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貝納爾達·阿爾瓦之家》是西班牙“27年一代”作家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卡創作的三大悲劇中最著名的一部,以20世紀初期的西班牙農村為背景,揭露了在封建婚姻制度下婦女的凄慘處境。本文通過文本細讀,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劇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和對女性的暴力行為,說明這部劇作在當時社會的進步性。
【關鍵詞】 貝納爾達·阿爾瓦之家;女性主義;洛爾卡
【中圖分類號】I551?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25-0037-03
費德里科·加西亞·洛爾卡(1898-1936年)是西班牙著名的詩人及劇作家,屬于“27年一代”。洛爾卡戲劇作品的主人公大多為女性,主要原因是在20世紀初期的西班牙,相比于男性,女性更難找到為自身幸福奮斗的途徑,他理解到只有婦女的徹底解放才標志整個人類的完全解放。洛爾卡以西班牙農村為背景創作了蜚聲于世界劇壇的三大悲劇,其中《貝納爾達·阿爾瓦之家》最為著名。這部洛爾卡最后的劇作在西班牙內戰前夕發表(1936年),講述了在西班牙南部鄉村,寡婦貝納爾達·阿爾瓦夫人和五個待嫁的女兒以及瘋癲的老母親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無情地揭露了在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婦女凄慘處境。洛爾卡認為這件事具有普遍意義,還為劇本添加了一個副標題:“西班牙農村婦女的戲劇”。這部劇的人物活動全部發生在一座封閉的大房子內,所以劇情的展開是由對話來推動,為了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和人物間的復雜關系,作者使用了生動形象的語言并且對劇中的場景進行了精心說明。本劇的一大特點是只有女性出場,少數男性人物也僅是通過女人們的敘述才使觀眾了解。
一、女性形象分析
(一)擁有女性意識的阿德拉
本劇唯一具有反抗意識的是貝納爾達20歲的小女兒阿德拉,她的性格特點十分鮮明。第一,阿德拉敢于表現自己的內心。她在全家人都只穿戴黑色衣物的喪期穿著綠色的裙子在老母雞面前跳舞,并大膽地表示自己想穿著這件獨一無二的衣服在街上散步。此外,阿德拉毫不掩蓋自己的性欲,她表示沒有人能撲滅從她的雙腿和口中升起的烈火,包括她的母親也無能為力。她還號召自己的姐姐們去她房間的窗口,也是這個家中唯一的窗口,看外面經過的男人們;第二,阿德拉一直在尋求自由。她大聲喊著自己不想被關在家里,不希望像她的姐姐們那樣在家里變得人老珠黃,她要離開這所牢籠。她喜歡夜晚在院子里看星星,可以看很長時間,對星星的癡迷表現出阿德拉渴望逃離和如星星般閃耀的愿望;第三,阿德拉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指人對環境及自我的認知能力以及認識的清晰程度,也就是說阿德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內心和她所處的環境。阿德拉在和姐姐馬蒂里奧的爭吵中表示能者和先者為之,馬蒂里奧也想去追求自己愛情,但她不敢做也做不到,這是阿德拉和姐姐的主要區別。同樣,阿德拉了解目前她所在追求的一切,包括自由和愛情,都是她本來就應該屬于她的,也就是說,阿德拉認為女性本該擁有得到這些事物的權力;最后,阿德拉具有反抗精神。她不僅厭惡家人們對她生活的干預和監視,還違抗母親的命令與羅馬人貝貝私會。她預見到了自己身處社會邊緣的命運,表示即使全村人都反對和迫害她,她也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愛情。她的反抗意識在折斷母親的手杖時達到高潮,她宣稱這是她對付統治者棍棒的方式,而這根手杖便是貝納爾達專橫權利的象征。
然而,阿德拉的反抗意識并不徹底,仍具一些落后思想。阿德拉說自己的身體將屬于她喜歡的人并且愿意獨自住在一家小屋,羅馬人貝貝和姐姐結婚后想來看她的時候就能看見,還表示只有羅馬人貝貝能指揮她。顯然阿德拉的思想沒有徹底脫離她所生活的封建社會,并不是一個完全獨立于男性的個體。也就是說,女性是男性附屬品的想法扎根在阿德拉的腦海里,她所有的反抗行為都沒有掙脫這個框架。這種局限性的產生是由于受到當時社會環境的制約,其對于女性的影響巨大。
此外,值得強調的是劇中通過阿德拉與姐姐們形象的對比,突出阿德拉的女性意識。阿德拉的四個姐姐有不同的個性,大姐安古斯蒂婭又老又丑,卻繼承了生父的錢財和社會地位,從而使她成為了五姐妹中唯一擁有未婚夫的人,她明白羅馬人貝貝和她在一起是由于覬覦她的錢財,但她并不介懷,因為在她看來婚姻是女人的宿命;二姐馬格達萊娜有正義感,她同情阿德拉,厭惡另外兩名姐妹,但是她性格軟弱,并不具備反抗精神,無法改變自己和他人的命運;三姐阿梅里婭內向膽小、沉默寡言,消極地接受命運安排的一切,她認為出生為女人就是最大的懲罰。當阿德拉表示對星星的喜愛時,她說她選擇閉上眼不看星星,說明阿梅里婭同樣渴望自由,但卻選擇壓抑本性繼續循規蹈矩地走完自己的一生;虛偽和冷酷是四姐馬蒂里奧最大的特點,她嫉妒安古斯蒂婭的富有和阿德拉的美貌,并同阿德拉一樣對羅馬人貝貝產生了好感,但她卻不敢表現出來,而是裝作對男人不屑一顧,只會偷偷把心上人的照片藏在床底。但是當發現羅馬人貝貝愛上了阿德拉后,自卑和嫉妒便將她腐蝕,她得不到的東西寧肯毀掉也不讓別人得到。四位姐姐具有封建社會女性的典型特點:軟弱、膽小、虛偽、逆來順受,與勇敢、活潑、敢于表達內心并叛逆的阿德拉形成鮮明對比,更加突出阿德拉在當時社會具有女性意識的難能可貴。
戲劇的結尾是阿德拉在得知愛人死亡的消息后立即自殺,直接原因是羅馬人貝貝的死亡斬斷了她所有的希望與期待,因而萬念俱灰,但其實導致其悲劇命運的背后有兩層原因。一方面自殺是結束阿德拉不幸的唯一出口,她所處的社會環境無法容忍她的存在而她也不愿意向精神和身體的雙重壓制低頭,因此對她而言死亡是得到真正自由的唯一方式。另一方面,戲劇中有一個情節是一名未婚懷孕并且不知道孩子父親是誰的女性遭到了全村人的辱罵與毆打,最后被活活燒死。這名女性的不幸遭遇嚇壞了阿德拉,給她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她提前知道了“外面”也沒有藏身之處,于是為避免全村人的攻擊,她選擇了自殺的方式。她用她的死向姐姐們,或者說向所有當時的農村婦女揭露了一個真相: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權力不應受到任何限制。悲劇的宿命在這里并非來自本性,而是來自社會動因。
(二)封建社會的產物貝納爾達
與阿德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的母親貝納爾達,一位在西班牙封建社會中徹底喪失女性意識的人物。貝納爾達是家中的統治者,剛剛埋葬了第二個丈夫,就為自己和五個女兒頒布了喪期的命令:“在八年喪期中,不能讓街上的風吹進家里來。你們要想到,我們會用磚把門窗都堵死。我父親和我外祖父都是這樣做的。”這段話為她的在全劇的所作所為給出了合理解釋,也就是她在遵循傳統,因為她的前輩們都這樣做,所以她當然也要這樣做。在她的語言中,溝通不是主要作用,命令和指揮才是,她說話猶如一種用封建世家的材料制成的道德法則。貝納爾達還對男性和女性的差異進行了劃分,她認為針線就是女人的事,鞭子和騾馬就是男人的事,女人就應該守本分,所以她勒令自己的女兒們八年都呆在家里面繡自己的嫁妝。此外,貝納爾達格外重視家中的名聲,不允許出現任何污點,更不允許這些污點傳入鄰居們的耳朵里,為此她不惜將自己瘋掉的老母親鎖在房間內。然而,貝納爾達的權威面對阿德拉的自由是蒼白無力的,她的說教面對本能的爆發毫無用處,阿德拉與母親的對抗是社會與自然人的對立。
作為封建傳統意識的代表,貝納爾達為維護家庭和個人榮譽將死去的阿德拉施以處女葬,她斬釘截鐵地說:“咱們都將沉浸在喪期的海洋里!她,貝納爾達·阿爾瓦的小女兒,清白地死了。你們聽見了嗎?肅靜!我說了,肅靜!肅靜!”“肅靜!”是開啟和結束全劇的命令,當最后說出這個詞時,貝納爾達可能也是在給自己下命令,這是一個既可惡又可憐的女性形象。
二、對女性的暴力行為分析
聯合國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表明:“對婦女的暴力行為是歷史上男女權利不平等關系的一種表現,是嚴酷的社會機制之一,它迫使婦女陷入從屬于男子的地位。”在《貝納爾達·阿爾瓦之家》中出現了很多對女性的暴力行為。首先,貝納爾達對她的女兒們實施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暴力:她不僅剝奪了她們在接下來的八年里離開家的權利,還時常用棍子毆打她們,把這當作一種懲罰方式;其次,劇中提到鄰居阿德萊達沒有參加貝納爾達丈夫的葬禮是因為其未婚夫連大門都不讓她出,這是對女性變相的暴力行為;第三,劇中出現了多次對女性的性暴力行為:女仆向貝納爾達講述人們把帕卡·拉羅塞塔的丈夫捆在牲口棚里,把她馱在馬屁股上,一直帶到橄欖園的山頂,幾乎天亮了才回來。女仆給貝納爾達的女兒們講述昨晚村里來了個女人,穿著閃光的衣裙,伴著手風琴跳舞,有十五個人跟她簽了約,帶她到橄欖林里去,并表示幾年前她曾給她大兒子錢叫他去過,男人們需要這樣的事。洛爾卡如此安排的主要用意是試圖揭露并指責當時西班牙父權社會中對女性的暴力、壓迫行為,引起人們對女性悲慘遭遇和長期不公平地位的反思。
三、結語
洛爾卡在戲劇《貝納爾達·阿爾巴之家》當中通過對20世紀初西班牙女性生存現狀的描寫,無情地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下的婦女凄慘處境。主人公阿德拉是一位敢于表現自己的內心、尋求自由、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即使受其母親貝納爾達的百般壓迫也不低頭,最終選擇以自殺的方式得到真正的自由,與她四個軟弱、膽小、虛偽、逆來順受的具有典型封建社會女性特定的姐姐們形成了鮮明對比。雖然阿德拉思想層面也有被社會環境制約的局限性,但她的女性主義形象已經停留在了讀者和觀眾的心中,對女性主義的發展和進步都起到了很好的啟示作用。此外,洛爾卡通過在劇中多次設置男性對女性的暴力行為,對當時女性在父權社會中的悲慘遭遇表示了譴責并表達了自己對受壓迫、受封建傳統束縛的西班牙婦女深深的同情。
參考文獻:
[1]Díez de Revenga.Violencia y frustración en Federico García Lorca:poesía y teatro[J].Literatura y sociedad,el papel de la literatura en el siglo XX.2001.
[2]Javier Salazar Rincón.Tema y símbolo en La casa de Bernarda Alba[J].Revista de la Consejería de Educación de la Embajada de Espa?a en Andorra.2006.
[3]John Rey.El papel de la mujer en el teatro de Federico Garcia Lorca[J].Edith Cowan University Research Online.1994.
[4]María del Mar Gámez García.La violencia contra la mujer en el teatro de Federico García Lorca[J].Cuestiones de género:de la igualdad y la diferencia.2019.
[5]María Francisca Vilches. Compromiso y vanguardia en La Casa de Bernarda Alba, de Federico García Lorca[J].Consejo Superior de Investigaciones Cientfficas.2002.
[6]洛爾卡著,趙振江譯.加西亞·洛爾卡戲劇選[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7]沈石巖.西班牙文學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8]趙振江.加西亞·洛爾卡和他的“鄉村三部曲”[J].藝術評論,2008.
作者簡介:
楊玥琳,大連外國語大學歐洲語言學院西班牙語語言文學專業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拉美國別研究經貿方向。