賦予新的意義的過程。
交流記憶只有在它的內容對所屬集體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時才會被納入文化記憶的范疇,而使交流記憶變為文化記憶的媒介則是文字,不過文字僅僅是外部媒介,若是想要長久流傳下去則需要相關文字建立起內在的意義關聯。文化記憶對待處理過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手法即“冷回憶”和“熱回憶”。冷回憶是把過去的人和事當作循環往復的過程,否認社會變化。而熱回憶則是從過去汲取繼續前進所需要的經驗和動力。正如奧威爾在《1984》中寫到的“誰掌握了過去就等于掌握未來,誰掌握當下就等于掌握了過去”。奧運會作為一種典型儀式具有國家性、民族性和巨型性化的特質,所散發的社會性和文化性元素遠超體育的范疇,變成一種新型國家儀式,從過去汲取經驗教訓,激勵中華民族向前展望。
三、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示
奧運會的開幕式都要展示和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和平的主題以及展示主辦國的傳統文化和內涵。國際奧組委作為官方的機構,可以實現文化記憶的交流與溝通。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借助文字、圖畫、儀式、紀念物等媒介傳承內容。用紛呈的民族意象和典型的文化符號講述中國故事。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倒計時之前使用了煙花,展示了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火藥。加上造紙術、活字印刷和指南針這三大發明都得以運用。開幕式上用活字印刷擺出“和”字,體現了中華民族以后為貴的精神。千年古琴、京胡、鑼鼓等傳統樂器的使用也讓世界人民進一步了解中國傳統樂器。還有水墨畫、戲劇等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太極拳的展示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未來文明的交匯,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境界。絲綢之路的表現展示了中國歷史古跡。而漢字,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也是文化記憶傳承內容的媒介也在開幕式上得以展示。以上是對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的展示。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展示了全體中國人民對奧林匹克精神的獨特理解,展示了中國人民愛好和平,與世界人民共建美好家園的愿望。“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朗誦是對儒家文化的展示,“和”漢字則展示了中華滿足愛好和平,以和為貴。這也與文化記憶的熱回憶相關,表明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借鑒以往戰爭會給人類給世界帶來重創,從過去吸取經驗教訓,對未來進行展望。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對中國的千年文化進行總結,讓世界人民對中國有了新的認識,也讓中國人民有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認同。收獲了多方贊揚,但是也要對這些贊揚報以警惕心態,仍然要注意到中國的歷史負擔和人口負擔依舊很嚴重。
北京奧運會極大地體現了國家的意志,被質疑沒有體現人民的意志和自由性不高。中國人民為可以成功舉辦奧運會感到自豪,將其看作一種政治行為,最大限度地調用了國家力量和國家資源。其經濟成本問題是主要爭議因素,包括人力資源,場館建設和賠償以及河北、北京停工造成的損失,據粗略統計達到萬億元人民幣。許多外國人和小部分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浪費,但是中國人民卻不認為是浪費。這與中國所處的社會環境相關,中國經歷過百年精神磨難,中國人所遭受到的精神創傷遠超經濟損耗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很少有中國人表現出反對心理。可見北京奧運會具有超體育和超經濟的內涵和價值。
四、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對國家形象的塑造
在經濟信息等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家形象被視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國家形象是一個多層次的動態的印象集合,指人們對一個國家歷史、地理、文化、社會認同等方面的總和印象集合。
體育是國家形象建構的重要載體,體育不僅代表國家形象,體育的良好發展還有助于國家形象的建設。體育傳播是快速提升國家形象的方法之一。而大型國際體育賽事開幕式是面向世界面向國內外公眾的重要媒介儀式,也是政府機構進行國際公關和國家形象傳播的媒介。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同并且很好地傳播了我國的國家形象,因為其實現了本土化和國際化的統一,實現了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完美結合。
體育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具有超越語言差異,消除隔閡的作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吸引了204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可以進行友誼交流。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借助中國的敘事表演,拉近了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距離。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燦爛文化以及和平崛起的愿望。借助北京奧運會,使東西方文明相遇,也可以讓中外進行對比,自我審視和反思。通過反思自己的不足,發現自己的問題。中國需要在人權、國防、政治體制方面提升透明化程度,以及民主參與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這樣才可以使國家形象得到新的發展和塑造。
東亞國家對戰爭傷害有著強烈的記憶,中國作為受害國,遭受戰爭創傷。同時,中國作為區域性大國,也具有體育強國角色轉變的必要,需要承擔起區域責任與義務,為區域性的競技平衡做出貢獻。因此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具有極強的中國性、東方性和國民價值觀的特殊性。
五、對舉國體制的爭議
國家體育總局是國家形象的官方傳播者,是文化記憶傳播的官方專業機構,始終站在本國政府的立場。中國體育舉國體制使用國家體育總局作為官方機構執行體育規劃,是“奧運爭光戰略”的領導者。國家體育總局遭到質疑時,用實際成績進行反駁。許多優秀的運動員不僅享受著政府給予的優厚待遇,還有商業社會的福利。比如諸多體育明星,有國家體育總局的優待,國家級媒體、電視臺的大力宣傳。2010年國家體育總局參與制作的宣傳片展示了我國體育精英的精神面貌,也展示了奧林匹克精神。
六、結語
文化記憶理論作為在集體記憶的基礎上發展的理論,強調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的關系和社會框架的問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作為一種儀式,他表達出的文化內涵引起的集體成員的身份共鳴和所處的社會環境,歷史因素有很大的關系。故應該學會從歷史經驗中總結教訓,立足當下,發展未來。
參考文獻:
[1]劉蓓.2022年冬奧會借鑒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中國傳統文化展示的成功經驗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科學分會.2018年全國體育社會科學年會論文集,2018:485-489.
[2]程衛波,劉顯,王涓屹.奧運會開幕式的文化闡釋——以北京奧運會為例[J].四川體育科學,2018,37(02):1-3+16.
[3]路云亭.國家記憶:民族志意義上的北京奧運會[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8,32(03):1-6.
[4]金壽福.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J].外國語文,2017,33(02):36-40.
[5]倪京帥,張業安.體育傳播建構國家形象的控制模式及路徑探析——基于系統控制論的視角[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7,36(01):54-58+65.
[6]暢冬妮,陳萬明.大型國際體育賽事傳播國家形象的路徑探析[J].數學的實踐與認識,2019,49(11):41-48.
[7]張欣.文化記憶理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
個人簡介:
張越,女,漢,河南鶴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體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